针刺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 ②持针: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轻撑开,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①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①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刺入腧穴皮下。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 ①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4)舒张进针法 ①消毒。 ②押手绷紧皮肤,两指间距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针。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 1.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2.针刺的深度 指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度。决定针刺深度的基本原则是安全且取得针感。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具体情况。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 形瘦体弱者,宜浅刺; 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 阳证、新病、热证、虚证宜浅刺; 阴证、久病、寒证、实证宜深刺。 (4)病位 在表、在肌肤宜浅刺; 在里、在筋骨、在脏腑宜深刺。 (5)腧穴所在位置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 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 (6)季节 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三、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 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①消毒。 ②刺入毫针。 ③实施提插操作,反复多次。上提时不要提出皮肤,下插时不要刺伤脏器和筋骨,提插过程中保持针身垂直。 (2)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的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①消毒。 ②刺入毫针。 ③实施捻转操作。捻转角度不可过大,或呈单向捻转。 2.辅助手法 (1)循法 在针刺前或留针过程中,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的方法。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①确定腧穴所在经脉及循行路线。 ②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第三指的指腹循按或拍叩。 ③反复操作至穴周肌肉得以放松或出现针感或循经感传为止。 (2)弹法 在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①刺入一定深度。 ②拇指与食指相交,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 ③弹叩针柄:将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 ④弹叩数次。(一般7-10次即可) (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摇法分为两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二是卧倒针身而摇。 1)直立针身而摇 ①直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辘轳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 ④反复数次。
①斜刺或平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 ④反复数次。 (5)飞法 针刺后不得气者,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轻微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6)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刺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
|
来自: 彼案 > 《针.穴放血.灸.内针.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