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自古以来就有金东门、银北门,冷冷静静西、南门的说法。也就是说,相对东门、北门而言,西门、南门经济不繁荣、人口不密集、商铺不集中,所以就显得萧条苍凉。 走进古西门,首先要认识张士诚。说到张士诚起义,兴化人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他们势如破竹的发展形势:十八根扁担齐上戴家窑,一路杏花村,直上高邮。 因为西门自古以来就有练兵的大校场、小校场,起义军进入兴化城以后,为了更好地训练出精悍的兵马,张士诚就命令部将李清把军营扎在西城门外一块荒垛子上,开始操练军队。那时的训练场面,今天已经无法复原,但从他们拥有45亩的养马场,就可以知道,他们拥有的军力是如何的强大。 当年李清操练兵马的地方就是今日的昭阳镇水产村,这里也被后人称之为“南官营”。 张士诚起义失败以后,他们的后裔不忘当年的热土,纷纷潜逃回到兴化西门,在这里种粮、种菜、种果树。这些人始终抹不去昨日的记忆,都在想方设法在把昨日的辉煌勾引出来,于是就将自己住地称之为“南果园”。不显山,不水显水,说着说着,语音一转,就是当年“南官营”了。 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张士俊的第19世孙张如珍,看到明王朝灭之已久,也已经无人再追究当年张士诚起义的事情,就召集族人募款集资在西门仓巷建起“张氏宗祠”。这祠堂保留至今,并且成为江浙一带唯一的张士诚家族祠堂。 根据传说,朱元璋战胜了张士诚,他怕兴化还会再出现张士诚这样的风云人物,与他争斗。于是派军师刘伯温来兴化,测测风水,相相龙脉,看看这里会不会再出现大星宿。他的军师刘伯温来到兴化,认定兴化风水特异,是块“真龙宝地”,该出帝王。于是采用“镇压”之法:在东门城外建大码头,压龙头;在西门建石桥,压龙尾;在南北两门各建水闸,压住龙爪。而龙身仍然会动,这就在城中铺设二十四块石头,镇压龙身。 西门石桥压住兴化城的龙尾,虽说兴化再没有出现过想做真龙天子的人物,但是出现过像高谷、吴甡、李春芳那样的宰辅,还出现过名震朝野的“中原才子”宗臣。 宗臣故居就坐落在西门石桥的西边,虽然破落,但是基本保存完好。这是一座由门楼、大厅、正厅、花厅、照厅、蝴蝶厅组合而成的建筑主体,还有与之相配套的戏楼、花园、通道等等。 高大的门楼上方首经挂有“世科第”金字匾额,因为宗臣的父亲宗周在明朝嘉靖十年就中了举人,宗臣在嘉靖二十九年中了进士。相隔十九年,这家人收获了令人世瞩目的荣耀。 在县级考试中,宗臣每次都是第一名,有人称赞他是“江北第一文士”。他25岁中举,26岁就中了进士,于是被选调进京做了刑部主事,后又调任为吏部考功郎。仅仅供职两年就因为年少气盛,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托借有病,回兴化休养。 在兴化休养期间,宗臣在兴化南门外建筑百花洲。又过了两年,宗臣又去北京复职,在吏文选司,做了进稽勋员外郎。这时朝廷依然腐败,奸臣严嵩做了宰相,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提拔党羽充当朝廷要职。好多人就低三下四,乞求当官,正如宗臣在《报刘一丈书》中所描写的那样。 从保存至今的府第来看,宗臣故居是颇具气势的,而坐落于西门外大街尽头的“许氏大夫第”则显得精致。 还是走过西门那座标志性建筑——西门石桥,左拐南下,就见到一处坐西朝东的高大厅楼,这就是被兴化人称之为“许家大院”的东大门。 许家大院占地有1500平方,在大小房屋27间之中,设置大小天井7方,大小花坛5座。由此可以推断许家主人是多么的富有。 许家大院的主人来历不凡,他们是东汉时期许慎的后裔。许慎用半生的心血从事弘扬和发扬传统文化,留给后人一部《说文解字》。他通过潜心研究,总结出汉字是通过六种方法构成的。这就人们常说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个系统为依据。许慎在那个时代就能够总结出六种造字方法,让后人叹服,于是称他为字圣。 许慎本是河南人。他的一支后裔后来居住在江南苏州。 在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斗中,许多苏州人支持过张士诚。朱元璋坐天下,就拿这些人出气,来了个“洪武赶散”,将苏州许多人赶到海边。许慎后人经过多次迁徙,才来到兴化城西门外定居。又经过几代人的合力奋斗,许氏家族逐渐兴旺起来。清朝康熙十五年,许承宣考中进士,在朝廷做官。后来许承宣的弟弟许承家又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康熙三十九年,许承家的侄子许迎年又中进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许家大院留给后人的是昨日的辉煌。这座大夫第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前后320年的风风雨雨,并没有让它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是兴化五座“大夫第”的唯一幸存者。 兴化西门过去拥有好多座垛子,如太平垛子、杨家垛子、观音山垛子、土山廻澜寺垛子等。值得一提的是稻行嘴子。它也是一方垛子。因为上面拥有多家销售稻谷的商行,又因为西面尖尖地突出一块,像是鸟嘴,所以叫做稻行嘴子。稻行嘴子上其实还有多家米行和草行,所以给冷静的西门带来了人气。大多垛子都有桥连着,如董家桥、韩家桥、宗家桥、文寺桥、极乐桥、杨板桥等。保留至今的是杨板桥巷。因为出生在这里的杨演,是清朝顺治九年三甲第135名 进士,曾经做过湖南邵阳县知县。 人们记忆最深的还是西门“侯家垛子”。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只是兴化西门城外最西北角的一条很平常的垛子。只因为当初有一批侯姓先民最早来到这里、聚族而居,所以叫做“侯家垛子”。 侯家垛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 “侯家垛上卖鸭子”。 说是自从清朝中期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约有几十家鸭行开设在侯家垛子一带的河边上,以致逐步形成家禽野鸭市场。侯家垛四周都是汪汪活水,大船能靠、小船可进,还可随意地在半水半地的滩头用几根竹竿、一卷芦帘箔子圈个养鸭的鸭栏;若是野鸭飞翔,那还得在围栏之上再罩上网子。那时大凡开鸭行的河边上都有这样的鸭栏,这里可养野鸭也可养家鸭。生意大的鸭行,还会雇人专门驾驶小船去湖荡放养家鸭。水乡水乡,一片汪洋。一望无际的水面,清澈见底的河流,水面上漂着各种水草,水底下生活着小鱼、小虾和螺蛳。鸭子见到都会伸长脖子,扎猛子,捕获活食。鸭子長得膘肥体壮,不久就会下蛋,有时还会生下双黄蛋。蛋多了,既可作鲜蛋出售,也或腌制成咸蛋外卖。于是一些精明的鸭行就兼营起禽蛋生意。 借助侯家垛子养鸭卖鸭的优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侯家垛子河北、城堡庄以东,兴化兴办起一座鸭子加工厂(俗称鸭加厂),多年后又借助鸭加厂的发展优势,建立起兴化肉类联合加工厂(俗称肉联厂)。为了上班工人来往方便,南北之间建筑了一座木桥,号称工农桥。 那年代的户籍管理还是二元制:工农桥以南是城市,只要向北跨过工农桥,即是乡下。工农桥因为作为城乡分水岭,所以远近闻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工农桥一带已经城乡一体化。2009年上半年竣工的西门防洪工程、2015年竣工的三水湾公园,将城市和乡村统一打造成靓丽的风景。 |
|
来自: 姜春明93ceo608 > 《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