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昵称63820748 2019-05-02

  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种起源》从头至尾是一"长篇的论争",作者为证明不同凡响的立论,列出很多不同寻常的证据,并亲力亲为,随贝格尔号军舰环游世界,进行探索。他亲自做了许多关于物种的实验,饲养很多生物,注重研究细节。并辩证的运用前人的记录,结论。

经过五年的探索,他对物种起源问题做出大胆假设,并在好友莱尔和胡克的敦促下,把研究成果总结成为《物种起源》。虽然作者在很短时间内便写完全书,但书在作者写出了缜密的思维,充分的考量,权衡。书中涉猎众多科学领域,作者不为其烦的列举了许多例子,证明充分,充满了超越时代的设想,细致入微的实验过程,结果,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缜密的立论,治学的严谨,博大精深。

达尔文在剑桥大学1831届近400名毕业生中排名第十,但他谦虚的称自己不是个好学生。在书中,能读出作者的谦虚谨慎。

他提及几十个研究者,并写出其中大部分人的观点,研究成果,并发出精辟的见解,从他的洞见与雄辩中感叹发现他的博学。

书中描写了作者的辩证思考历程,在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中,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关键细节,也能发现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作者作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博物学家,在书中论证的游刃有余。作者的厚积薄发,可以见到作者对真理的热。

究竟是达尔文成就了《物种起源》,还是《物种起源》成就了达尔文,无从辨别,但可以确定他们是互为灵魂的。从书中,可以见到达尔文为本书所做的铺垫之广博,设想之超前,结论对比之严谨。他为获取真理,完成环球航行,与广泛的各界学术佼佼者交流,博取众家之长,辩证的使之成为自己的论据。他在朋友的林地上做实验,在宽广的地域上研究生物演化。从北极到居住地,他研究空间范围非常宽广,他研究的时间尺度达数亿年,研究了许多地层,从众多现象中发现自然的准则。在书中处处有知识,是对自然的探索,是对自然规则的考量,是对人类的重新定位。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现科学思想,培养严谨态度,养成辩证思考习惯。

读《物种起源》记录

一.读生存斗争章节

    生存斗争的概念在很大自然科学书籍就已了解过,觉得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斗争。《物种起源》中论述了"生存斗争"包含着一生物与另一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包含着个体的生命维系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详细了解了相关知识,对物种的生存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书中,作者到生物迅速的几何比率增长,根据生物数量的基本稳定寻找增长被抑制的本质因素,进而延伸到自然界所有动,植物间的复杂关系,得出生物个体间的关系在所有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观点。

   作者认真观自然界的美妙物种,为啄木鸟与槲寄生的完美适应感叹,欣赏随风飘荡的带有冠毛的种子的构造。从中看到物种的相似性,又去留意不同物种的巨大差异性。他思索出这些结果都源于生存斗争。他擅长两面思考问题,看到大自然的光明和愉悦,也看到安闲啁啾的鸟以昆虫,种子为食,毁灭着生命。他也擅长推论,由生物按照几何比例增加的原理和生物产出个体数超过可能存活个体数,推出生存斗争无处不在。他举了大象,刺菜蓟,高蓟,南美秃鹰,管鼻鹱很多例子说明,使生存斗争易理解。从他的观察推论中,我们认识到观察要从众多例子中找到共同点,也要注意彼此有差异的部分,辩证思考,才易于发现事物本质。

作者在关于生存斗争的发现过程中,做了很多实验,将杂草地上的植物一一标记,观察到大部分植物都覆灭了。估算出所居住地方的鸟在寒冷的冬天死亡率达五分之四。在亲友的荒地上研究物种数量特征,发现当改变某一自然条件后,对生物的巨大影响,并把生物的灭绝归于生存条件的改变。他亲力亲为的实验,严谨的推论使得生存斗争更具有说服力。

他最后得出结论,每一生物都在竭力依几何比例增长,每一生物都必须在其生命的某一时期内进行生存斗争,并遭到重创。但自然界的生存斗争并非是连绵不断的,恐惧是感觉不到的,死亡通常是迅即的,而活力旺盛者,康健者和幸运者得以生存并繁衍。显现出优胜劣汰的残酷的自然法则,和生物向更适应环境方向发展的进化方向。

从中看到了作者的严谨,作者逻辑的清晰,学到许多良好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对大自然的认识也达到更深层次,理解自然的无法预期,又有规律,看到了生物生存斗争的激烈,又看到了优胜者的完美。

二.读生物在地史上的演替章节

    生物在地球上有数亿年历史,地层如同一本书,翻阅其中的化石文字,认识沧海桑田般的自然演变的难以想象。在《物种起源》里去转换视角,发现另一种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提到新物种的相继,缓慢出现,由物种一旦消失便不会重现,去论述物种灭绝,进而推出灭绝物种之间与现生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最后又论及区域内相同类型的演替。

作者引用莱尔在第三纪的几个时期的研究结果,发现新物种倾向于使灭绝类型与现生类型的百分百更加趋渐进。提及西西里的菲利皮的观察结果,与布隆的研究结果对比。他不盲目相信,他发现不同纲以及不同属的物种,并没有依照同一速率或同一程度发生变化。用第三纪地层里的很多灭绝类型里发现少数现生贝类的例子和福尔克纳举出的在亚喜马拉雅的沉积物中发现有一种现生的鳄鱼与很多奇怪及消失了的哺乳类及爬行类在一起。又引用匹克泰特生物的变化量与地层层序并非严格一致导致了生物类型的变化程度很少严格相同。推出一个物种消失后不会重现。作者也更加相信变异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相信陆生生物和体制机构更高等的的生物演替速率比海生生物和低等生物要快。便延伸到物种灭绝,同一个地区的所有物种都最终定要发生变异,而未变异的物种必将灭绝。

作者认识到含化石地层的堆积有赖于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正在沉降的区域,推论地层几乎必然是在漫长而不规则的间歇期内堆积起来的。进而得出每套地层并不标志着一出全新上演的,且又完整的造物戏,而仅仅是偶然一幕。进而从物种的层面分析演替,发现只要物种存在,则必定连续。用海豆芽属里的种从志留纪最底部的地层到如今,一直连续着的例子补充。得出如同一棵大树从一条树干上发出很多分支一样,一个物种产生几个变种,这些变种再缓慢转变为物种,长此以往,变成大的类群。

作者在物种灭绝方面,他举中生代末期的菊石的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后,人为引入西班牙马后,南美的马群迅速增长,作者由此思考他们灭绝的原因。得出每一种生物的增殖,都不断地受到一些未被察觉的有害因素的抑制,绰绰有余的使它变得稀少乃至灭绝。

作者对生物类型的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变化惊叹,根据自然选择理论做了解释。说明占有优势的物种能得以扩散,从任一地区扩散来的优势物种遇到更优势的物种后,它的成功之路便会终止。

在灭绝物种彼此之间与现生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论述中,作者举匹克泰特关于白垩纪地层的几个阶段的生物遗骸,尽管每一阶段的物种各异,但总体上是类似的相关论述,支撑物种变化类型的缓慢以及难察觉的变异。作者又引用了兼变传衍理论,同一理论,说明每一时代的动物群从整体上看,在性状上是近于此前的以及以后的动物群之间。作者在辩证的引用中理性的得出结论。他对研究的谨慎态度,我们可以一窥求学应有心态。

三.读本能章节

对于一项活动,我们也需要靠经验才能完成,而许多没有经验的动物,甚至于许多极其微小的昆虫都能在不知是何目的时,完成特定的活动,动物的本能不可思议。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许多精彩的例子,蚂蚁与蚜虫,杜鹃,鸵鸟,寄生蜂,蓄奴蚁,蜜蜂。蚜虫分泌甜液,蚂蚁吞食甜液,并搬运蚜虫,为蚜虫躲避天敌。有的杜鹃把卵产到其他鸟巢里。鸵鸟随意产卵,经常把卵产到多个地方。寄生蜂捕捉昆虫,把昆虫麻醉后带回巢穴,后在其体内产卵。蓄奴蚁会捕捉黑蚁作为奴隶,而黑蚁被捕获后,便不会离开。蜜蜂能建造完美的建筑物。动物的本能如此多样,每种动物有其特定的本能。达尔文写道这些独特的习性及行为,最初出现于偶然,都是选择的结果。在本能形成过程中,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动物有的本能适应了自然便保留了下来。如果没有这些本能,如蓄奴蚁便会死亡。作者为此特意做了实验,他将蓄奴蚁与黑蚁分开,蓄奴蚁便即使在食物就在身旁,也会饿死。推论如果丧失了本能,动物便会很快灭绝。

作者连续三年的六,七月期间,对几个蚁穴做了很多小时的观察,得出自然选择会改变和增强动物本能,直到形成一种可怜兮兮的依靠奴隶蚁来生活的蚁类。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了动物的多样。对与蜜蜂,作者发现是自然选择曾利用了无数次的,连续的,些微的变异;自然选择曾经程度缓慢地,日臻完善的引导蜜蜂形成有利的本能。蜜蜂把本能遗传给新一代,它们将获得在生存斗争中成功的最佳机缘。 本能对任何一种生物都有最高的重要性。自然选择把某些本能上的轻微的变异沿着任何有用的方向积累。

读后总结

     《物种起源》讲述了作者关于生物的多方面思考,对物种起源于更古老的生物的论证过程,对生物的研究方法,成果,对多种观点的论证与反驳,对生物进化的见解,对生物的奇特表象后的原理的思考,是作者对研究结果的总结,是一部充满思维碰撞的巨著。

     读《物种起源》,发现作者辩证论述中的清晰思维,在论述中的知识的博学,对自然的热爱的深度,对真理的探索的一丝不苟。不仅学到很多知识,也学会很多求知的方法。

     求知需要热爱。达尔文养过很多动物,为研究鸽子曾向许多养鸽人询问,并与很多人成为朋友,对鸽子研究得细致入微,细致到羽毛的轻微差距。他研究生物的表观,生物的发展历史,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在六,七月的炎热夏日,沉浸于对寄生蚁的观察中,连续观察几小时。他对自然的热爱,是他研究中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求知需要严谨的态度 达尔文在研究,不盲目跟随他人观点,在做出自己的判断时,必定经过严密的推论,细致的思考。他在研究中的思想在改变,不禁锢于自我的思想,不主观臆断,用广博的事实证明观点。蚜虫与蚂蚁的本能研究实验中,他留意到蚜虫腹部会分泌甜液,吸引蚂蚁的细节。为模仿蚂蚁,他用细小的树叶模仿蚂蚁,最终发现蚜虫并没有分泌甜液。而后他发现当蚂蚁的触角接触蚜虫时,蚜虫的腹部抬起了,证明蚜虫遇到蚂蚁后分泌甜液是蚜虫的本能。他在对蚜虫的研究过程中如果不曾留意的蚜虫的细节行为,便不会想到模仿实验,更不会有对蚂蚁,蚜虫的奇怪现象的合理解释。

     求知需要对真理的不断追求。追求真理如同沙里淘金,需要眼见山上的树绿了又黄,能日清日高;需要听闻改道是坦途,能不南辕北辙;需要进入白云苍狗的纷杂中,能心如止水,不忘了为什么开始,让自己成为真理的不懈追求者。达尔文正是如此的能与真理为友的人,并为真理所眷顾。他用了五年时间,为探究物种起源问题准备,在对前人关于物种起源的各种论断中,能够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拂去真理表面的主观论断尘土,得出物种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而来的颠覆传统看法的真理。

    我在书中学习,不主观臆断,更重视事实推论;不浅尝辄止,更重视知识的探索;不管中窥豹;更注重知识的相互关联;不中途易辄,更清楚学习知识的循序渐进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