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唐归义军政权——汉人在边陲之地的奋斗与挣扎

 金色年华554 2019-05-03

大中五年(851年),一行来自边陲的使者风尘仆仆地从长安城门飞奔而过,面对衣冠满目的汉人都城,一位僧人洒下等待了两年的热泪。这位僧人法号悟真,由河西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河西光复了!自安史之乱后,由于唐军无暇西顾,使得曾经握在手中的西域逐步为各个政权蚕食,至于河西也未能幸免,最终落入吐蕃之手。

一、归义军前期

唐宣宗(810年-859年)时期,虽经几代皇帝的经营,唐朝已有中兴致象,但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仍无力向西用兵,沦丧六十七年的河西,汉冠不再,乡音已改,但今日,未费一兵一卒,河西又回到了大唐的版图,汉冠再现,汉音重回,彼时之唐人风貌再现河西。如此的丰功伟绩,究竟是何人所为?这个英雄的名字叫张议潮。

吐蕃占领占领河西以后,大力弘扬佛教,僧尼人口大量增加,相应减少了劳动人口,各种税收使得百姓的负担大大超过了唐朝时期。吐蕃政权又收缴大量铁器,使得农业效率大大降低。唐朝通行的货币页被废除,交易方式退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各汉人大族的社会基础虽然未过多动摇,但汉人地位却相当低下,不仅低于吐蕃人,甚至还低于其他民族。由于种种社会矛盾的堆积,各地的起义也此起彼伏,但都被吐蕃统治者一一镇压,直到大中二年(848年),吐蕃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丛生的时期,沙州(今敦煌)豪强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了吐蕃守将,夺取了沙州与瓜州,并采取且耕且战的方式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逐步收复失地;又遣使分多路向长安告捷,由于河西与长安之间的道路尚未完全打通,故于大中四年出发的悟真使团历经两年,才最终到达长安。

至大中五年,张议潮接连率军收复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除凉州外,河西数州重归大唐版图。故于当年八月,张议潮遣其兄张义潭携河西十一州地图再次入长安告捷。唐宣宗接见使者后,便封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全掌河西事务。受到朝廷嘉奖后,归义军上下振奋,归唐之心倍切。

晚唐归义军政权——汉人在边陲之地的奋斗与挣扎

(图)河西十一州

大中十年(856年),吐蕃于九月麦熟前,打算以劫粮的方式袭扰归义军,但遭到归义军迎头痛击,以至被反攻入其国境,两军展开大战。归义军军容整饬,旌旗飘扬,鼓声雷动,两军相交,归义军势如破竹,黄沙过后,吐蕃军队溃散奔逃,获胜后的归义军齐奏《大阵乐》,昔日唐军之风采复现河西,天兵之雄威再振边陲!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人尽汉歌。莫堪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记书。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晚唐归义军政权——汉人在边陲之地的奋斗与挣扎

(图)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归义军发展已经壮大,但在归义军与唐王朝之间的凉州仍然被吐蕃握在手心。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遣其侄张淮深率军直逼凉州,经过三年苦战,于咸通二年(860年)终将凉州再次纳入大唐版图,至此,长安与河西终于连成一片。咸通八年(867年),归义军势力影响至陇右和西州,同时,先身入朝为质的兄长张义潭逝世,张议潮随即亲身入朝,而将归义军事务交于其侄张淮深。张议潮入京,一去不返,于咸通十三年(872年)卒于长安。

二、归义军中期

张淮深代掌归义军政权,但唐朝并不给他节度使旌节。没有节度使旌节,意味着张淮深未被中央朝廷所承认,同时也就无法获得唐朝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迁回鹘又深入甘、肃等州,甚至已经对瓜州产生威胁。归义军政权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张淮深采取军事行动,对回鹘展开反击,虽然将其击败,但西州回鹘于乾符三年(876年)占领了归义军的一个重要城镇——伊州。张淮深虽又多次遣使赴长安请求授予节度使旌节,但皆未能如愿,这使得内部矛盾激增。

文德元年(888年)十月,唐王朝终于授予张淮深节度使旌节,但此时归义军的内部矛盾已无法调和。大顺元年(890年),张淮深全家遇害,其叔伯兄弟张淮鼎继任归义军节度使。大顺三年(892年),张淮鼎卒,将其子张承奉托付于索勋,索勋不顾托孤之请,而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并得到唐朝认可。乾宁元年(894年),张议潮女率领诸子,灭杀索勋,既而由张议潮女之丈夫李明诸子掌握实权。河西大族对这种窃取张氏归义军政权的行为颇为不满,故张承奉于乾宁三年(896年)借助瓜沙大族势力,夺回政权。

晚唐归义军政权——汉人在边陲之地的奋斗与挣扎

由于归义军陷入近二十年内乱,东面的肃州,西面的鄯善皆陆续脱离控制,归义军控制范围逐步缩小到瓜、沙二州。虽然军事遭遇颇多挫折,但在张承奉稳定政权后,采取了必要的军事和外交措施,使得归义军依旧能屹立于河西。军事上,张承奉建立二州六镇防戊体系,将军镇主要布置于东部,由此抵御住了东面甘州回鹘的侵袭;外交上,东面与唐王朝继续保持臣属关系,光化三年(900年)八月,唐朝授予张承奉归义军节度使旌节,光化四年(901年),西面的于阗国也遣使访问沙州。

天复七年(907年),朱全忠取代唐朝建立大梁政权,唐朝灭亡,归义军也失去了根基。天复十年(910年)秋,张承奉在得知唐朝灭亡后,自称白衣帝,建立金山国。金山国意图恢复张议潮时归义军的版图,四处征讨,西攻鄯善,北讨伊吾,但皆无功而返,还挫伤了锐气,损耗了兵力。后甘州回鹘屡攻沙州,金山国先胜后败,最后与之签订城下之盟:回鹘可汗为父,金山天子为子。

三、归义军晚期

公元914年,曹议金取代张承奉,废除金山国,仍称归义军节度使,并着力改善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贞明四年(918年),曹议金遣使后梁,后梁王朝给封赠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同光三年,曹议金在交好伊州、西州回鹘,稳定后方以后,趁甘州回鹘汗位交替之时,率军征讨,并获得胜利。新立的回鹘可汗成为曹议金的女婿。曹议金又积极发展和于阗的关系,并将女儿嫁给于阗王。曹议金妥善处理内外关系,使得归义军政权实力大为增长。

清泰二年(935年),曹议金卒,其子曹元德即归义军节度使位。沙州使臣在甘州被劫,归义军与甘州回鹘关系破裂。天福四年(939年),曹元德卒,其弟曹元深即位。曹议金妻子于此时掌权,遣使后晋,又与甘州回鹘修好。天福九年(944年),曹元深卒,其弟曹元忠即位。开宝七年(974年),曹元忠卒,其侄曹延恭即位。开宝九年(976年),曹延恭卒,其弟曹延禄即位。

晚唐归义军政权——汉人在边陲之地的奋斗与挣扎

(图)大唐帝国的的西北角:沙州归义军

从曹元忠以后,归义军政权已经逐步衰落,东西两面回鹘政权皆不断侵袭归义军,归义军内部矛盾也一直增加,最终在咸平五年(1002年),瓜州军民推翻曹延禄的控制,推曹宗寿即位,并遣使宋朝,得其承认。同时,归义军又与辽朝通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崛起的西夏于1036年占领沙州,归义军政权走向终结。

归义军政权作为唐代的一个边远藩镇,五代、宋初却被认为是“外邦”,新旧《五代史》将其附于《吐蕃传》,《宋史》则编入《外国传》,《宋会要》更将其列为“蕃夷”,这个奉中原政权为正朔的政权,却被中原王朝所遗弃,怎能不叫人痛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