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枭龙”前传之超-7:西方不亮东方亮

 不沉俾斯麦 2019-05-03

在《“枭龙”前传之“佩刀”II》一文中谈到,巴基斯坦方面虽然掏钱论证了佩刀II项目,但最终还是决定取消该项目。

巴基斯坦方面去意已决,但成飞和格鲁曼也不想让之前的成果付诸东流。而正在此时,新加坡方面抛出了橄榄枝,这让中方和格鲁曼看到了新的希望。1988年3月,格鲁门建议中美新三方联合投资发展超-7(super 7),并开始在媒体上造势。这也是这个概念首次提出。后来,投机心切的新加坡虚晃一招退出该计划,而巴基斯坦也处于观望状态。只剩下中美双方研究。不过,这时候用的钱,还是当初巴基斯坦为佩刀II项目支出的资金,所以中国方面也不赔,而且还能从技术上向美国人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超-7的演进路线图,图片来自网络。和“佩刀II“项目相比,格鲁曼公布的超-7主要不同是使用了后掠角更小的梯形机翼。

和之前只改前机身的“佩刀II”计划相比,初期的超-7最大的不同在于还改了机翼。超-7并未采用中方开始提出的双三角翼,而是使用了格鲁曼方面提出的梯形翼加前缘缝翼的构型,而且而且机翼前还有个小型的边条。

当时,后掠角40到45度的中等后掠角和展弦比接近3的中等展弦比的梯形翼是很多三代机的标配,这种机翼极大改善了亚音速巡航性能。亚音速巡航对于机翼来说,阻力主要来自诱导阻力,而后掠角小,展弦比大,亚音速巡航的升阻比就比较高,巡航效率也高,这有利于提高航程。此外,前缘缝翼的使用,也降低了阻力。这都是歼-7的57度后掠角三角翼不具备的优势。

其次,起降性能得到改善。中等后掠角的梯形翼的升力线斜率要比大后掠角三角翼高,也就是说在相同速度和迎角增量的情况下,产生的升力就更大。也就是说,这个机翼为提高起降性能,增大外挂重量奠定了基础。

早期超-7的概念图。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中等后掠角的梯形翼相比大后掠角的三角翼,失速迎角比较小(一般来说,后掠角越大,失速迎角也越大),这样的话,最大升力系数反而不如三角翼,可能会降低盘旋性能。不过,三代机使用边条配合梯形翼后,可以通过边条产生的脱体涡,推迟机翼气流分离,提高可用迎角,进而提高最大升力系数。

为此,超-7概念也增加了一个小型的边条,以改善亚音速的机动性。但是超-7的边条比较小,涡升力有限,而且没有采用电传操纵,不能解决边条带来的非线性附仰力矩问题。所以超-7的边条收益比较小,但总是比光秃秃梯形翼好些。

这个超-7线图显示其早期方案机翼仍然为大后掠角三角翼。

当时格鲁曼只是确定了机翼的平面形状,并未进行广泛的吹风试验。因为当时这个方案尚没有明确的买家,谁都不敢投太多钱。同时,超-7的后机身基本沿用了歼-7的,还有很浓的“鱼窝”味。这种改进思路就非常像后来中国贵飞改进“山鹰”的思路。

发动机方案主要包括美国的F404,罗罗的RB199改进型,法国还曾推销M88,此外苏联的RD-33也是一个备胎,而中国自己的涡喷-14也在考虑中。通过这个项目,中国也了解了西方先进中等推力发动机的一些情况。其中,对RB199了解的最深入,用户手册都拿到手了,F404也了解一些信息。

超-7早期方案仍然继承了佩刀II的外形,或者这就是一架佩刀II的模型。

正当成飞和格鲁曼艰难推进的时候,1989年,美国宣布对中国实施制裁,中美合作的超-7项目就此搁浅。

尽管当时超-7算是中美公司的“民间项目”,还有复活的可能。但是鉴于当时的政治态势,中方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美国公司的不靠谱,转而向苏联寻求技术帮助,但主导权在中方。当时中国并没有改名,因为这个名字确实也不错,更重要的是格鲁曼方面之前已经通过《航空周刊》等专业媒体进行了宣传,超-7也已经名声在外,中国延续这个名字,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