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说论语》:雍也篇

 无事不登三宝殿 2019-05-03

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可以去做官了

使:“使”是“吏”的本义转注字。“吏”字金文构意源自手持干叉前往他处征伐(同源分化为“吏”“事”二字)。“吏”的本义为接受派遭前往征伐,此义由转注后的“使”字所承继,“吏”则表示引申后的官吏义。此处“使”字用作派遣义,同“仲由可使从政也与”一句中的“使”。

冉雍,字仲弓,孔门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出身低贱,与冉求,冉耕同族。孔子比喻他为“犁牛之子”。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回国后任季氏宰。任职期间“散小过,举贤才”,以德行著称,多次受到孔子的赞扬。参见《公治长篇》:“或日:雍也仁而不佞。”《雍也篇》: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之者”?

古代官员都是面向南面而坐的,而且官府都是坐北朝南的(坐子向午),所以使南面就是出去做官的意思。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只是粗疏了点仲弓说:“居处恭敬而行为粗疏,凭此治理民众,不亦是可以吗。居处粗疏而行为租疏,不也就太粗疏了吗。”孔子说:“冉雍的话是对的。”

简:此处用为粗疏,即有间隙而不周密。

居:会意字,从尸从古古:尸为蹲踞之人,古(古)为头朝下正在生出的胎儿。“居”的构意源自女性以蹲踞之姿生育孩子。“居”的本义为蹲踞,,此义由转注后的“踞”字所承继,“居”则表示引申后的居处义。此处“居”与“行对应,意谓一个人的静处。

子桑伯子,其人不详。从文意来看,可能是冉雍的官场同僚。

有些人天生性格就是做起事来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而有的人就是谨小慎微,孔子看来,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就是你的内心,只要内心恭敬,谋定而动,都是不错的人选。内心粗疏行为也粗疏的人是不可取的。冉雍估计有时候也这样(敬而简),孔子是对于这种行为是持有鼓励态度的。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弟子中谁最爱学习?孔子回答说:最爱学习的人叫颜回,从不把愤怒发泄的别人身上,同样错误不好犯第二次,可惜短命而亡。现在没有向他这样的好学弟子了。

孔子说颜回好学,但是并没有展开说他是如何好学的,而是展开讲的他的两条优秀的品德,在孔子眼里,品德是排一位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品德好也是孔子非常喜欢颜回的重要原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华出使齐国,冉雍为公西华的母亲请求小米。孔子说:“给一釜”。冉雍请再多一些。孔子说:“给一庾”。(事后)冉雍却给了五秉小米。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穿着贵重的皮衣。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君子救急但不锦上添花。

此事发生在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此时,孔子派遣公西华出使齐国冉雍给公西华的母亲“请栗”,一定有原因。公西华出使时间过长,家中已经断粮,其母向冉雍告急。冉雍禀告老师而“求粟”,并且请求多一些,事后又私自增加了数量。从一连串过程看,冉雍是一个“居敬”之人,计算过应该给多少的。孔子不知其中原因,认为给一些表示态度就可以了,公西华的母亲自然会解决食粟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一段有内情且曲里拐弯的事。今天已很难搞清楚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分情况,不能做烂好人,只要有要求,都出手相助,这最终是害了自己和别人。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思做了地方官,(政府)给他九百粟的报酬。子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要这样,你可送把这些粟给你的邻居乡亲嘛”!

原思即原宪,字子思。孔门三期学生,家境贫寒。后儒常拿他与子贡作对比:子贡是孔门中最阔的,他正好相反,是个穷困潦倒的人。政府给子思九百粟,只有数量和物品,但没有单位。也不明究竟每年给这些,还是就此一次性给付。子思不愿要,孔子认为应该要。此事彰显孔子的行事风格

一,孔子秉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一个功过分明,来而不往非礼的君子

二,孔子做事认真且有原则,不愿意出现破坏原则的事。

三,读者可参考《八佾篇》,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规矩不能破坏,你不用薪酬是很高尚,但是难为了别人,很多人等着薪酬养家糊口呢。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在谈到冉雍时说:“耕牛生下的小牛毛色赤红而且有整齐的角。虽然想用它(祭祀),山川(神灵)能舍弃吗?

骍:“骍”是“锌”字的假借字。“锌”则是“新”字的假借字(此“锌”不是后造形声字的“锌”),本义指刚刚治炼出的新铜。《玉篇》释曰:“锌,金貌”。“骍”借“锌”的形、音、义,以马置换本字的金,表示赤红色的小马,“骍”在此用为赤红色

舍:会意字,金文从余从口:余以雨伞之形表示简陋屋顶,口表四边的围墙。“舍”的构意源自长途跋涉者在路上临时住宿的帐篷。“舍因而有屋舍义,又有舍弃义。在此用为舍弃。

此节话的背景是:冉雍的父亲出身贫贱,且一生行恶,但冉雍却“仁而不佞”,能担当“使南面”的大任。孔子以犁牛之子做比喻:父亲行恶,不能废其子之善。在春秋末季贵族世袭的体制下,孔子主张不问出身,不问家史,唯贤是举,确实难能可贵

孔子认为冉雍是个人才,不用是在可惜,也在影射自己,我是他师傅,厉害着呢,你们这帮君王咋就不用我呢。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啊,他内心可以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德,其它人只能做到一天或者一个月而已。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使其从政吗?”孔子说,“仲由行事果断,从政能有什么问题呢?季康子又问:“子贡可以使从政吗”?孔子说:“子贡为人豁达,从政能有什么问题呢?季康子又问:“冉求可以使其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能有什么问题呢”?

果:“果”是依托象形字,构形源自一株果树。“果”的本义为果子。由见到果子便摘取,引申出果敢义。此处用其引申义。

达:“达”(達)是会意字,金文作从止从羊从十,构意为群羊在大路上行走。“达”的本义有二,一是彰显而出:二是至达。此处用其至达义

孔门弟子中长于政事者有四人,仲由、端木赐、冉求和冉雍。季康子唯独没有问到冉雍。因为冉雍已经是季桓子宰。季康子后来选了冉求做自己的宰。

只有你有一项突出的技能,必能为社会所用,也是你安身立命的基础。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邑的宰,闵子骞说:请好言为我辞掉,如果再来找我的话,我一定在大汶河北岸的齐国了。

闵子骞也是德行科的代表。季氏的所作所为不应该是个臣子所为,闵子骞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但是带着鲁国又避免不了他们的骚扰,只能远走他乡。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问候他,透过窗户握着他的手说:死亡,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怎么得了这样的病呢!这样的好人怎么得了这样的病呢

伯牛也是德行科的代表人物。从孔子的动作来看,伯牛得了可能是一种传染病。孔子看着自己得意弟子因病痛苦不堪,也是感叹人生,命运弄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贤人啊颜回。一竹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大家都不堪忍受而为他担忧,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人啊颜回

颜回能做到安贫乐道,确实不容易,德行第一。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不是不喜欢师傅的主张,是力量不足的缘故。孔子说:力量不足的人,行至中途会停止,你现在是画地为牢啊。

说:是悦的通假本字,意思是说出来心中便愉悦了。此处为悦字通假

很多人都喜欢美好的结果,却不喜欢为了得到结果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只看到别人成功,没有看到别人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力不足是古今往来不想行动的通行借口。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成为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至于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的确切意思,估计只能回去亲自问孔老夫子啦。以孔子办学做缙绅先生的经历来看,小人儒可能是只能帮平民百姓办理丧礼混口饭吃的人,而君子儒则可以出任国家官员,操持大的祭祀活动。孔子认为子夏是个人才,要把志向立高点,不要仅仅是做个普通人。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武城邑的宰,孔子说:你发现了什么人才没有?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事不走捷径,不是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卧室里来。

径。“径”(徑)是形声字,从彳坙声:彳为类旁声义旁,坙表声且表(河流)横过来插入义。“径”便是横插于大路的小路。行不由径表示与道路有关即行走不抄小路。

偃:形声字,从人匽声:人为类旁,表示与人有关;匽为声义旁,表声且表被藏匿的女人义。“偃”的本义为进入藏匿处与女人发生两性关系。“偃字因而有仰卧义,又有放倒义,又有完成后的停止义。“偃之室”,在此指子游的私人卧室

澹台灭明,澹台是复姓,字子羽。乃是子游当武城宰时发现的人才,后入孔子门下,成为孔子晚年的弟子

行不由径说明此人为人正派,公事公办,不谋私利,不喜欢走后门。没事不去子游卧室表明此人不拉关系,不结党营私。卧室是个人的私密场所,是密谈的地方,经常出入别人卧室的人要么关系非一般,要么就是结党营私,谋划苟且之事。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打败仗时大家奔跑而他殿后。将要进入城门时,一边鞭策击马,一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乃是这匹马跑不快啊’”。

伐:此处的“伐”字也可以视作“夸”字的同音替代。

殿:会意字,从尸从共从殳,构意为把一个人抬起后再丢手放下,让其屁股墩地。“殿”的本义为屁股击地。引申后,又指有夯筑台基的宫殿。又转指军队撤退时用为掩护的最后一部分,即殿后者。

孟之反,鲁人,《左传·哀公十一年》作“孟之侧”。在和齐国的一次战争中,鲁军右师溃败,被齐军追赶,孟之反殿后御敌,得以安全撤退。

这是孔子在表扬孟之反的谦让,也是在告诫弟子们不要有点点贡献就洋洋得意,这样不会引起一些小人的妒忌而加害于自己。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花言巧语,就要有宋国宋朝的美貌,不然很难在当今之世免于灾祸。

史载:祝鮀以佞谄被宠于灵公,宋朝以美色见爱于南子。祝鮀的巧言,宋朝的令色,都是孔子所厌恶的,但是事实是他俩都混得很好,而孔子在宋国一直得不到重用,不得不感慨,不靠巧言令色,就难免于灾祸吗?真是天下无道久矣。

这是孔子发牢骚的话,他自己也说过邦有道邦无道怎样活着的道理,而不是这两条,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自己的嫉妒之心,难道我的仁道主张还不如他俩的一张嘴和一张脸吗?真是岂有此理,令人愤慨。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够出去不经过门户呢?为何没有人行走这条道呢?

从家里出去,必须经过大门,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而且也是这么做的,没有人爬屋顶出去。君王们也知道要一统天下,要实现仁政,自己要成为一个君子,但是可惜的是没有任何君王去当个君子,执行仁政。孔子在这也是在发牢骚,他自认为是自己是仁政纲领的掌握者,布道者,但是却没有君王用他,有些郁闷哦。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内质胜于文采就像野人,文采胜过内质就像(衙门内的)文员。文采和内质并立,然后才是君子

质:会意字,金文从双斤从贝:斤表早期铜币(空首布)贝表货贝。“质”的本义有二:二者都是货币,引申出内在本质义;由二者可以互相交换,引申出质押交换义。此处用为本质、内质

文:此处“文”字,表示外在修饰,即形式美

野:会意字,甲骨文作“柱”,从林从士,构意为男子在野外树林与女子苟合。进入全面农耕社会,金文从里从予:里表垄植的庄稼地,予表两性交合。“野”的构意仍为男女在野外苟合。后来,词义分化为二:一是野外,即乡下;二是野合,即不正当的男女苟合。此处“野”字指野人,即乡下农夫。

史:会意字,甲骨文从尹从口,构意为持笔记录他人口述的话语。“史”的本义为史官,在此特指宰衙内专管抄写的文员。

现代人绝大部分都是文胜质,质朴的一面被从小到大的环境慢慢的磨灭了,以至于文化知识很多,但缺乏点人性,老人摔倒了不敢扶,落水不敢救,见义不敢勇。君子们多了,才能引领社会风气向好,小人多了,就日风向下。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的出生啊,直溜而下;蒙覆(难产)而生出者,侥幸地分娩啊

生:“生”是依托象形字,乃是在表示青草的下部增添表示地面的一横。“生”的本义为野草长出,即出生,引申后泛指生长,又由生长引申出生存义,引申出一生义。此处用为生育,即女人生孩子。

罔:“罔”是“网”的增符会意字。“网”是象形字,构形源自渔猎用的网具,增添表示逃亡的亡,便创设出增符会意字“罔”。“罔”的捕网义由转注后的“网字所继承,“罔”则表示引申后的蒙覆义。此处“罔”字作蒙覆讲,即难产而生不出来。

孔子以人的出生来说明上文的“谁能出不由户”,古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生育在古代是非常大的事,所以经常被引用。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多处引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这是对一件事情的喜欢做的层次。只有那些把做某件事当成快乐的人,才能在某件事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要让孩子慢慢的喜欢,然后以此为乐,他才会主动花时间去学习,而不用家长天天耳提面命的催着学习,尤其是那些希望孩子在某方面取得成就的家长。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上等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跟他讲上等的学问。

孔子在后文还有讲:唯上知和下愚不移。上等的学问是需要一定慧根的,跟那些没有慧根的人讲上等学问,就是对牛弹琴,浪费口舌。譬如你跟一个一心只想赚钱的人谈道德,谈理想,谈治国爱民,他全当耳边风,心里想着你这个傻子,赚到钱才是真实的,理想管个毛钱用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样叫智慧,孔子说:“致力于民众的要义,是恭敬于鬼神但又远离鬼神,这样做

就是智慧了樊费迟又问,怎么做才算仁,孔子说;“先遇困难而后有所收获,这就可以叫作仁了

知,此处用为智慧。汉墓出土的定州竹简本《论语》,两个“知”字均写作“智

务:“务”(務)是“孜”的本义转注字。“孜”字从矛从支,构意源自将矛用力捅出去。在“孜”下增添力旁,便创设出转注字“务”,承继初文的用力插出义。引申后又有致力、从事义。此处同《学而篇》“君子务本”,可译为致

义。即义理和信义(俗称讲义气)。又由义理引申指意义。此处用为意义

樊迟是孔门弟子中善于提问的学生,曾多次向孔子询问“仁”和“知”以及“崇德、修愿、辩惑”等问题。还向孔子问过令孔子大发雷霆的“学稼”、“为圃”问题。为什么孔子将“务民之义”归结为“敬鬼神而远之”,并赋之于“知。此话的背景是孔子在给樊迟讲说,如何做一个聪明的缙绅先生,即丧葬礼仪中的执事先生,孔子的回答是:敬鬼神而远之。言外之意是说:你不能不信鬼神的存在,否则你何以让民众祭拜鬼神?但是,你又不能让鬼神附在自己身上,以鬼神自居。因为鬼神原本就不存在的。这是一句特殊背景下的特定回答。对孔子而言,这个囚徒困境式的难题,又是一个理发师悖论!定州汉墓竹简为“敬鬼而远之,无“神”字。如果你是一个压根不相信鬼神处处存在的执事先生,你会怎样回这一问题

樊迟问仁,同样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下,即怎样做一个有仁德的执事先生,孔子认为,付出了艰苦努力后有所收获,这便是具有仁德的执事先生

鬼神的存在与否我们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我们对于未知的东西保持一颗恭敬的心总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陷进去,去成为未知的鬼神来糊弄别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快乐于水,有仁德的人快乐于山。智者喜欢水的运动,仁者喜欢山的沉静。智者得到快乐,仁者得到长寿。”

这是一段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引用。

用山、水的特性类比仁者、智者,可谓恰当:作为君子品性的仁,其宁静、稳固、长久有如山;作为君子才干的智,其灵动、变迁、目的恒定有如水之向下。智者快乐,不仅因为能够解决他人难以解决的难题,而且因为他了解人生的方向意义而快乐。仁者长寿,不仅因为内心世界充斥着爱而沉稳,更因为他关注的是他人的幸福而无所谓一己的喜怒哀乐,无私无欲,因而长久恒定。

我们生活的目标就是要成为智者和仁者,快乐的活到长寿,而不是过度的追求财富而导致身体,家庭出现问题,钱是挣到了,但是人生活的不快乐,也不长寿或者病恹恹生活下半生。但是现代社会追求财富的滚滚洪流席卷大地,你能否保持一颗仁知的心呢?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经历了一次变革,达到鲁国(的礼制风俗)。鲁国经历一次变革,就会升至于道的程度)。”

孔子心中秉持的是五百年前周公制订的政治礼仪,孔子坚信“今不如昔”。因此,孔子很少谈变革,谈得最多的是克己复礼。因此,孔子所说的“变”,是要认真辨析的。

春秋末季,齐国经过变革,成为“五霸”之一的强国,国力比鲁国要强许多,,显然,齐国从变革中获得的东西,是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人物。齐国的“变”,是对旧的礼制的革命。但是在身为缙绅先生的孔子的眼中,鲁国是周公的后代,,保留的西周礼制和风俗最多。凡强盛者,一定是周公之道的实施。所以孔子的变,必须是复古之道。否则,便是礼崩乐坏。显然,孔子是在瞎说,是在指鹿为马。

所以,齐国终于没有“变”,没有至鲁国;鲁也没有变,更没有至达“道”,结局是,孔子死后不久,鲁国就被楚国吞亡。鼓吹周公之制的孔子是否要对鲁国的灭亡承担一定的责任?

孔子的“变”是开历史倒车:肯定行不通。孔子不但在鲁国行不通,“周游列国”也没有人听。孔子终于只是教育家、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终于只是位浸淫于礼仪风俗和君子德行的校长和执事先生。至于后来孔子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那是封建帝王们认为孔子说的话,不管真话假话,都有可以利用的价值

孔子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变迁过程,文化的演变是不可逆的。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以前的文化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不能保持至今,就是因为它适应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得不出现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整个社会群体的自动演变。到了孟子时代,孟子就不像孔子那样,死守周礼,而是采用权变的策略来劝导君王们行仁政。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觚:“觚”是“瓠”的假借字。“瓠”是会意字,从瓜从夸,本义指长条状的氨瓜。“觚”借的形、音、义,以角置换本字的夸,表示用牛角制作的饮酒器此饮酒器之所以名“觚”,根源在于觚通常独自使用(用于一个人的自斟自饮)不像爵杯要与尊鼎豆相配套。注意,“孤”也是一个从“瓠”假借而出的假借字。

上古时代的觚是牛角做的饮酒器,春秋时的觚已是青铜制作的盛酒器了。孔子感叹名实不符,既有世风日下的悲叹,又有一番怀才不遇的孤独。自己就像个孤独的觚,没有归之一类的“爵和尊”

孔子通过说觚来影射当时的礼制,邦国虽都有礼制,但是已不是以前的周礼,跟孔子要复礼的礼相差甚远,所以才发出此等感叹。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有一个仁者,如果告诉他说:井底下有仁,,他会从这里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献身),但不可陷害于他。可以欺骗他,不可以玩弄他。

逝:会意字,从辵从折,辵以道路表示行走,折表树木被砍伐,逝的词义有二:一是由砍伐后的树被运走,引申出前往和离去义;二是由树木被砍伐引申出死亡义。此处“逝”与“陷”相对应。“逝”字用为前往,但词义与往不同,“逝”有往而不复返义。

陷:“陷”是“臽”的本义转注字。臽字从人从臼,本义为一人掉入陷坑之中。在右边增添表示台阶的阝(阜),便创设出转注字“陷”,承继初文的本义。此处用于陷落、陷害,含有使之落井义。

欺:“欺”是“期”的假借字。期字从月从其,本义为月亮的盈、亏、朔周期,即确定不移的时间周期。“欺”借“期”的形、音、义,以欠置换本字的月,表示张口说出的日期,即虚假而不可实现的日期。“欺”的本义为欺骗

罔。此处“罔”字作“网”讲,即用网捕获他,含有戏弄的意思(为了玩弄,多次网住又放掉)。

仁者有着自己强烈的目标,你可以欺骗他,但是不可能改变他追求的方向,也能够杀身成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文献典籍,用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可以不违背仁德了。”

畔:“畔”是“判”的假借字,“判”字从半从刀,构意为将物体从中剖析为两半,“畔”借判的形、音、义,以田置换本字的刀,表示从田块中剖分出来的地畔,此处“畔”是“叛”字的通假(“叛”字也是一个从“判”假借而出的假借字),即别字。“弗畔”即不反版,不违背,

香港中文大学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校训

现代社会由于我国执行计划生育几十年,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就一个小孩,显得就特别珍贵,培养上就希望他倾尽全力,学的东西可谓多矣,周末时间也是排的满满的辅导班,但是很多家长却没有身体力行的教导他们礼仪规矩,长大后,知识那是相当丰富,但是人品确实不行,屡屡做出令父母痛心的事,这就是从小没有约之以礼的缘故,我们做家长千万不可忽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拜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此事发誓说:我要是有什么说不出口的事,让上天厌弃我,让上天厌弃我。

南子,春秋时卫灵公夫人,宋女,貌美,年轻未嫁时与宋公子朝私通。孔子在卫时,曾去谒见南子。此事子路当面向孔子表示“不悦”。身材伟岸,一表人才的孔子情绪十分激动,有口难辩,只好对天立誓:如果与南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天惩罚我。孔子为什么要去见南子?因为宋国的朝政实权在南子手中,卫灵公是个妻管严

前文与宋朝之美的话,南子比较喜欢美男子。孔子为了能从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是够拼的,冒着很大的风险去见南子。性格直爽的子路率先发问,质疑老师,老师赶快发誓说,我不是去出卖色相的。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仁德的话,仁政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可惜名众很久都没有见到

孔子后人子思写了篇《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是对君子们而讲的,也就是邦国的统治精英们,如果他们能做到中庸之道,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可惜的是,自古至今,少有君子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博地施惠于民众,从而能够救助民众。这样做怎样呢?可以称得上是仁者吗?”孔子说:“何至于是仁,应该是圣了。尧舜他们犹然未能做到啊。所谓仁者,自己想站立不倒就帮助他人站起来,自己想至达目标就帮助他人走向目标。能够从自身感悟(通晓并理解他人),可以说是仁者的方向啊。”

施:此处用为给予。

济。“济”(濟)是形声字,从水齐声:水为类旁,表示与水有关:齐为声义旁,表声且表禾麦抽穗拔高后的齐整义。“济”的本义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最终一样平。引申后,又有富人对穷人的接济、救助义。又引申形容很多,如人才济济。此处用其救济义。

病:“病”是“疒”的本义转注字。“疒”字甲骨文作“”,构意为一个人躺在床上发烧出汗。在下增添表示发热的丙,便创设出转注字“病”,承继初文的本义(“疒”则成为汉字形声系统的类旁)。“病”在此作患病讲,可译为未治愈,即未能实现

达。此处用其至达义

譬:“譬”是“劈”的假借字。“劈”字从刀辟声,本义为用刀将物体骋开

“譬”借“劈”的形、音、义,以言置换本字的刀,表示将事物劈分开来,告诉他人,“譬”在此用为感悟(知晓)

在孔子的心目中,上等人分为三种,即圣人、仁人和君子。孔子此节将“仁、圣”对举:“仁”是一种品行,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圣”则包括了成就和功业。如本节的施惠于民且能济众。孔子又认为:传说中的“尧舜”也未能实现圣人应建立的功业,孔子还认为,所谓仁者,需要由己度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需要由自身始,“能近取譬”,这就是仁者的方向啊。

尧舜时代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大家普遍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何谈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到了子贡那个时代,也是物质极度匮乏,经常闹饥荒。圣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子贡啊,给你个做仁者的方向吧,好好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