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县春节文化】 乾县过年风俗回忆四则 —— 崔岳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5-03

《乾陵文苑》总第125期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即日起,《乾陵文苑》将逐一刊登征集到的关于春节文化习俗的作品。

文字,也许只有文字,才会让我们重新体会到那日渐久远了的年味 。

那让人怀念、让人温暖、让人眼睛潮湿的年......

                                                           编者



乾县过年风俗回忆四则  

                  文/ 崔岳



                一   “腊八节”与乾县“八腊庙”



在中国人的心里,“腊八”就是过年的冲锋号。

腊八的渊源: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见《隋书?礼仪志》);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灵,“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周祭八腊的具体内容为:

1.先啬:神农
2.司啬:后稷
3.农:农夫
4.邮表啜:茅棚、地头、井
5.猫虎
6.坊:堤
7.水庸:城隍(即城隍神祭祀的前身)
8.昆虫


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蜡。《礼记》中载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中国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巳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

乾县地区属中华农业文明发源地,所以自明古就有八腊祭祀,在清末时“八腊庙”建在今东大街农科所方位内,(近又改建为温州商贸城) 

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八腊庙庙宇虽小,供的又不是什么大菩萨、大神佛。但在科学不发达的旧社会,没有杀虫药剂,每当发生蝗灾的年代,知府、知县便去烧香祷祝,祈求灭蝗有功的神灵大显神灵,驱逐蝗蝻,不再损害庄家。他们往往因此获得老百姓的好感与赞扬,特别是受到一些地方士绅与民众的吹捧。


从商周之际的八腊之祭祀到今天的腊八节己被民间视为年节筹备工作的起始点,.中间又掺入了佛教内容,所以说喝一碗热呼呼的腊八粥渊源流长,喝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而关中以小麦为主食,所以讲就吃“腊八面”。


做腊八面要在先天晚上就浸泡八种豆子,炒好蒜苗、葱味特浓的肉下锅菜。主妇凌晨入厨做饭,天麻麻亮就催着全家人起床吃腊八面。


稠稠的、热乎乎的、蒜苗葱味浓的、肉味喷香的腊八面中夹杂着各色豆子、这样的面条通常都是咸咸的,端一碗全是五千年传统文化,吃一口满是快要过年的味道。


 又有“腊八面吃八天”的说法,记得小时侯真的腊八面总剩一大盆,真的一直连吃几天。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腊八剩饭面真的越吃越香,不过这一页总算揭过去了,现在很少有人再喜欢吃剩菜剩饭了。


            二  关于过年的陈旧段子



都是小时候听老人讲的,与大家分享:

“春种秋收,盼着窝冬。进了腊月盼腊八,吃了腊八变傻瓜。二十三,过小年,全成疯子把集赶。二十四,扫尘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牛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馍贴窗花。二十九,灌美酒。腊月穷汉快如马,揭疮挖肉掏大把。过年过年,穷汉受难。财东过年,穷汉过难。二十八,天不管,财东墙上钻个眼。到了三十钱花完,趴到坟上泪涟涟。初一浑身散了架,蒙头睡了一整天。 …… ”

记得不太清了,大致是说农民辛苦一年到头,冬季有窝冬的习惯。腊月初就盼过年,腊八就开始着手置办年货,二十三起年集,办年货渐入白热化,穷人千方百计或借债过年。二十八日据说天上地下所有的神仙都放假了,俗称为破道日,百事无忌,穷极了的人就打有钱人家的主意,给人家墙上钻洞偷东西过年。三十下午要给祖宗上坟,想着为过年花光了血汗钱,一年到头两手空空,后悔的哭了。大年初一也没有好心情,蒙头睡大觉,以缓多日来的乏困与悔恨…………


这几天看了许多关于过年民俗的文章,大致都大同小异。但对照乾县县城周围的过年民俗,还是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试举几例:


1,许多资料都说腊月二十九上坟祀祖,而我们这里是三十日上坟。


2,乾县年三十日的集市是半天集,十二点以后集市渐散去。其它地方怎么样不清楚,资料上没有写。


3,初一,十五“水火不岀门”,只在本族,本村巷拜年走访,是不走亲戚的。所以说初一这一天是过年最闲的一天。许多人在这一天睡大觉,以解多日来办年货的乏困。
续前:而大多数地方初一就走亲戚。


4,乾城周围初二叫“新灵日”纪念三年以内去世的亲人。主家设灵堂,摆筵席。亲戚前来奠拜,街巷路途多见穿白戴孝之人。
与“新灵”无涉者,既不待客,亦不走亲戚。此风俗与外地大不相同!

5,视初五前(包括初五)的五天为整式年节,初五以后只能算年的延续。所以初五称为“破五”,意思表明年节结束,破旧立新。政府、民间可以正常上班、生产劳动,商铺可以开张营业。大多资料在此交代不清或没有五日过年的概念。
又:民间传说姜子牙把他的老婆封为穷神,允许她趁过年这五天就跑到每家享受美食,至初五人们怕穷神赖着不走,就点鞭炮从家宅最里边放到大门外赶她走,这个风俗也叫“破五”。


6、元宵节可视为过年的再一次高潮,南方多吃汤圆,北方多吃饺子,而乾县仍以早上吃酸汤挂面为主。


7、十六日为“游百病日”,人们多去寺庙烧香遊玩。往往把元宵节的“高芯故事”“狮舞锣鼓”游行延续到十六日,至月底燎过“荒荒”才算年彻底结束。而外地大多过了元宵节就算年结束。


上面说的是不同之处,再从头说说一般风俗

除夕:又称“黑道日”

天黑前贴好春联,福字,纸剪花门幅,五神像即天神、地神(土地爷)、灶神、财神、门神,有的还贴仓神、井神、树神、马王爷、牛王爷等,甚至还有敬茅神(厕神)、路神的,在万物有灵的民间宗教信仰下不一而足。


晚上全家拜祖宗牌位,吃团圆饭,通宵守岁。为小孩子发压命钱。
子时放爆竹。因同时集中爆响,天地沸腾。

初一:又称“神道日”。

黎明即起,大人小孩穿新衣新鞋帽。第一件事是放爆竹,趁早吃酸汤面,先拜祖宗牌位再小辈给长辈拜年。然后户族团拜,再乡邻间互拜。乾地有习俗叫“初一十五水火不出门”,故而原则上讲这一天 不走亲戚不待客。


这一天大人小孩都一团和气,一切待人接物要有礼貌,更不能说脏话、吵架等等。据说小偷、强盗及一切小人坏人都要在过年时自觉弃恶从善,不做坏事。否则老天爷会罚他本人及他的子子孙孙做坏人

初二:又称“新灵日”。


初三:开始走亲戚,同时家中待客。这一天主要是走岳父家,外家,媳妇回娘家。

 初四:
主要是走姑家,姨家,老外家,姑婆家,姨
婆家。同时也待客。


初五:也称“破五”,这一天送“穷神”,早、中、晚放炮赶走穷神。这一天要走完主要的亲戚,过了这一天就算年的大劲过完了。


初六:宜静不宜动。是夜若静穆安定为吉,反之则不吉。是日商铺开门营业。


初七:为“人日”。乾地必吃酸汤长面条,因之又称'拉魂日”,寓意通过吃面条把魂魄纳入体内以祈福求康健。


初九:传为玉皇大帝生日,民间多逛玉皇庙,称之为'上九会”。乾城周围最大的玉皇庙会在玉皇洞村,其历史久远,是日十分热闹。这一天趁庙会也就开始了为三年以内出嫁的女儿和十二岁以下的外甥置办追送灯笼的事情。


正月初十:“拜石日”,这一天为石的生日。石磨、石碾休息一天,不可磨面碾米。凡住宅及周围石头如磨、碾、石夯、石础、石条等都贴红纸条,以禳邪祈福。


十二日:“老鼠嫁女日”。
这天主要任务是为三年内出嫁女儿和十二岁以下外甥追送灯笼。是日夜则靜静躺在炕上听老鼠吵嚷着嫁女儿。是日三年内新媳妇门前挂娘家送来的一对宫灯,连挂三晚至元宵晚为止。

十三日:“杨公忌”,百事忌禁。


十四日:忌出远门,为元宵节做准备。


十五日:“元宵节”。年节的再一次高潮,以舞狮、锣鼓、高芯、花灯、猜谜、放天灯为主。


乾地视初一、十五同样重要,甚至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抱未满岁婴儿打着灯笼照井口、水瓮口并绕井口水瓮口转若干圈。可以这样说:元宵节是传统节日最热闹的一天。元宵节的来历源于上古时代开春后的一个重要农事仪式“照蚕日”,把蚕种对着灯光捡看。后来就演变为灯节。


十六日:“遊百病日”。是日以妇女出遊为主,逛寺庙景点,街道商铺,乾城附近则多登乾陵旅游。意在祛病除魔,強壮体魄。是日傍晚有一项为新小两口传统求子活动:一男一女或两位妇女化妆成一对老夫妻像征送子公公与送子婆婆,小两口点蜡上香,跪着叩拜,二位神仙口中念到:八里长湾九里道,转身来到娘娘婆庙。娘娘庙修的高,俩口进庙把香烧。要个骑马坐轿的,不要蹴地尿尿的。娘娘婆,兜儿多!不管男女送一个,背一个,抱一个。几年就是一伙伙。唱完歌词顺手在小两口头上摸一摸,给女的怀中塞个布娃娃再给被窝里放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枕头或砖头等。围一大堆人,嘻嘻哈哈,气氛热闹融恰,祥和美满。


二十日:传说为女娲补天补地日,烙煎饼拋房顶墙头像征补天,抛井中沟渠中像征补地,晚上给女娲娘娘上香祭拜。


二十二日:财神节。旧时商家最重视之节日,商铺满天放爆竹,晚上放礼火。商品大多打折或多添头奉送。


乾地在十二日、二十二日都可在儿童袖头或背部缝上像征财帛的布条以祈福求财,至三十日燎荒荒时取下烧掉。


三十日:“燎荒荒”。



            三、忌“不当”



“不当”是乾县方言,按字面含义为不应当、不正当(不正确)、不可以这样做等含意。另外还可衍释为:“柔弱、令人同情”、“怜悯”、“可爱、漂亮”等含意。这里取“不应当做的事情”之义。

旧时男尊女卑,妇女长年在家担当繁重的家务劳动生产。为了使她们能在春节休息生养,聪明人便想出一套“忌不当”的讲就,让她们理直气壮的在春节多多休息,享受节日的乐趣。


农耕时代的特征就是男耕女织。纺织,缝纫,扫除,浣洗炊事等就是妇女的日常工作。春节除炊事不能省去,其它的工作就尽量暂停。


初一至初五全民放假过节,除做饭外停止一切工作。


十一日,“十一小蚰蜒,二十一老蚰蜒”。蚰蜒即蜈蚣,五毒之一。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否则遭蜈蚣毒咬。


二十二,不缝纫,否则'老鸦哇(老鹰)拔线呢”。意为要遭老鹰袭击啄手之灾。


'初三、十三不算三,二十三扎了针走马疳。”意为这三天若作了针线活要患一种叫'走马疳'的病。


“二十四,扎恶刺。”意为这一天做针线活会遭恶刺扎伤之灾。


“二十五,扎恶臌。”扎针得臌症之意。


“二十六,扎疴疴。”扎针得一种皮肤病。

“二十七,扎痢疾。”扎针得拉肚子病。


“二十八,扎哑巴。”扎针得哑巴病。


“二十九,黑虼蚋嗖。”意为扎针引起被跳蚤咬。


“黑道日,扎眼瞎。”黑道日扎针易患眼疾。


'二月二,城隍爷放娥。'此日做针钱要被城隍爷惩罚患咽喉痛。


“二月初五,雷神赠鼓(臌)。”此日扎针患水膨。


“二月初六扎花花。”此日扎针患天花病。


还有“七聋八哑九寡三十瞎”


“十八二十八扎针招守寡”“七不入八不出”等等忌讳民谣。


另有民谣唱道:“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眼泪擦不乾。哭着哭着不哭了,想起还有个黑道日能歇一天。”


总之这些忌讳可以让辛苦一年的妇女多休养时日,因为春天是一个万物生发的日子,要为家族的繁衍蓄精养锐(古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俗谣:(这里要请有雅癖君子暂遁)“正月的媳妇二月的猫三月的叫驴满街跑”。


故此不但设制许多忌讳使妇女多休息,还把二十三设制为“白粉日”。让正月的女人不但吃好穿好休息好还要敷粉化妆好,心身愉悦的为繁衍后代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另还有些忌讳或风俗好像与限制妇女劳作无涉:


1、初一、十一、二十一、不吃米。(寓意不清,待考)


2、十一、二十一“炒别别”(应为炒面粉做成几何型的各种片状、颗粒或各种小昆虫状等),人们吃掉这些“别别,”寓意消灭害虫,禳灾祈福。


3、十七、二十七,洗利吉。这两天冼衣,洗澡,洗各种器具。可洗去一切灾病,大吉大利。


4.初一、十五老牛老马都要歇一天。是说让役使的牛马骡驴驼等放假休息。

等等。


          四、燎荒荒


燎荒荒是古老民俗的遗存,有以下几点:


1.乾城周围在正月底(大月在三十日,小月在二十九日)。而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比如乾县临平镇)燎荒荒。历史上记载还有腊月三十晚鞭打灰堆的风俗。


2、燎了荒荒就表示年气从今天结束,要收回荒荒张张的过节心情而进入生产劳动工作。也被叫作:燎花花、燎煌煌、燎慌慌等。寄托着驱病祈福的愿望,民俗学者认为是远古刀耕火播的遗风。
旧时乾城周围要用谷草到天黑以后点着,从家宅最里边各个角落、每个房间、特别是厨房的案底下、水瓮口以及井、窖、厕所、套房等都要逐个用火光照一遍。
持火的人要一路小跑,要采用后退的姿势把火拖在身后,否则一是火苗伤人,二是迅速燃尽手中谷草而难以坚持到大门外。
有胆子大的人给谷草中夹裹鞭炮点着火后啪啪爆响,以增加驱邪祈福的功效。
街巷早就聚聚着人群,儿童们多手执烧炕用的“灰耙”、棍棒等,见谁家火把出来便一呼而至,先是逐一迎着火苗而跃过地上的火堆,甚至在火苗前反复奔跑跳跃,直燎得浑身津津发汗,这就是“燎煌煌”的主要内容。
待谷草燃尽,火苗息灭,一群儿童呼叫着围上来,用手中的灰耙棍棒等砸地上无焰的火堆。只见火星乱濺,叮叮咣咣,人们努力分辩飞溅起火星的形状与哪一种庄稼相像,口中急切的喊着庄稼名子:麦子!糜子!荞麦!谷子!玉米!豆子等等以预测、祈禳哪一种庄稼丰收。
燎过一家再呼叫着奔向下一个着火的地方……大人们也有不少人尾随着孩子们凑热闹。
还有一种口头传说,正月三十是“黑道日”,小偷行盗忌月,就把这一天晚上定为“小偷节”。人们燎荒荒,手执棍棒砸荒荒其实是防小偷。
总之是一个热闹的民俗,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录两段网上的文章:


1、《燎花花》(乾禮布衣文)


驱邪祈祷愿平安,
户户花花燎尽欢。
燃罢帚挥急欲看,
火星四溅盼丰年。


( 燎花花为每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又称燎惶惶、燎煌煌。唐代人很重视正月,自正月十五至月终,悠闲无事,人们尽情游乐,宴饮以庆新年。 晚间下班回家,看家家户户燎荒荒,火焰明灭,儿童成人纷纷跳火祈福驱邪,再者燎后用扫把拍火,大呼麦子、玉米成熟,场面甚为壮观!余凑四句不成韵以记之!(这是从网上转的)


2、蒹葭子:


崔哥好,燎花花时,将幼儿身上的花花(彩色布做的公鸡等)也要烧掉。请问:花花是啥时佩带在身上的?
回军生:
过去是正月十二日外家人灯笼时开始或在正月二十二敬财神日用各色花布组戏图案缝上去的。
可缝公鸡,花朵等,花朵也可称为“财贝”。

另:
中国地域广阔,民间传说原本就很庞杂,每个节日都有不尽相同的各种说法。生产、生活,物产,气候,历史,地理不尽相同于是就形成不同的民俗。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常言道十里不同俗。若搜集整理,一一道来恐怕三天三夜都难以说清。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