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闫润红教授应用经方验案选介

 华华YHBH0207 2019-05-03

文:李

闫润红教授从事中医方剂学教学及中医临床近30年,临床运用经方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导师闫润红教授左右,耳闻目染,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经方的典型案例录之于下,以飨同道。

过敏性鼻炎

患者吴某,女,38岁,2014年4月29日初诊。

流产后喷嚏频作1月余。患者喷嚏连连,恶寒,咽痒,流大量清涕,易疲乏,睡眠可,舌黯红,苔薄白,脉沉。辨证为风寒袭肺。治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味,药用:麻黄、细辛各3g,白芍15g,桂枝、干姜、炙甘草、五味子各9g,姜半夏12g,白芷6g。6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药毕痊愈。

按:患者流产后机体阳气不足,卫外失固,外邪趁虚从口鼻侵袭肺系,鼻为肺之门户,风寒外袭,内犯于肺,鼻首当其冲,故喷嚏连连,且流大量清涕。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该患者正气虚弱为本,风寒外袭为因,鼻涕喷嚏等症为标,故拟小青龙汤以温肺散寒,宣通鼻窍,调和营卫,通调水道,使风寒去,营卫和,宣降复则诸症向愈。

闫师指出,使用小青龙汤的经验指征为痰液、鼻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呈粘液性或如水样。该特征也被著名经方学家黄煌教授戏称为“青龙水”,只要有此类症状,小青龙汤即可试用,不必拘泥其证候的完备。闫师在小青龙汤中加入白芷一味,取其善通鼻窍而治鼻渊之效,可谓加味精当。

频发室性早搏

患者华某,男,56岁,2014年3月4日初诊。

心悸频作3月余。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为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最多时室性早搏54次/ min,按小时计最多为 2221次/h,运动后早搏有所减少,其他指标均无异常,服用西药(具体不详)未有明显疗效,患者选择中医治疗。患者平时不畏寒热,吃饭睡眠均可,口干,喝水较多,咳嗽,有痰,夜尿多,大便正常,舌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结(每分钟间歇4~5次)。辨证为阳气虚弱,心脉失养。治宜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选炙甘草汤加减,药用:炙甘草、党参、麦冬、丹参各15g,生地40g,桂枝、肉桂、炮姜各6g,熟附子(先煎1h)12g,生姜5片,大枣10枚,黄酒10mL。6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感觉心悸减少,口干好转,眼屎减少,脾气也好转,舌脉同上(脉间歇减少至3~4次),继服6剂。

三诊:心悸仍有,仍为运动后则减少,偶有消失,其他症状好转,舌脉同前,初诊方加阿胶15g,火麻仁、石菖蒲、远志各12g。6剂,水煎服。

四诊:患者称服至第2剂心悸完全消失,服完6剂,心率由10余年的60次/min增加为70次/min。脉搏规整。随访至今,心悸、脉结未复发。

按:患者平素有心悸、结脉、夜尿多,是为机体阳气虚弱,久而累及心阳,心阳虚弱,鼓动无力,则生动悸,且活动后早搏减少或消失,是以运动后调动周身气血,阳气生发,振奋心阳,推动有力则病情自解,故投炙甘草汤以温心阳、益心气,养心血,使阳生阴长,阴阳调和,心阳重振,脉气接续,疗效遂现。然本案初诊将炙甘草汤去麻仁、阿胶而加肉桂、炮姜、附子,是从运动后早搏减少受到启发,考虑到患者阳气素虚,鼓动无力而致心悸,故初诊效果较为明显。方中生地、炙甘草、大枣重用均尊崇仲景原方,因初诊考虑到患者无明显阴虚、血虚症状,且咳嗽,有痰,为防滋腻生痰故去阿胶、麻仁,然二诊继用效果不甚满意,进一步分析原因,则想到常有医家言“经方一字不可擅改”,故宗仲景原方而加入阿胶、麻仁,三诊调方后效如桴鼓,经方之神奇,此案可见一斑。由此可知,擅改经方非明智之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患者石某,男,42岁,2012年12月25日初诊。

下肢冷痛1月余。患者因下肢冷痛被某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现走路时脚底疼痛麻木,行不足百米,足部发青,触之冰冷,小腿酸胀,膝关节也觉不适,全身有紧固感觉,休息后可好转,晨起感觉舌头麻木,畏寒,饮食正常,渴不欲饮,睡眠尚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黄,喝水多则好转,舌淡红、苔薄黄稍厚,脉弦实。彩超显示:血管有阻塞,有脂肪肝。血脂高,血粘度高。诊断:脱疽。辨证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治疗宜温阳散寒,化瘀通络。方选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药用:当归、白芍、赤芍、鹿角胶(烊化)各15g,熟地、炮姜、威灵仙各30g,肉桂、细辛各10g,炙甘草12g,生姜5片,大枣3枚。6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好转,初诊方加川牛膝30g,桃仁12g,茯苓15g,6剂。

三诊:药后足凉、足麻均好转,走路稍觉有力,时有头晕,食欲好转,大便正常,手心发热有汗,舌红、苔黄稍厚,脉弦实,效不更方,继服6剂。

四诊:患者电话询诊,述头晕好转,二诊方加熟附子(先煎)12g,4剂。

五诊:药后走路足痛、足肿消失,步履稍快,时跛行,尚有麻木,近日牙床肿痛,大便如常,舌红、苔薄白,脉弦实略数。四诊方加水蛭15g,蜈蚣1条,钩藤30g,炮姜改为15g,继服6剂。

六诊:患者上班后着凉,小腿疼痛又发作,脚趾部麻木,不能多走路,头晕、牙痛好转,舌淡红、苔薄黄稍厚,脉弦实,五诊方去钩藤,加防风 12g,熟附子改为15g(先煎),炮姜、当归均改为30g,继服12剂。

七诊:药后脚趾疼痛好转。服药后患者自觉血液往下走,对照经络图,患者认定走行路线为胆经,走到脚踝部足临泣、丘墟两穴则止而不通,且此处疼痛,脚掌发潮,走路比以前多了,而且5个脚趾头也敢着地了,舌淡红、苔稍白腻,脉弦实,上方加山茱萸15g,山药12g,川牛膝改为怀牛膝,继服12剂。

八诊:药后患者可走更远距离的路(约1km),足少阳胆经部位疼痛发困,足跟疼,脚底发潮,舌脉同前。调方如下:细辛、炙甘草各10g,当归、熟地、炮姜、熟附子(先煎)各15g,鹿角胶、威灵仙、怀牛膝各30g,川芎12g,生姜5片,大枣3枚。断续服药,巩固疗效。随访至今,能够胜任轻体力工作,生活能够自理。

按:患者素体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又外受寒冷,寒湿之邪入侵,凝滞脉络,经脉闭塞,血行不畅,瘀结于脉络,不通则痛,阻则阳气不得温达四末,久之肢体末端失去濡养而现凉、麻、痛之症,发为阴疽。以当归四逆汤与阴疽首选方阳和汤相合,温补营血,通散阴寒,既可温阳散寒通滞,活血通络,又可充养血脉,脉道以通,气血乃行,痼疾得治。方中加威灵仙、蜈蚣、全蝎等辛散走窜之物,旨在通络止痛以助药力,使阴血生,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脉复而足温。

此外,本案中肉桂与细辛均超《药典》规定剂量,是闫师用方独到之处,肉桂入血分而通经,细辛散在里之阴寒,非量大难以收功。现代《药典》崇尚安全,剂量相对保守,但考原方中“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与当归、芍药等量使用,桂枝去皮则提示仲景所谓的桂枝可能是肉桂。老师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老师在此不仅大胆使用肉桂,且剂量亦足,均是尊经方原旨。另外有文献研究表明,“细辛不过钱”是就散剂而言,对于汤剂,由于加热过程中其毒性成分樟醚的大量挥发,煎煮30min后,残余量只为原药材的 2% ,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故细辛较大剂量入煎剂是安全有效的,使用时不必拘泥。

专家介绍:闫润红,男,山西省优秀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分会副会长。山西省中医方剂学学科带头人。擅长治疗内科常见病,皮肤病,妇科病,疑难杂症。出诊时间:星期二上午。地点: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名医故事|傅山与“头脑”

                                             闫润红

“头脑”是什么?一般人恐怕很难与食品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它的确是一种地方“名吃”,也是一种特制的“药膳”,为明末清初山西名人傅山发明。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傅山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进士,父亲是贡生。自幼博览群书,聪明过人,14岁中秀才,深受当时山西督学文太清、袁继咸等人的器重与赏识。甲申之变(1644年)后,由于他儒家正统思想浓厚,认为满清入主中原系“亡国、亡天下”,故出家为道,自称“朱衣道人”,以行医布道为掩护,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反清失败后,坚持不与清廷合作,保持民族气节,隐居乡村,论字画,谈学问,施医药,取得很大学术成就。其友人曾对其作出“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的评价,这个评价从一个侧面描绘出傅山德才兼备,医儒皆精的概貌。

“头脑”考证

“头脑”作为食品名称并非傅山首创,据考证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元末明初),《水浒》第五十一回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见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不得而知。作为食品的“头脑”也并非只是太原的传统名吃,上海有一种名吃也叫“头脑”,与太原的“头脑”原料、做法、完全不同。但不管怎样,提起“头脑”,人们总是想到太原名吃,想到傅山先生,这是因为太原的“头脑”是傅山发明的,太原“头脑”最有养生价值,文化底蕴也最丰厚。

据说,傅山中年丧妻之后,一直未续,侍奉于母侧。其母年迈体弱,长卧病榻。为使母亲康泰颐寿,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作为老人冬季进食的早点和调补品。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调治,他的母亲百病尽消,精神焕发,从此,“八珍汤”之名不胫而走,人们称其为“名医孝母剂”,纷纷登门求此食方,时值清兵入主中原,傅山立志反清复明,遂易“八珍汤”之名为“头脑”,寓意反清复明需要用头脑。当时一位甘肃尕(gǎ)姓移民户,在太原南仓巷开设专卖羊杂割的饭馆,生意清淡,傅山怀着济世扶贫的愿望,传授给他“头脑”的配制方法。并亲笔为这家饭馆书写牌匾,取名“清和元”。每逢遇到体虚需要滋补的病人时,傅山便让他们吃“清和元”的“头脑”,经傅山广泛宣传与“头脑”显著的养生疗效,三百年前的太原“清和元”饭馆,热闹非凡,门庭若市。需要说明的是当年的“清和元”饭馆在太原市南仓巷的中段西侧,民国年间迁到太原市桥头街。

傅山发明“头脑”只是百姓口传,并未见于书籍记载,这是因为在屡兴文字狱的清朝,无人肯把傅山深微曲折的反清复明用意形之纸笔的缘故。从“头脑”的配方看,它是一服滋补良剂,有深刻的药物配伍原理和特定的剂量,这一点也可佐证其由傅山所发明。

“头脑”的配方和服用注意事项

“头脑”的制作方法为:以羊肉、山药、莲菜(莲藕)为原料,先将羊肉切方块,入锅用大火烧沸,加花椒、黄芪、良姜,改用小火煮熟后捞出,另将酒糟汁入锅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面糊汤,再把羊肉块,熟山药,莲藕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浇上面糊汤即成。品尝时可以感到药、酒和羊肉的混合香味,风味独特,越吃越想吃。

在吃“头脑”时,一般佐以腌韭与“帽盒”,腌韭好比是服药的药引子,“帽盒”是一种烤制的面饼,短圆柱形,中间空,是用不发酵的面粉壳,合在一起,入炉烤制,喝“头脑”时,把“帽盒”掰成小块,泡在“头脑”汤里,喷香耐嚼,别有风味。

清代山西榆次也有数家饭馆经营“头脑”,其中“清盛园”“头脑”最为有名,其特点在于选用羊肉是上等的肥山羊肉,而不用绵羊肉。一碗“头脑”,通常是四块肥山羊肉、二块长山药、二片藕根、白汤无味,调料自加。

在山西晋中一带,除太原和榆次两地外,尚有昔阳“头脑”。昔阳“头脑”与太原“清和元”、榆次“清盛园”“头脑”同出一源,在食法上,太原、榆次“头脑”佐以稍麦、帽盒等面点,而昔阳“头脑”则是以水饺相佐,“头脑”做好后,即开始煮水饺,将煮熟的水饺捞入碗内,浇上“头脑”,里边再倒少许白酒,吃起来香甜暖热。

傅山对吃“头脑”的季节和时间都有特殊的要求,“头脑”每年白露至立春上市,出售时间为寅时至卯时(凌晨三点至七点)。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种说法,一是促使就餐者进行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两得;也有人说,傅山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笔者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有很深的医学道理,前面讲过,中医养生要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从“头脑”的成份看,属于温热类药膳,用来补助人体阳气之不足,从现代营养学来讲,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类食品,凌晨三至七时是一天中大自然阳气升发的时刻,气温在此时最低,然而“阴盛则阳”,阴气最盛之时即为阳气萌发之时,这时服用温补之品,可谓“顺天而行”,与人体“生物钟”相吻合,自然效果会好。现在有一种减肥的新理论,就是不提倡少吃,特别是早餐,应该吃饱,只要将就餐时间提就能既可保证一天足够的能量,又不致于营养过剩,这个理论与“赶头脑”越早越好的古老传统不谋而合,现在很多人习惯不吃早餐而晚餐过量,从中医养生理论来看这是“逆天而行”的,很不利于健康。

必须指出的是,“头脑”属于中医的药膳,必须遵循药膳的服用原则,即辨证施膳,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谓辨证施膳,就是要把药膳当做药来服用。药都有偏性,中医治病的道理,通俗地讲就是“以偏纠偏”,药膳也有偏性,与药相比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所以药膳必须有适用人群,具体到“头脑”,其性偏温而升散,故适合于体质偏寒之人,平素脾胃虚寒、畏寒喜温者或产后营养缺乏而致奶水不足者最宜;阳盛体质,平时易“上火”者,或阴虚阳亢如某些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宜。就年龄而言则中老年较青少年更为适宜。别外,按“因地”和“因时”制宜的原则,“头脑”适合于北方秋冬季节服用,南方和春夏之季则不宜。以上这些都是需要十分注意的,否则不利于弘扬“头脑”这一传统美食。



【国学经典菜根谭】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原文】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

【大意】一个人写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最高境界时,说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到恰到好处而已;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时,其实和普通平凡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出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欢迎来稿】分享您的中医临床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