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针》

 医小白上善若水 2019-05-04


《素问》第五篇“阴阳应像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再加上一句:“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黄帝内针的要中只要,典中之典


 


钱穆先生晚年,对他几十年研究的中国文化做了一个总结,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文化的归宿处。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它是真真实实的境界。如何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通过诚!如果真正诚位上,天人本就一体,还有什么不合一呢?!


 


三而二之,就是三里面各分阴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合。在中医里面有很特别的表述,就是大家都应该熟悉的六经。即中医体系的三才之道。


 


从人的成面来说,三阴三阳涵盖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即三阴三阳经。涉及脏腑和经络层面。


                经络的作用至少有两重:一是联系个体生命形态的内内外外,二是作为个体生命形态与天地之间的重要交通。


从天地的层面而言,三阴三阳说的是六气—三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三阳: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所谓三焦,即上焦应天,中焦应人,下焦应地。

上焦是心窝鸠尾以上的区域;中焦是鸠尾至肚脐神阙的区域;下焦是神阙以下的区域。

黄帝内针的定位原则,很重要的就是来自三才,来自三焦。

《素问 天元记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明能,智慧光明的来源—精神文明


相火:热能,热的动能作用—物质文明

君火照达三部,相火游行三部

要想达到一定境界,都要从守形上升到守神。


 


 相火的作用与位置很有关系。


穴的位选对与否,实际上就决定了相火在热能、动能、变化等诸多方面所发挥的效用。

黄帝内针很强调阿是穴的寻找,“阿是”实际上就是定位!就是定相!就是确定相火的作用!


 守形就是强调或者确定相火系统的作用


守神即发挥君火的作用,君火的作用是以明,以明与以位是很不相同的。考量针刺的疗效,能不能立竿见影,能不能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决闭也,犹解结也,实在是要看看能否发挥君火的作用,能否实现守神!守神亦就是守内,亦就是守中,抓住了内,抓住了中,亦就抓住了神机之所根,亦就把住了上工之门户。同气相求,要在有求必应!这是黄帝内针取穴定位的不二原则!辨证实际上是明气,施治实际上是求同。治就是取同气,病证在哪一部,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部,病证在哪一经,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经。促使生命的变化朝向人类的理想,我认为这是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黄帝内针与现今流行的针法想比较,在技法上它不行针、不追求针感,甚至完全不讲迎随捻转补泻。只要取穴得当,入针必有桴鼓之效。《素问》在谈到治疗的时候反复强调:“无问起病,以平为期”


临证疗疾治病其实就是为了维护土德,这亦是以平为期的真实意。如何养护土德?如何维系土德?如何使衰败的土德重建?是黄帝内针的窍中之窍,诀中之诀!不怨能维护土德,和气能够维护土德,而且这个维护的层面更深、更彻底!黄帝内针的至简至深,至简是技法,至深就必须于土德在中里去挖掘。


 


《伤寒论》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景的十二字薪传,也是黄帝内针的十二字薪传!


 


定位的原则就是:以右治左,从左治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病在左,必须刺右;病在右,必须刺左;


                病在上,必须刺下;病在下,必须刺上;


                病在前,可以刺后;病在后,可以刺前;


                病在中,男刺左,女刺右。


                这个对是底线,还必须结合同气。


 


 


失眠,从内针的角度,就是阳不能入阴! 可以从厥阴去引阳,如刺太冲、内关、大陵、劳宫; 

可以从少阴去引阳,如刺通里、神门、涌泉;


     可以从太阴去引阳,刺鱼际、太白、公孙。


     若是三阴同刺,一个三阴交足矣。 


黄帝内针总则: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同气相求;


同气首先是同名经的同气,经名如果相同,其气亦同。如阳明经,无论是手阳明还是足阳明,都属同气。--属于大同气。


更深一层,是三才同气或是三焦同气。就是上(天部)与上同,中(人部)与中同,下(地部)与下同。


如四肢,腕踝属上焦天部,腕踝就是同气。所以腕关节的证可以从踝关节治,踝关节的证可以从腕关节治。


肘膝属中焦人部,肘膝既是同气。一般我们只认为脾胃是中焦,肘膝怎么也是中焦呢?在我们眼里,一样是中焦!放到临证,如果有脾胃的问题怎么办?取肘膝就能解决!


肩胯即属下焦地部,是为同气。


黄帝内针的取穴范围严格限制在肘膝以下。下焦的问题,地部的病证如何解决呢?巧妙地用一次“下病上取”就解决了!所以,胯部、肩部等下焦地部的问题,一律都可以从上焦天部的腕踝来解决。这就是阴阳倒换求。


阴阳倒换求。

三焦同气

肚腹三里留--三里仅仅是中焦范围内阳明的同气而已。但如果肚腹的疼痛不在阳明经区域,波及太阴,那就需在阴陵泉(太阴的中焦同气)加刺;如果波及厥阴,就在膝关(厥阴的中焦同气)加刺。


腰背委中求—足太阳合穴,与腰背太阳同气。但若病在两侧,带脉循行的位置,要改取带脉的交会穴、胆经的足临泣。正中为主,那就要在督脉的交会穴后溪上取穴了。


头项寻列缺—按内针原则,列缺相当于颈部的同气,所以对于颈部的问题,如常见的咽喉毛病,针列缺往往手到擒来。另外是任脉的交会穴,对于很多任脉的问题,也是行家里手。


头项的问题,多与阳经有关(当然,阻绝音肝经的支脉,也到头顶部),而督、脉除了直上头顶,还总督诸阳,所以抓住督脉也等于抓住了诸阳。现在,阳病了,怎么办呢?阳病治阴!而与督脉相对的,正是任脉,头项寻列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个人觉得这条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留待日后探寻)


面口合谷收—面口属阳明地带,上焦范围,与合谷不仅同位相求,而且同经同气,如此相求焉能不应?!


心胸内关谋—心胸属上焦,与内关不论是区位还是经络,皆为同气,同气相求,能无应乎?!


 


 


经络同气


手足阳明经(同气)

第一个对应:手腕对脚踝。     手阳明经手腕处的阳溪对应足阳明经脚踝处的解溪,亦即阳溪与解溪同气。比如,右阳溪区域内的疼痛,我们既可以刺左阳溪,更可以刺左解溪。

第二个对应:肘对膝。 手阳明经肘关节处的曲池穴对应足阳明经膝关节处的犊鼻穴,亦即曲池与犊鼻是标准的同气。

第三个对应:肩对胯。手阳明经在肩部的肩髃穴对应足阳明经在胯部的髀关穴。亦即肩髃穴与髀关穴同气。


 


 


 


手足少阳经(同气)


手少阳三焦经

腕:阳池


足少阳胆经

踝:丘墟

肘:天井

膝:膝阳关

肩:肩髎

胯:环跳


 


 


手足太阳经(同气)


手太阳小肠经

腕:阳谷

足太阳膀胱经

踝:昆仑

肘;小海

膝:委中

肩:肩贞

胯:承扶


 


手足太阴经(同气)

手太阴肺经

腕:太渊


足太阴脾经

踝:商丘

肘:尺泽

膝:内膝眼(经外奇穴)

肩:肩髃穴前二横指

胯:冲门


 手足少阴经(同气)


手少阴心经

腕:神门

足少阴肾经

踝:太溪

肘:少海

膝:阴谷

肩:极泉

胯;长强穴旁0.5处


 


手足厥阴经(同气)

手厥阴心包经

腕:大陵

足厥阴肝经

踝:中封

肘:曲泽

膝:曲泉

肩:腋前大筋

胯:阴廉

以上36个穴位,18个对应关系,以及同经穴与穴之间的连线,这些是基本的基本,大家必须把它记牢!

黄帝内针的核心原则是同气,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