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焦同气

 CHOK2620 2018-08-24

三焦在躯干的定位,《黄帝内针》书上是这样讲的,上焦是前为鸠尾穴、后为至阳穴以上的区域;中焦是前为鸠尾穴至神阙穴、后为至阳穴至命门穴之间的区域;下焦是前为神阙穴、后为命门穴以下的区域。

三焦同气,或者说三才同气,其实就是上中下三部同气。躯干的上中下三部,我们已经了解,黄帝内针对四肢的上中下三部也同样做了说明:四肢的腕踝作为上部,肘膝作为中部,肩胯作为下部。这样,把躯干的上中下与四肢的上中下逐一对应,我们就能找到同气,也就是上与上对应,躯干上焦与腕踝同气;中与中对应,躯干中焦与肘膝同气;下与下对应,躯干下焦与肩胯同气。这个就是三焦同气、三才同气。  


明白了三焦同气,黄帝内针就有了下手处。比如,我们颈肩有了问题,颈肩是上焦,就可以找同样是上部的腕踝来求同气;脾胃有了问题,脾胃是中焦,就可以找同样是中部的肘膝来求同气;下腹有了问题,下腹是下焦,就去找同样是下部的肩胯求同气。


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黄帝内针出于安全考虑,肘膝以上禁针,所以肩胯的问题,也就是下焦的问题,全部倒换到腕踝来解决。倒换,也就是阴阳倒换,黄帝内针的第四条总则。所谓阴阳倒换,其实就是上症下取、下症上取,由于肩胯以上禁针,所以肩胯(下部)的问题,就按下症上取的原则,到腕踝(上部)来解决,这大大简化了黄帝内针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用程度。比如说,某个患者左肩前侧疼痛,识证为太阴、阳明区域,按照法则,应该在患者右边胯部的太阴、阳明用针,但是因为膝盖以上禁针,所以就下症(胯)上取(踝),直接在右足踝部的太阴、阳明下针。

同气是黄帝内针在用上的根,求同气恰恰就是从“三”开始。所以理解三焦同气意义十分重要。无论是任何地方的不适,求同气都首先要找出是属于“三”里面的上部、中部,还是下部。比如头痛,识证的第一反应就是上部,那对应的同气点也在上部,用针范围就迅速锁定在手掌或是脚掌,当然也可以是腕踝的末端区域。然后再在这“三”里面确定的一部找到经络同气,明确用针落点。像上述头痛如果是两侧,那么按照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法则,马上就明确是少阳,可在手背的中渚或者脚背的足临泣下针。当然如果症在中间,或者无法分辨左右,一般按男左女右取穴。这就是黄帝内针的规范“三二一”。


人体其实处处都可分上中下三部,也就意味着处处都有三焦同气。黄帝内针把三焦同气作为一个规则来应用,而不是仅仅将其局限在躯干或四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三焦同气的领悟也会逐渐明朗和透彻。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