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语言的装潢|说拟人

 冬天惠铃 2019-05-04

读者朋友们:

你们好!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说说拟人这种修辞格。拟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格呢?

拟人,即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特征。

如果说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能够使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那拟人便别有一番妙趣了。

拟人的妙处是:作者借助一种丰富的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也具有了人的属性,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能够启发读者想象。同时,赋予事物以生命的活力,可以使这种事物活泼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生动形象地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文章也显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因了拟人这种修辞格的特点:把物人格化。因此,拟人常常出现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也有出现在说明文当中的。

我们来看看作家们笔下的写活了的景物吧。

先来看看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就是“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么爬墙的?”

请看: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你会不会感到很神奇呢?你有没有为爬山虎的脚感到神奇,为之惊叹呢?这种生物真是太令人敬畏了。爬山虎的脚只不过是“六七根细丝”而已。但是作者运用了人的动作“巴,拉,爬”来写它,真是把爬山虎这种生物写活了。(如果您想看整篇,而手边没有这篇文章,也可以参阅我的另一篇拙作:《文字排列的逻辑(九)》

当我们走过布满爬山虎的围墙的时候,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到爬山虎的脚,因为被茂盛的叶子给遮盖住了。因此,我们不能一下子探索得知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地观察,把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具体过程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仿佛给我们放了一个影片。这是不是也能给我们写作者一些启示呢?

另一篇把昆虫写活的文章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就是那位写著名的《昆虫记》的作者。请看他的《蟋蟀的住宅》的片段: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我们可以从这得到几个启示:

启示一:如果作者不是出于对这小昆虫的热爱,对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我想他不可能会观察得这么细致,写得这么具体,有意思。蟋蟀的住宅的位置、住宅(隧道而已)、门、平台……这一切都把这种小昆虫当作人来写。更有意思的是后面三句,蟋蟀有勤劳的时候,也有悠闲的时候,真是太可爱了!他悠闲的时候,就在平台上弹琴,简直就是一个有音乐修养的建筑师嘛!

启示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常会与比喻综合运用的。譬如,这里“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就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再来看看老舍先生写《猫》的例子: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这里的“尽职”和“屏息凝视”都是属于人的特点。而尤以“屏息凝视”最为逼真传神,把猫的“尽职”写得淋漓尽致。如果您想看关于老舍先生《猫》的整篇文章,请关注拙作:《文字排列的逻辑(十六)》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谈修辞,决不仅仅是呈现一些好的运用修辞的例子,我们应该用写作学的思维,来看待修辞格,就是说,希望作者朋友能够活用修辞格,在写作过程中装潢好自己的文章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