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学都记不住?你的问题可能出在了这里

 飞扬czqht0vrjl 2019-05-04

作者:陈章鱼

名社会学家埃德蒙修休伊,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

真正了解阅读时大脑的运作过程,会是心理学家最大的成就,因为这能够描述人类心理中诸多错综复杂的运作。

没错,那些上学时,我们觉得简单的、复杂的,或者困难的知识,就是我们大脑在筛选。怎么学都记不住,卫蓝的心理学作品《反本能》告诉我们,大抵存在以下4个问题。

知道感

学习时,「知道感」极具迷惑性,它让我们有一种仿佛学会的错觉。

比如,考试时看到一些题目,感觉自己会做,可仔细一琢磨,却又想不起具体的知识点。

还有一种情况是,感觉自己整张卷子都能答,可公布考试成绩后,又惨不忍睹。

这就是「知道感」错觉,自认为把信息已经储存到了记忆中,感觉已经掌握了解题思路和要点。可是,这种「知道」非常不牢固。

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做选择题比填空题正确率更高的原因。

选择题的选项能够给我们更多提示,帮我们回忆起之前的点滴信息。

 

同样的场景也适合讲座,很多人在听的时候感觉收获颇多,有时甚至聚精会神。

可再过一小时,或者吃过晚饭后,再回忆讲座讲了什么,大脑却是一片空白,只记得老师好像非常博学,或者非常幽默。

知道感是大脑取的巧,它帮我们节约了认知资源,在短期内,重复接触时,大脑会很快调动相关的知识,激活神经元。

可是,另一方面,它也是大脑的粗浅加工,很难在我们头脑中留下足够深刻的痕迹,形成长时记忆。

锤子决定钉子

我们常说,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这句话其实可以再往深思考一层,大锤子想着大钉子,小锤子想着小钉子。

当我们长期处在某个领域时,我们的思维就会更多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即便生活中和工作里,遇到了其他领域的问题,我们还是习惯于用惯性思维解决它们。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斯,为了研究人的选择性关注,设计了著名的大猩猩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所有参与者看篮球赛,分别记录白队和黑队的投篮次数。

在比赛过程中,研究员让一个装扮成大猩猩的人,走到场地中间,多次猛拍胸脯吸引关注。

结果实验结束后,超过一半的被试者没有看到大猩猩。

他们的关注点就是自己的目标:数进球数。

 

与此相关的情况太多了,比如偏科,选择性遗忘症等。

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焦点都不在相关知识上,所以知识被遗忘的概率更大,学不懂、学不会也就非常正常了。

尤其是,有些知识即便被记住了,但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主观成分,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场景的合成物,参考意义并不大。

思维窄化

越想减肥反而越减不了肥,越想辞职反而辞不了职,越想挣钱反而挣不到钱。这都是思维窄化的表现。

当我们的思维格局不够高,思考范围不够广,思考角度不够多元时,只将目标聚焦于关键词,反而限制了我们的路径探索,降低了所用信息的摄入,最终导致错误决定。

就像我们说朋友圈,衡量它上面的人际关系时,最重要的指标是:留言、点赞、转发。

然而,由于在你朋友圈的人,都是跟你有一定关系的人,不会贸然否定你、批评你,或给你指出意见。

这会让我们自己有一种错觉:我是对的。

因此,越是依赖朋友圈人际关系的人,思维就会越受限。

 

同样,能给我们造成思维限制的因素有:见固定的朋友、走固定的上下班路径、用固定的菜单、到固定的场所遛弯、去固定的商场闲逛、读固定领域的书籍等。

解决思维窄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多尝试、多体会、多维度思考简单的问题,学习通识知识,拓展视野和认知。

高频放弃

在学习中,有个词叫刻意练习,它是指我们以稍稍超出自己能够适应的难度做练习。当我们适应了一个阶段的难度后,再继续提升难度等级。

然而,很多人当面临难题后,哪怕只需要稍微思考,也会很快放弃。

很多人的职业瓶颈就是这样产生的,在固定难度下,他们把工作打磨成了流水线,技术含量大大降低,甚至能把脑力工作做成体力工作。

因此,再多练习,也不会有明显进步。

而那些真正对知识具有掌控感的人,都会适当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是反复用那些他们已经掌握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很多人也在尝试,也期望在试错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可是,知道感、脑子里的锤子和较窄思维,让他们习惯于用最简单的路径解决问题,很少挑战自己在工作上的更多可能,遇到阻力,没有耐心去解决;遇到困难,习惯绕道而行。

然而,只有不断掌握新技能,制造新路径,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突破成长瓶颈。

有所恃,必有所困。做自己是最简单的,让自己经受挑战和考验,才是成熟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