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斌城,湖北省孝感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隋唐五代史研究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重点为其中宗教文化史。 人创造了礼仪,礼仪又塑造了人。或者我们可以把人的成长历程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火的使用和火种引发保存技术的掌握,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个历史性胜利,使人超越了一切动物而成为人,但是尚无任何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义务约束;当他们产生了最初的道德伦理观念——首先是在饮食,而后是在婚姻上面,实质是为群体的存活和健康——才进一步区别禽兽;进而从原始群的组织中,逐渐发展起来各种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终于在国家产生之前很久,形成了人类社会,服膺礼仪使人完全区别禽兽。在华夏大地上,我们的先民走过的这条漫长的路,正是礼仪文化滥觞和中国特色传统酝酿形成的过程。 具体地说,首先应是人为自己的生存,在食物分配中引入共同要遵循的制约机制,形成最初的礼。对此,古人有出色的解释,见于《礼记·礼运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能想到礼起源于饮食,见识非凡。 在人类社会文明曙光初绽的远古时代,人类从洪荒中走来。对他们来说,头等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大事是食物。在原始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能得到的维持生命的食物经常发生紧缺。本能的食欲与有限的食物间的矛盾会引发的纷争,危及群体的生存。于是需要一种强制和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平均分配食物。人类社会的第一礼“饮食之礼”,就这样体现着克制和公正而产生出来了。它是那样自然地融合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体现着原始人高尚无私的品质,令人感佩钦羡。 甚至“食人”也被合理地纳入了饮食之礼。当食物中断,群体的存活受到威胁时,就牺牲个人以保全整体。吃俘虏,或是吃本群落的成员,会按一定程序决定下来以后很庄重地实施,没有谁会怀疑这样做有悖道德。民族学的资料告诉我们,一些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甚至很着急地催促同类,在自己还没有瘦成皮包骨头时把自己吃掉,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应有的一份责任和光荣,急于做最后的奉献,因为再活下去消耗宝贵的食物资源反而是不道德的。在这幕近于野蛮的悲剧中,闪烁的正是人类文明的硕果——“礼”的无上光辉。 荀子关于“礼起于何也”的回答是:“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司马迁《史记·礼书》有关礼的长篇论述,袭用了荀子的观点,他是赞同荀子从人欲需要节制的角度来讲礼的起源的。 说到人欲,“食”以外便当数“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认为男女之情是人之大欲,人的天性,自然也需要礼节制约,这就是荀子所说:“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竹书纪年》称,是太昊庖羲氏即与其同母妹女娲结成夫妇的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始创婚姻之礼。《事物纪原》在引述“《礼记》曰:礼始诸饮食”之后又说:“盖自太昊取牺牲以供庖厨,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始也。”把婚姻之礼和饮食之礼并列为最早的礼。 这男女夫妇之礼还被十分看重,《周易·序卦》在有天地万物之后称:“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因而荀子说:“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无怪人们把礼的创始人的桂冠给了三皇之一的人皇伏羲氏。在马王堆帛画和敦煌壁画中,他总是和女娲人首蛇身交缠在一起,伏羲持矩,女娲持规,意味深长地要为人世立规矩。 恩格斯精心研究过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那也正是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向“大道既隐,天下为家”,靠“礼仪以为纪……以和夫妇”的配偶婚过渡所经过的历程。当繁衍人类的交配关系开始摆脱最原始的杂交状态,乱婚结束,进入群婚制早期的血缘家庭时,出现了禁止父母和子女间,进而扩展到禁止不同辈分间的交媾,这种限制,是不折不扣地属于礼的范畴。 至于人们围上第一块遮羞布,标志人的成熟,这种服饰文化体现的,是礼在更深一层次的发展,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事了。远远晚于最早在饮食文化中出现的礼。 文物考古资料表明,人类服饰文化的第一推动力,并不是观念性的羞辱感,而是护身防寒的实用性。1984年在辽西牛河梁出土的大约5500年前的小型陶塑女像,裸身却着靴。把护足便行放在第一位,能给我们这方面的认识一个很好的提示,遮羞的观念远不是礼最早的起因。 《通典·礼典一》综合《周易》、《礼记》和《竹书纪年》等书的有关记叙,综述五礼的创制过程:“伏羲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可为嘉礼;神农播种,始诸饮食,致敬鬼神, 为田祭,可为吉礼;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可为军礼;九牧倡教,可为宾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故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杜佑在这里所说“尧舜之时,五礼咸备”,是指舜在帝尧命他摄行天子之政时修了五礼。从《史记·五帝纪》到《通典·礼典》,儒家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以上五礼的起始和日臻完善的过程来叙述史前的历史,把创制礼仪的始作俑者伏羲树为炎黄之前历史上的一位大英雄,而后把制礼作乐的周公和孔子奉为圣人先师。这些论述中无论有多少虚假成分,还是能折射出一些远古时代人类文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这些说法已载入经典,在文化史上和实际生活中发生过切实的影响,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礼仪风俗时不能不理会的。 ——摘自 李斌城《唐代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