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峁遗址出土“神秘”文物,经过权威鉴定,它竟是一件乐器

 历史解密坊 2019-05-05

在陕西榆林的高家堡地区,有一处超大型的史前人类遗址,即石峁(mǎo)遗址。2018年5月,考古专家们在遗址内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骨制文物,经过多方鉴定,最终确定它竟然是一种乐器,那到底是什么乐器呢?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说下石峁(mǎo)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76年,距今约4000多年,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历史遗迹。经过40多年的发掘和清理,考古专家们出土了大量古老的石器,陶器和玉器,以及众多的墓葬和遗骸,但最让人感到惊奇的,却是在2018年发现的神秘文物。

据考古专家反应,当时他们正清理一处腐物的堆积区域,本以为不会有什么发现,可没想到铲子下去,却发现里面夹杂了一些“神秘”制品。当时,一位专家小心地取了一块,借着阳光仔细观察,发现它整体为薄片状,有8厘米多长,1厘米多宽,最让人惊讶的是,它的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这是什么呢?专家们都纷纷摇头,表示从未见过。

在随后的深入发掘中,累计出土这样的硬薄片20多件,专家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既然能出土这么多,那就说明它肯定不简单。经过一番清理,专家们将这些硬薄片都带回了博物馆,并开始做进一步的研究……

经过几天的研究论证,这些“薄片”的名称,功用,一点进展和眉目都没有,考古专家们觉得有必要请教权威,给它做出正确的鉴定,便带着几件硬薄片去到了西安市的博物馆,请那里的技术权威,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其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竟都是动物的骨头。专家们手捧鉴定证书,心里就更疑惑了,动物骨头没有长成这样的,薄薄的骨片,必然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和处理。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人把动物骨头制作成这种“少见”的形状,是想干什么呢?

榆林的考古专家回到博物馆,又继续开会研究,从这些骨制品的外观来看,有专家就推测它可能是古人的一种刀具,因为它很薄可以割一些肉食。对于这个用处,专家们的争议很大,因为从生活常识来看,刀具使用久了,在刃部或者是把手的地方,肯定会留下一些痕迹,但是在这些骨制品上,却没有发现任何落手后的印痕。

考古专家们带着诸多的疑问,又去了一趟北京,请教一位研究古代骨制品的老教授,这位老教授拿起了放大镜,先是仔细观察,并且不时地翻看一些古籍和文献,查找有用的资料。

经过一上午的研究,这位老教授终于有了肯定的答案,这些骨制品是口弦琴,一种古老的发声乐器。听到这个答案,专家们都感到很不可思议,因为实在想不通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发声的。于是,在这位老教授的联系下,又请来了一位专业演奏口弦琴的演奏家。

这位演奏家给出了解释,口弦琴它的发声原理是,将薄骨片横着咬在嘴里,然后把舌头放在上面,用大拇指拨动骨片的同时,再用力吹气,并来回不停的活动舌头,阻碍气流的进出使它振动而发音,然后就能听见一种阵浑厚低沉的嗡嗡声。

为了让专家们更深的感受这种古老口弦琴的魅力,这位演奏家就根据这些骨片,用牛骨复制了一件一模一样的“古”口弦琴,然后给专家们献上了一场表演,将千年之前的声音带到了现在人的耳边。

40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是不可能再回去了,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和文物,或者是演奏古乐器,来感受那段厚重的历史。或许当乐声响起之时,我们就仿佛和古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