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懂文字学,大家一定认为 “气”字是个简化字,而“氣”字才是繁体字。其实不然,我们的祖先最先造字的时候,用的是 “气”字,它指的是上天之气。这个字是个象形字,在篆书中象流动的气流。而这个“氣”是形声字,是在“气”字之后衍生出来的字。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后来用“氣”字替代了“气”字,文字学上有多种说法,难以考证;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一定是意识到气与食物有关。因此在古代气功中,又把气分为上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中医讨论“精气”的文章。文章说人体的精气是由阳气和阴气结合而来。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内经》中讲,人生于"气交"之中。人"吸"进来的是天之阳气,"吃"进来的是地之阴气。中医常说,古人以水火立极。在人体上,水火就是肾和心,心就是火,肾就是水。天气和地气,进入人体,结合起来才是人体的精气。所以,人的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成为精微的物质,与肺吸纳进来的"天之阳气"结合,形成了人体的精气。这部分"精气"除了供给身体利用之外,多余的精气会收藏到肾中。所以内经中讲“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就是人体精气的大仓库。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气进入人体是通过鼻子,地气进入人体是通过嘴巴。所以二者缺一不可。不呼吸人就会死掉,不让吃东西就不能生存。鼻子能闻到气味,这个属于天气;舌头能尝到滋味,这个属于地气。人活着,需要采纳的能量,"一部分来于天,一部分来于地"。 这个概念很重要,很多修行方法都和这个概念有关。用于气功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大家每天吸吸呼,吸入的是阳气,而如果身体里没有作为阴气的食物可化,阳气吸入的越多,身体肯定越虚;因为在没有食物可化的情况下,阳气所化的必定是精气,消耗的是气血。 说到这,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字“炁”。这个字也念气,已经成为现行文字中“气”的异体字,只有在书法作品中偶尔能够看到。而这个字在古代也曾流行一时,但大多是出现在道家著作中,更多地出现在气功文字中。 在文字学解释中,把“炁”看成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炁,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老子道德经序诀》中说:“五藏生五炁”。在中医学术语中,炁的表达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五脏之炁,六腑之炁,经脉之炁等。 “炁”字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是由“旡”和“灬”构成。而“旡”是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即打嗝儿。甲骨文就像一个跪地打嗝的人。而“灬”则是“火”字。由这俩个偏旁拼成的会意字,会意的就是人体中的一股热能,也就是气功人经常提到的真气。 由此可见,练功人练的是“炁”,是真气;而要使身体健康,得到更多的真气,既要吸入大量的“气”,上天之气,也要吃入相当的“氣”,地气,做到练养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