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拾锦塘 桃柳成荫拾锦塘,波桥卧水亦生香。 鸳湖词客留芳躅,西爽轩中题景忙。 ——沈云《盛湖竹枝词》 昔年,盛湖(西白漾)东南侧的关帝庙前有一条曲尺状的石砌长堤,堤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过桥后,堤折向东,与碧霞行宫相连。堤旁遍植桃柳,所谓“间枝杨柳间枝桃”,有杭州西湖苏堤、白堤之趣,名为拾锦塘。 石拱桥下是一湾绿水,水中荷花亭亭玉立,轻风徐来,水波漫开阵阵清香,故将此桥称作香波桥。 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号竹垞)寓居关帝庙西侧的西爽轩时,有感于旧日“盛湖八景”大多与当境不合,于是更定为“盛湖十景”:重湖烟雨、白洋夜月、葭潭流泉、红梨晚渡、石门遗筑、龙庵借读、白马晨钟、香波夕照、西湾渔舍、文起朝霞,其中“香波夕照”,即指香波桥与拾锦塘。 “鸳湖词客”即朱彝尊,嘉兴人。嘉兴的南湖与西南湖合称鸳鸯湖,朱为著名词人,曾作《鸳鸯湖棹歌》。 “芳躅”指前贤的踪迹。 (沈莹宝/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