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成祖御制宝山碑”名称考证

 国民一员 2019-05-05

  周敏法

为方便长江口的航运,永乐十年(1412),陈瑄奉永乐皇帝之命,在上海浦东高桥修筑宝山,皇帝亲自为之树碑立传。数百年来,留下很多有关史料,弥足珍贵。但此碑尚有一些疑点,故有考证之必要。

一、名称五花八门

当前此碑名称叫法十分混乱,就2012年纪念此碑600周年《论文集》内的名称就有十几种。如永乐碑、永乐御碑、高桥永乐御碑、宝山永乐御碑、高桥宝山碑、永乐宝山碑、永乐宝山御碑、宝山烽堠碑、宝山烽堠御碑、宝山永乐碑、永乐烽堠碑、永乐烽堠御碑、永乐宝山烽堠御碑、明永乐御制宝山碑等等。

究其原因,大家认为此碑没有统一的标准碑名,所以造成以上名称乱象。那么,此碑难道真的没有正式名称吗?

 二、开头令人费解

我们现在看到的御制宝山碑原物(现存高桥中学校园。详见下图),其顶部中间是篆体“御制”两个大字,左右为对称飞舞的两条云龙。下面是密密麻麻的碑文,共349字。碑文是右起竖写的,共17行,开头上面顶格写有“宝山之”三个字,下面全部空格;然后另起第二行,上面顶格写“嘉定滨海之墟,当江流之会,外即沧溟,浩渺无际。……”,然后一格不空地写到结尾。最后另起一行,写“永乐十年五月”结束。

“明成祖御制宝山碑”名称考证

碑文这样的开头和格式,令很多专家百思不得其解。说它是标题吧:格式可以,但文理不通;说它是正文吧:格式、文理都不通。于是众说纷纭。大部分倾向说,“宝山之”后面的二十个空格,是因为字被人刮掉了。《上海地名志》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就用了“宝山之(下缺)”。也有人说“此处漫漶数字”,意思为几个字看不清。也有文章在此后面打上方格,表示缺字。有的干脆备注“碑文此处可能脱字”。那么,碑文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呢?下面到底有没有文字呢?

三、考证进入迷宫

笔者查阅明清两朝记有该碑全文的有关史料,原想探明真相,结果更加令人费解。包括正德《练川图记》、万历和康熙《嘉定县志》、乾隆和光绪的《宝山县志》、《江东志》、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乾隆《江南通志》等八种史料,正文全都没有“宝山之”三个字,正文开头即为“嘉定滨海之墟”。笔者至今没有看到过正文有这三个字的史料(《上海地名志》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虽有,但是现代人根据现存碑文编写的,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史料)。据此,笔者开始认为:“此三个字是清末以后加刻上去的——因为此前史料都没有这三个字”。

为了核准,须作进一步考证。后来我邀请三位同道,先到高桥历史馆观看该碑文拓片。意犹未尽,又一同到高桥中学御碑亭观看实物。御制宝山碑虽然历经600余年,但碑文字迹总体基本清晰可辨。有些部位虽有损毁,但对照史料记载,其碑文仍依稀可辨,没有异议。

经对碑刻实物仔细观察分析:首先,开头“宝山”与御碑中的另外“宝山”两个字,其笔迹风格及其风化程度完全相同;其次,这三个字的位置,在总体布局上也是得体合理的,没有后加的局促感。所以笔者自己否定了是“以后加刻上去的”先前结论。这样,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这三个字到底怎么回事呀?既然是原碑原字,为什么八种史料正文里面全都没有呢?还有文理和格式怎么解释啊?

四、结果出乎意料

回来以后,经过反复对照碑文局部放大像片,发现碑文开头处正是损毁较多位置,其“之”字的一点一横根本看不清楚,而其一撇一捺倒是清清楚楚,人们就是据此认其为“之”字的。而此碑“之”字独多,除了开头一个,还有十四个。仔细对照,其它十四个都有毛笔书法特有的“笔锋”,比如“一撇”先粗后细,“一捺”三折形似宝刀,而且“一捺”起始要超出“一撇”之尾;而唯独碑文开头的“之”字,形似木棍,既没有“笔锋”的粗细变化,也没有字体结构的“超出”。原来这个迷惑众人多少年的所谓“之”字,只是石碑上的划伤痕迹而已!如下图所示:橙色线上方为“之”字。蓝色线上方为疑似“之”字,实为划痕。



“明成祖御制宝山碑”名称考证


    现在回头再看上述八种史料,虽然正文全都没有“宝山之”三个字,但其题目全都有“御制宝山”四个字:“
御制”为碑上大字,“宝山”为碑文开头题目;而八种史料里面,“宝山”下面全都没有“之”字,由此也可证明,这个所谓的“之”字真是划痕。

五、终于柳暗花明

至此终于真相大白,所谓“语法不通”、“格式不对”、“史料没有记载”等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开头“宝山”两字是碑文的名称(标题),下面自然应该空格,正文要另起一行;为什么八种史料开头即为“嘉定滨海之墟”?因为这是正文,而“宝山”两个字写到前面题目里去了,如乾隆《宝山县志》为:“《明成祖御制宝山碑记》:嘉定滨海之墟”。现在看来《上海地名志》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等,把“宝山”当作此碑正文开头也是错误的,应该纳入名称。

六、应该恢复“正名”

经查以上八种史料,其中五种的此碑名称都是《明成祖御制宝山碑记》。仔细分析很有道理:其“御制宝山”四个字来自碑文本身的开头,前面加“明成祖”是明确什么朝代、哪个皇帝,后面加“碑记”是明确属性。看来古人这样命名此碑,不仅明瞭、全面,而且十分科学合理。至于另外的史料,虽然名称略异,但都有“御制宝山”四个字。如《江南经略》为《御制宝山碑》,钱谷《吴都文粹续集》为《太宗文皇帝御制宝山文碑》等等。

考证至此,结论已明,原来此碑的正式名称,官方几百年来统一称其为“明成祖御制宝山碑”,或者简称“御制宝山碑”;此碑文则统一称为《明成祖御制宝山碑记》。只是由于近代以来,被这个所谓的“之”字,搅得天昏地暗,大家误认为此碑没有正式名称,才导致了名称乱象。笔者在此建议,恢复此碑的正式名称,因为其有史为据、名正言顺,而且与古代史料也相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