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古董”我喜欢

 国民一员 2019-05-05

小弟来信

许多人喜欢收藏。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收藏目的不同,经济实力不同,收藏的对象也就五花八门、万万千千。有人收藏价值连城的古瓷、名车,也有人收藏旧社会税票、地契一类故纸的,不一而足。

我在初、高中时曾集邮,这也是一种收藏。参加工作后对此失去了兴趣,建国初期的邮票、文革邮票等都无偿送了人。有机会出国后,我对外国的硬币、火柴盒、啤酒杯垫等有兴趣,收集了不少。但我仅限于收集随手可得的对象,从不为此下功夫“淘宝”,因此不成气候。收藏的物品只供自己欣赏,增进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忆起当时情景,完全没有功利之心。

但我还有一种不成系列的收藏。正确地定义的话,应该说是一种有意识的零星保存。这些零星物品对他人来说可能分文不值,但对自己来说很有意义,故也珍惜有加。其实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可能有这样的收藏物件,如夫妻两人在婚前热恋时的情书、结婚证;学校颁发的文凭;评为先进人物的奖状、证书;不同年代长辈或自己的老照片等等。我的收藏更广泛些。比如我保存了30多年前第一次正式担任翻译前写着专业词汇的一张纸片,保存着将近50年前的涂鸦写生画作。我在博客里将它们公诸于世时,不少朋友很觉惊奇:这样的纸片竟然保存到今天!

是的,我在当时就有这样的意识:这张纸片我要保留着,它是我生命之路上的某个脚印。

我将把这些收藏逐步整理起来,写成短文。今天算是第一篇。

 [转载]我的“古董”我喜欢(1)

小弟的这封信写于1973年1月30日。他那时9周岁多一些。很可能这是他此生写的第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标点符号是我加的):

哥哥:

我在学校里的学费要五元五角,四元是学费,1元五角是书费。妈妈要你寄来。家里是透支户,分红时就一分钱也拿不到。2月19日要寄来的,2月20日要上课的。我今年的学费不能告(博主注:告,浦东音,指“缴”),大王老师叫我到办公室里去讨学费,没有钱就要留下来,不能升三年级,仍旧读二年级,所以要寄来。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弟弟文斌

                                 1973年1月30日

读完小弟的信,我很激动,马上到邮电局给家里汇了10元钱。

那时我的工资是每月44元。每个月发下工资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厂门口对面的邮局给爸妈寄钱。结婚成家前我每月给家寄20元,结婚后每月寄15元,逢年过节仍寄20元。为了提高“效率”,我的办公室抽屉里总有着备用的汇款单。那时空白的汇款单可以任意取用,不收费的。

小弟的信里写到了“透支户”。这是一顶让我父母亲多少年抬不起头来的沉重帽子,也是我和大弟弟多少年耿耿于怀要帮助父母亲翻身的“反向压力”。那时候,我的唐镇老家有五个户口:父母亲、两个妹妹和小弟。三个大人在村里起早摸黑辛苦一年,挣的工分还顶不上一年四季的柴米费。1973年2月15日我在《日记》里记着:

接家信,知道文卿弟弟回家过年,春节过得很不错,很高兴。爸爸在信中介绍了年终分配情况。爸爸全年实做工分3566.9,妈妈2800.5,文珠583.8,文琼60,共7011.2个工分。扣去义务工283.3,实得工分6727.9。工分单价0.07元,全家全年收入是470.95元。生产队供给家中柴米等费用共508.03元,全年透支37.08元,故年终分配分文没有。亏得弟弟回家带回一笔钱,家里又宰了一头羊,故春节过得挺好。

 [转载]我的“古董”我喜欢

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郊区农村人的生活状况。一个工分只有7分钱。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挣十来个工分,也不过1元钱。扣去的“义务工”,相当于我妹妹半年在田头的劳动都“奉献”了。辛苦一年而无分文,小弟上学当然要向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大哥求援了。

生活虽然苦,但我父母仍很乐观,这是他们都长寿的原因之一。那天的《日记》里还记着关于小弟写信的“故事”。家里清贫,依然笑声不断:

信中爸爸叙述了小弟弟文斌的一个“故事”。生产队年终分配那天,小弟见我家一分也没分到,就问爸爸:“我的学费怎么办?”爸爸开玩笑对他说:“要不你写信给哥哥,要哥哥寄钱来。”弟弟答“不会写”,爸爸说“不会写信就不要去读书了”。弟弟就不作声了。半小时后,爸爸要弟弟睡觉去,他说:“写好了!”爸爸问:“什么写好了?”弟弟答:“给哥哥的信。”爸爸觉得好笑,小弟却很郑重。妈妈问弟弟:“你怎么会写的?”小弟竟老练地回答:“自己的事总能知道的。”妹妹文珠、文琼看了弟弟的信,笑痛了肚子,妈妈也高兴得不行。小弟弟连信封也自己开下了,并且要爸爸把信寄来。故爸爸用弟弟开下的信封,把弟弟的信也附来了。读了小弟的信,又惭愧又高兴。惭愧的是作为大哥,家中负担得不多,弟妹的事更没照顾上。高兴的是,几年前还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啥事不懂的小娃娃,如今竟能写头头是道的信了。字迹工整,用字正确,格式对头,语句通畅,很不简单。

小弟的一封幼稚的信,反映了那个年代我们那个贫穷的家里的实况,也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社会。后来,小时候就很自信、自立的小弟成为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某支行的副行长,很孝敬父母,是父母亲六个子女中最有出息的一个。我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写这封信的故事,会不会看到这封保存了41年的信后也很惊讶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