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

 大风兮云卷云舒 2019-05-05
1、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公元631年)
    正月,赵郡王李孝恭等上表朝廷, “以四夷咸服,请封禅”。 翌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准备封禅泰山,大臣魏征上疏以泰山附近民生凋敝,谏止此举。[《资治通鉴·唐太宗纪》]
2、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春,唐太宗下诏于翌年二月东封泰山,车驾到达洛阳后,因天有慧星之变及北方铁勒族发动叛乱,唐太宗为安边计,下诏停止封禅活动。[旧、新唐书《太宗纪》]
3、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
    正月,唐太宗正式决定:翌年仲春封禅泰山,禅社首山。后因高丽薛延陀部叛乱及河北水灾等原因,于同年八月下诏,停止原定封禅计划。[旧、新唐书《太宗纪》]
4、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灵岩山巅有古代石窟,名证明功德龛。石刻记载,“唐初一童儿……来此山舍身 ……,乃凿此山成龛立像,旌之曰证明功德。”今人推断为唐初贞观间的作品。
[《修方山证明功德龛记》(唐牟珰撰,摩刻石龛附近)]
    今石龛内有释迦牟尼像一尊,高约五米,迦趺而坐,体态丰满,体现出唐代石雕的风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又在龛外增修方形石室,墙垩朱丹,故又称红门。证明功德龛地处灵岩山绝壁,红字苍崖,蔚为壮观,为灵岩寺胜境之一。
附按:《泰山道里记》云:“(灵岩)功德顶石龛宏敞。……北魏《孝文帝本纪》:'太和三年于方山起文右室,五年建永固石室于山上,立碑石室之庭。八年幸方山石窟寺。’盖谓此也。”
    是书谓北魏时所建永固石室即灵岩之证明龛。大误!考永固是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氏的陵名,建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方山。永固石室为陵园中的建筑。《水经注》卷十三 《濕水》云:“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后陵,…永固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 此或即是所谓的 “永固石室。”而灵岩山的证明龛的创建时间,据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修方山证明龛记》所载,可知石龛为唐初所建,与北魏永固石室毫无关系,怎么能说是“盖谓此也”呢?(请参证72条“附按”)
5、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七月,泰山大水。 [《岱览·文献》引《唐书》]
6、显庆二年(公元657年)
    在昆瑞山(泰山东北麓支脉)神通寺西侧的山崖上,有大小造像二百余座,俗称“千佛崖”。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南平公主于本年为其父太宗皇帝所造的佛像。 此外还有齐州刺史刘玄意(南平公主驸马)和赵王李福分别于本年和次年(公元658年)的造像和题记。
7、显庆六年(公元661 年)
    二月,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敕使道士东岳先生郭行真到泰山建醮造像,立碑纪事,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鸳鸯碑”。
    “鸳鸯碑”形制奇特,碑身是由两块同样尺寸的条石并列组成,故称。又名双束碑。碑文分别是本年以及后来的南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代宗、 德宗时到泰山行斋建醮的题记。据泰安市博物馆米运昌同志考证:武则天任皇后时与高宗“内外并称二圣”, 该碑双石并立或可能正是出于武氏之授意,体现了她与高宗同治天下、二圣并尊的政治用心。 [参见《武则天与鸳鸯碑》(载《知识与生活》1985年 第5期)]。 鸳鸯碑是泰山南麓现存惟一完整的唐碑,原立于岱岳观(今废,故址在王母池西北),现移存岱庙东碑廊。
8、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唐高宗封泰山、禅社首山。
    初,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大臣许敬宗上表奏请封禅,皇后武则天“密赞之”, 唐高宗准议,于麟德二年(公元665 年)召新罗、百济、高丽(均今朝鲜半岛)、倭国(今日本)、突厥等国使者, 准备会祠泰山。 临行前(十月十五日),武则天上表要求参加封禅活动中的祭地大典,表文中云:“封禅旧仪,祭皇地?,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高宗言听计从,下诏准奏。
    十月二十八日,高宗与武则天从洛阳出发,东封泰山。十二月九日至齐州(今济南),礼灵岩寺。月底到达博县(治今市南郊区旧县),在泰山开始一系列封禅活动。史载高宗在山南筑封祀坛,山顶建登封坛,社首山建降禅坛。高宗于本年正月初二在封祀坛祀昊天上帝,次日封玉册于岱顶登封坛,行禅社首山,由武则天行亚献礼。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后参与的封禅活动,日本当代女史学家原百代指出:武则天这一行动,“无疑为她以后正式登基铺垫了道路”。
封禅之后,高宗撰书《登封纪号文碑》,一“摩崖刻于山顶”,一“立于山下”。下诏改元乾封,并将泰山所在地的博城县改为乾封县
[旧、 新唐书《高宗纪》、《礼乐志》、《金石录》卷四、日·原百代《武则天传》]
    附按:《旧唐书·地理志》云:“乾封,隋博城县 …… 。乾封元年高宗封泰山,改为乾封。”《元和郡县图志》则谓高宗所置乾封在长安(“析长安以置乾封”),“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废,乃于岱山下改博城为乾封”。《元和志》成书在《旧唐书》之前, 时间较早,记载相对较为可信。
9、南周圣神皇帝(武曌)垂拱元年(公元685年)
    今泰山红门宫东有一巨大残碑,“趺下磨灭无字,”惟碑额上有“垂拱元年□月二十五造”诸字。清人聂剑光根据《金石录》上有唐高宗《登封纪号文》立碑山下的记载,怀疑是原碑毁后,武曌(则天)于本年进行补刻的遗物。[《泰山道里记》]。
10、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唐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史称其统治时期为“开元盛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大臣裴濯、张说等人先后上书,请求皇帝封禅泰山。之后,玄宗发布《允许封禅诏》。 同时命张说、徐坚等人制定封禅礼仪。
    本年十一月七日,唐玄宗率领封禅队伍,从洛阳抵泰山,举行封禅活动。是日,玄宗从泰山南麓登封泰山,在岱顶筑坛,祀昊天上帝。瘗玉牒文。最后执事者以五色土圆封,燔柴告天。礼毕,群臣欢呼万岁,声震山川。次日,唐玄宗行禅于社首山,祀皇地祗。
唐玄宗封禅即成,下诏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旧、新唐书《玄宗纪》、《礼乐志》]
11、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
    唐玄宗举行封禅大典后,诏命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颋撰《朝觐坛颂》(三碑今均失)。唐玄宗并御制《纪泰山铭》文,于本年九月摩
刻岱顶大观峰(今存)。
    《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其碑文主要宣扬唐朝历代帝王的功绩及其封禅泰山的经过,铭文中有“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臣”之语,反映了唐玄宗的壮志及务实的施政特色。碑文为隶书,文词雅训,而且书法遒逸婉润,端庄雄浑,明代大学者王世贞曾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12、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五月,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唐玄宗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 ……。 请别斋祠之所。” 玄宗 “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东岳祀延禧真人。[《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13、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年)
    唐玄宗为表彰右骁卫将军安金藏剖胸鸣冤之功,于是年三月,下诏分别在泰山、华山立碑,称颂安金藏的盖世忠烈(遗迹无存)。
安金藏,唐初大臣。武则天称制后,疑皇嗣李旦谋反,安金藏竭力辩护,最后大呼道:“公(武则天派遣的审讯官来俊臣)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引刀刺腹中,后经抢救未死。玄宗即位后封其为代国公,卒谥忠。[新、旧唐书《安金藏传》、《资治通鉴·唐玄宗纪》]
14、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诗人杜甫漫游齐鲁,曾活动在泰山一带, 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杜诗的传世名篇。
    附按:杜甫《望岳》诗的创作时间,今学术界尚存争议,清·朱鹤龄《杜工部诗辑注》 认为是在天宝 (公元742~756年)初年;今人萧涤非《杜甫研究》则定为开元二十四年,今暂从此说。
    又,杜甫不但曾活动在泰山一带,还曾登临泰山,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诗回忆了在岱顶的情景:“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 穷秋立日观 (日观峰,在岱顶),矫首望八荒。”
15、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是年,诗人李白流寓东鲁,此后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一作沔)、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在徂徕山西南的竹溪(今新泰市西北苗子林区内),酣歌纵酒,时人称之“竹溪六逸”。李白还在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四、五月间漫游泰山, 赋《泰山吟》六首。[旧新、唐书《文苑传》、《全唐诗·李白集》]
    附按:关于李白寓居徂徕山的问题,历来研究较少。宋人曾巩《李太白集后序》 云:“(李白)去之齐鲁,居徂徕竹溪, …… 此白之诗书可考者也。”近年何树瀛同志发表的《李白山东寓家新探》一文,从李白诗歌中找出大量的内证,认为李白携家移居山东之地,并非学术界一般所说的任城(今济宁市),而是在徂徕山西南隅的石门附近。李白在此经营酒店和从事农作,寓家达二十年之久。该文观点新颖,论证确凿,谨简述于此,供研究者参考。
16、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著名书法家李邕撰书《灵岩寺颂并序》,立石灵岩寺内。该碑今存辟支塔下鲁班洞。
17、唐僖宗(李儇)中和四年(齐金统五年、公元884年)
    黄巢殉国于泰山狼虎谷。
    唐代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曹州冤句(今菏泽市)人。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揭竿而起,响应王仙芝起义。被推为冲天大将军,后攻克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长安为唐军围困,黄巢被迫撤出,一路屡战失利,最后“以千余人退保泰山”。
本年六月十七日(一作七月十五日。不确),黄巢退至泰山东麓狼虎谷,驻扎在襄王村的翁某家中,黄巢的部众已覆没几尽,身边只有兄弟黄邺、黄揆等十数人,这时唐军追至,黄巢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自刎殉国。黄巢兄弟黄存、黄邺、袁揆、黄钦,黄秉、黄万通、黄思厚及部将尚让(一说已在此之前降唐)等同时遇害。黄巢外甥林言叛变,准备向唐将时溥进献黄巢首级,途中为乱兵所杀。
历时十年的唐未农民大起义至此失败。[《旧、新唐书《黄巢传》、《资治通鉴·唐僖宗纪》]
    附按:一、黄巢死因,有的史书记载为林言所杀,《旧唐书·黄巢传》“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是月贼平。”
    二、宋人《能改斋漫录》、《挥尘后录》、《鹤林玉露》等书均载黄巢并未死于狼虎谷, 而是“髡发为憎”, 隐迹江湖。《泰山述记》上又进一步推测黄巢出家后是隐于泰山。今泰山黄巢观,相传为黄巢出家之处,旁有黄巢墓。另外浙江雪窦山也传为黄巢为僧处。
    三、狼虎谷地理位置,今多指为莱芜市牛泉乡的祥沟村。但《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认为在祝山(今市东郊区祝阳乡永宁庄)东五里。近人王献唐则考证狼虎谷即莱芜谷(今淄博市南),狼虎是莱牟(芜)的音转(见《山东古国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