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孔子在其晚年才回到他的故国鲁国之中。孔子的最后人生时光,就留在鲁国内,在教学之余,一直亲自整理编辑了《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六本古书书籍。 其中,孔子对于《诗经》与《尚书》这两本书的内容修改为之最大。以至于后人对孔子这一次的编辑行为,称之为“删诗书”。 关于孔子这一次的“删诗书”的编辑行为,有人认为孔子这一行为,是在严重了破坏古代流传在世的文献,使很大的一部文献记载从此失传。 在西汉史学者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原来《诗经》有诗歌3000多篇,孔子在编辑时,删去重复和不符合当时的礼仪,最后只留下了305篇。再按当时的习惯为之分类并调整次序,最后才形成我们今日所看见的《诗经》。 经孔子编辑之后的《诗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本诗歌总集,书中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横跨500余年的诗歌。孔子将《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别。 在编辑之后,《诗经》中的“风”类别,是民间文化类。民间的文化最容易并大量产生男女之间的爱情诗歌。在其中,存有一些不乏是属于当时“越礼”的东西。 这类民间诗歌,当时在孔子的眼中是不符合当世的“礼仪”之道。而另一方面,此类诗歌也容易因主题雷同,而重复产生。 因此,后人可以推测出,孔子的“删诗书”,删的主要就是民间部分。从推测这一点来看,孔子的“删诗书”行为,使得大量古人原汁原味的文化就此失传,的确是一种破坏文化的流传的“坏事”。 关于孔子的“删诗书”这一行为,西汉史学者司马迁,也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出他的看法。 司马迁在书中认为孔子是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政治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总结。孔子从三代留下的文献中,选择了部分内容,按照孔子自己的思想、逻辑,重新选编成书。 因此,孔子的“删诗书”而重新编辑这一行为,在司马迁的眼中,对有些内容的删减是再所难以避免,甚至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加上当时是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如果当时孔子不将这些书重新编辑整理,并将这些书作为教材,广泛亲身传教,恐怕这些文献在战乱之中,也很难传流至今。 正因为孔子对于这些文献所做筛选、编订次序、写序做整理工作,使这些文献的含义更加清晰,文理更加顺通,结构也更加合理。 因为如此,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删诗书”的这一行为,不能说是对文化的破坏,而是对文化的流传,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孔子的“删诗书”行为,毁不毁书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同意鲁迅的话:“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随时随地,谈谈历史。 言西早是我,谭氏杂谈之六十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