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这是大文学家苏轼描写黄花菜的诗句。 苏轼不仅能诗善赋,还是一个彻底的美食家。能够得到他的称赞,黄花菜的美味可见一斑。 不过,除了味道好之外,黄花菜还能令人“解愁”,于是,就有了另一个诗意的名字——忘忧草。 黄花菜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蔬菜,栽培历史长达2500年以上,《诗经》上早有记载,只不过那时叫谖草,而谖就是忘的意思。 自古就有无数文人描述过黄花菜的赏心悦目,看后令人“乐以忘忧”。 它顽强地簇拥在深深的翠草中;碧叶狭长柔软,茎干却刚劲挺拔;花朵艳丽优雅,偶有香气流露。 于是苏轼专门作诗称赞它的形象“孤秀能自拔”。 忘忧草的“疗愁”秘方还不仅限于此。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黄花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说过它“嫩牙作蔬,食之令人昏睡”,所以会使人“忘忧”。 而其他一些别称如疗愁花、安神菜等,也都是从黄花菜的药效而来。 “忘忧草”这三个字,把艺术和科学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食用的一般是黄花菜的未开放的花蕾。从外形上看它的花蕾狭长,宛如金针直立在花茎的顶端,所以又称金针菜。 从营养角度来讲,它的“含金量”的确不容小视。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