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名气在全国无人不晓。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其侄子王仁则占领少林寺属地柏谷坞建辕州城。两年后,少林寺昙宗大师率领十三棍僧擒住了王仁则,夺了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給参战的僧人封了赏,昙宗被封为大将军衔,并赐给少林寺田地四十顷。自李世民之后,唐高宗、唐中宗、女皇武则天、唐玄宗也多次遣使給少林寺题碑施物,中宗李显还敕授少林寺常置“十大德高僧”,不许缺额,也不许从外寺请聘(只能本寺推荐报批),足见李唐王朝对少林寺的恩宠。
北宋宣和年间,少林寺初祖庵立“面壁之塔”,书法大师蔡京(梁中书的老丈人)为之题写塔额。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圣祖玄烨御书“少林寺”匾额,世宗胤禛为重修少林寺作御批,高宗弘历游嵩山时驾临少林寺,除了题诗书匾,还把方丈室作为行宫···
上个世纪初,从大别山跑来了两个放牛娃,一前一后进了少林寺。他们俩在寺里打了几年的杂役,也练了一身好武艺。一位是臂力过人,刀枪剑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寺内数米高的围墙几步开外就能飞跑跃上,三村多厚的大方砖一运气一掌就能击碎;另一位也练了一副“铁掌功”,发起功来手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大斧,遇木断木、遇石碎石。后来两人又先后参加了红军,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人都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一位是上将,另一位是中将,前者叫许世友,后者叫钱钧。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20年(公元496年)。当时是崇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建了这座寺院。跋陀从南天竺国来时先去了北魏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跟着孝文帝迁都又一起来到洛阳
。跋陀在洛阳有一所属于自己的“静院”,是孝文帝为他安排的,供其研究佛法。但就在跋陀去了嵩山感受一番真正的清净后,他就再也不想在洛阳的“静院”待了。他对弟子说:“嵩山有特别的神灵护佑,在那里立寺,永远不会消失。”于是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孝文帝下令在嵩岳少室山的丛林中建起一座新的寺院——少林寺。
清康熙御书《少林寺》匾额
少林寺兴建时并非禅宗的寺院。因为跋陀弘扬的是小乘佛教,禅宗弘扬的是大乘佛教,小乘、大乘是佛教中两个不同的派别,小乘佛法以追求个人解脱为目的,认为人可以积累功德而不能成佛;大乘佛法把普度众生作为目标,认为信仰者通过修行都能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