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应用针灸歌赋—牙痛

 wyfx100 2019-05-05

      牙痛是牙齿疼痛的简称。无论是牙体、牙周组织或颌骨的某些病变等均可引起。牙痛原因很多,其表现有所不同,根据牙痛的病因病理不同;临床辨证大致分为风热牙痛、胃火牙痛及虚火牙痛等类型。

牙痛,始称齿痛,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齿痛。”《灵枢.经脉篇》亦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牙痛。”

【病因病机】

       历代对牙痛的病因病机有许多论述。《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致,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九说:“牙齿疼痛有二:手阳明脉虚,风冷乘之而痛者,谓之风痛;虫居齿根,侵蚀不已,传受余齿而痛者,谓之虫痛。”《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齿之为病,大约有七:一为风热痛;二为风冷通;三为热痛;四为寒痛;五为痰毒痛;六为瘀血痛;七为虫蚀痛。”

       牙痛的病因很多,临床一般分为风火、风寒、冒火,虚火等四类。

1、  风火侵袭  风火邪毒外袭,直侵牙体及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不通则痛。如《外科正宗》卷四说:“齿病者,有风有火……风痛者,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病。”

2、  风寒外犯  风寒邪毒经口直犯牙体及龈肉,邪聚不散,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如《医方考.齿病方论》说:“凡人卧去之时,开口引其风寒,因致牙痛,故得寒饮则助其邪而痛甚,得热饮则散其寒而少宽。”

3、  胃火上蒸  胃火素盛,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如《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痛甚不可忍,涕泪俱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又说:“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蚀盛,有升无降之故也。”

4、  虚火上炎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牙齿浮动而痛。如《辨证录》卷三说:“人有牙齿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卧者,以肾火上冲之故也,然肾火上冲,非实火也。”

【辨证施治】

一)风火牙痛

【主证】牙齿痛,牙龈红肿,遇冷则痛减,全身伴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一】二间

【手法】泻法。

【方义】风火郁于牙龈,气血壅滞,瘀阻脉络,故出现牙齿痛,牙龈红肿;风为阳邪,得冷则痛减,风热在表,故兼见表证。治疗取二间。二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列为荥水,大肠经属金,穴属水,水为金所生,故应称该经的子穴。凡该经的实证,实者泻其子,针泻二间穴,可清热泻火。大肠经的分布,有一支脉,从缺盆处分出,上走颈部,通过颊部,走入下龈部。肺与大肠,亦通过经脉的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风邪热毒外侵,经脉郁热,往往出现牙床红肿疼痛,并多兼发热的现象。牙疼取二间穴,主要是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在,来泻郁热,制止疼痛。同时因经络循行所及,如属下颚齿痛者,收效更佳。

【歌赋】

《玉龙赋》“二间治牙疼。”

《玉龙歌》“牙疼阵阵苦相熬,穴在二间要得传。”

【处方二】商阳。

【手法】放血。

【方义】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穴,食指桡侧指甲旁0.1寸,为井穴。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称为“井”。大肠经起于商阳,沿臂外侧上行,至缺盆部有一支脉进入下齿龈。肺经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风热侵袭,循经上犯,火郁牙龈,瘀阻脉络则牙痛,故商阳放血可使经脉之郁热清泄而出,消肿止痛。

【歌赋】

《杂病歌》“齿痛商阳、六翳”

【处方三】二间、阳溪。

【手法】泻法。

【方义】二间、阳溪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二间为大肠经荥穴,方义已在处方一中有过论述。阳溪,为大肠经经穴,因大肠经有一支脉入下齿龈,故火郁牙龈而引起的疼痛,泻阳溪穴,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

【歌赋】

《席弘赋》“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处方四】二间、手三里。

【手法】泻法。

【方义】二间穴方义见处方一。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因大肠经在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故火郁牙龈引起的牙疼,可针泻三里穴,泄热解毒,消肿止疼。

【歌赋】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牙疼头痛并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

二)胃火牙痛

【主证】牙疼剧烈,牙龈红肿,肿连腮颊,头痛、口渴、口臭、溲赤便结、苔黄厚、脉洪数。

【治则】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处方一】大迎。

【方义】是阳明胃经循经入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火既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并出现邪热上扰及热伤津液之象。治取大迎穴。大迎穴,属于是阳明胃经,也是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会穴。胃经的分布,沿鼻外入上齿龈内,复出环绕口唇,交叉于承浆穴处;复向两旁沿腮部下后方,出大迎穴,沿颊车,上行耳前。大肠经的循行,通过颊部,走入下齿龈部。大迎因是这二经的会穴。根据循经近刺和按部取穴的原则,是主治牙腮疼紧,包括齿颊部一切疾患的特效穴。泻大迎穴,能疏泻手足阳明经的经气,宣通齿颊部周围气血的壅滞,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同时因大迎穴的部位,在下颚骨颚舌沟的下端咬肌部,在局部疗法中,用它治疗牙痛时,如属下颚齿痛者,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穴。

【歌赋】

《胜玉歌》“牙腮疼紧大迎全”

【处方二】承浆。

【手法】泻法。

【方义】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可泻除阳明郁热,制止牙痛。同时因承浆的部位,在下唇的下方,颐唇沟的中央,在局部疗法中,治疗下颚牙痛时,有直达病所而镇痛的功效。又因它所通胃经的经脉分布,入于上齿,所以治上颌牙痛时,也是不可少的要穴。

【歌赋】

《白症赋》“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处方三】耳门、丝竹空。

【手法】泻法。

【方义】耳门,在耳珠之前上方凹陷处。丝竹空,在眉之外端。二穴都属于手少阳三焦经,针耳门穴可泻火止牙痛,在局部取穴的作用上,如属上下颚最后边的大臼齿痛,更为有效。丝竹空有疏风清热的功效,凡头面部的血热,风肋火郁等症状,皆可取用。所以用它配合耳门穴,来清除局部的郁火,能相得益彰,住牙疼于顷刻了。

【歌赋】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三)肾火牙痛

【主证】牙齿隐痛,牙龈微肿,牙齿松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全身兼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处方】吕细。

【手法】平补平泻。

【方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故牙齿隐隐作痛。肾虚,牙齿失于濡养,则牙齿松动,咬物无力,全身可见阴虚之证。吕细,即是少阴肾经太溪穴。因它是肾经的原穴,凡一切与肾经有关的病症,都可取之。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肾生骨髓,右体为骨,在气为坚。”《灵枢.动输篇》:“齿者,骨之所终。”肾阴亏虚可引起齿痛。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动摇,或疏豁,或突而不实,凡不由齿不由火而齿痛者,必肾气不足……是可以补肾为主。”针补太溪穴所治的牙疼,就是指这种肾虚牙痛,滋阴益肾,以达降火止痛的目的。

【歌赋】

《通玄指要赋》“牙齿痛,吕细堪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