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既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也包括因为摄入食物后引发感染导致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兽共患传染病、食物过敏,食物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有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等三种因素。
其中微生物病原(生物性因素)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占40%-50%,常见的、危险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包括:
1、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和大肠杆菌。
2、寄生虫:贾第虫、旋毛虫。
3、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
由于细菌占微生物病原的80%左右,因此,食源性疾病尤其是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
食源性疾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食源性疾病常发生在5-10月。不同病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出现症状的时间有差异,可能在刚吃完食物就出现症状,也可能在几天或者几周之后才出现症状。
多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在吃完食物2-3天之内出现。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胃痛、呕吐和腹泻。
细菌性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以急性肠胃炎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较明显,呕吐物中含有胆汁,有时带血和黏液,以上腹部及肚脐周围疼痛比较常见,且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
侵袭性(如沙门菌等)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和黏液脓血便。食源性疾病可造成长期的健康问题,污染的食物可以引起非常严重的疾病,包括癌症、关节炎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对婴儿、病人、孕妇和老年人来说,食源性疾病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