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派园林的造园意匠(一)

 浙派园林 2019-05-06

      意匠,按《辞海》的解释:“谓作文、绘画等事的精心构思。语出陆机《文赋》‘意司契而为匠’。契犹言图样;匠,工匠。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中国诗画同源,充盈着诗情画意的浙派传统园林亦然,均重意境。意境,犹如灵魂,意立而情出,融情于景,景情相生。景由匠作出,统领匠心的是意,景是意的载体,犹如躯壳,无此,则灵魂无所着落,由此而言,浙派传统园林之意匠,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体现了自然之美、空间之美和人文之美。

一、相地合宜,因借自然

      相地原是中国古代造园选址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卷一的相地专篇中,对相地做出了精辟的描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计成根据他的造园经验,把造园用地归纳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大类,并在对于造园的利弊上,分别进行了客观的评述。相地即通过精心观察,勘测山水、土地、植被的质地、外观形象和状态等,对园址的环境和自然条件进行评价,设想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考虑营造的内容和意境,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

      相地作为造园的首要步骤显得格外重要,浙江古代的造园家十分重视园址的作用,园林的选址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山青水秀,幽曲有情,能体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特点。通过对场地本身和其所在的周边环境,进行细致的踏查和分析,从场地的特性出发,展开空间的合理布局与艺术创作,同时结合借景手法,摒俗收佳,将周边场地外的优美自然之景纳入园中,为我所用。从而实现园林虽立于自然之中,却能“高于自然”的艺术效果。以“真山真水”为依托的浙派传统园林,其意其韵往往出其不意而巧夺天工,为游观者所钟情。

      我国传统园林大多属于人工造园,为了营造园林景观,让人入园便可欣赏到园林之美,于是大兴土木,范山模水,挖湖堆山,然而过多人工营建,总不免留下人工的痕迹,对园林意境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而浙江尤其是浙北一带山体的尺度较小,加上有很多孤丘都分布在城郊或城内。地理上的优越性,为构筑园林提供了天然条件,众多园林利用真山真水,依山而建。山水本身就充满着园林韵味,何必再另造人工园林呢?杭州西湖园林,嘉兴南湖、鸳鸯湖畔的园林,明末祁彪佳在《越中园亭记》中所列291处绍兴一带的园林,基本上都是以真山真水为依托而建的,共同借助公共大园林的景色,营造自身优美景观。

      浙派传统园林处处依山而建,傍水而设,根据不同的选址可分为水边园林、山麓园林、山巅园林,以及以整座小山为依托的孤丘园林。水边园林如杭州郭庄、吟香别业,以及绍兴天镜园,水天一碧,山容水色,水泛山光,“远山入座,奇石当门,为堂为亭,为台为沼,每转一境界,辄自有丘壑,斗胜簇奇,游人往往迷所入。”庭院内水系与外面开阔水面连为一体,湖泊之景,纳入园中,可谓妙哉!山麓园林如杭州小有天园、绍兴兰亭,置身园中,既可远揽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园外之景;又可近玩一脉贯通,带来全园生动的园外之水。这种引水入园、借山入景的造园手法,使山麓园林的环境更为开阔,意韵更为幽深,令人回味无穷。山巅园林如孤山四照亭,于山顶建亭,登高而望,但见山下绿水环绕,山间白鹭飞翔。另有孤丘园林寓山园,明末越中文学家祁彪佳所构,寓山园依寓山而建,借助寓山自然之美,共建成49景,寓山园可谓集越中园林之大成。总而言之,以浙江山水之“佳”,无论山麓山巅、水中水边,其皆可辟而为园,营而成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