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麗江東巴谷生態民族村

 二氧化硅2012 2019-05-06


2019-03-03 

 神秘的東巴秘境


東巴谷生態民族村,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鄉,佔地2600多畝,海拔2700M左右。景區內集原生態民族文化和雪山峽谷於一體,建有納西、傈僳、普米、藏、彝族他留人、納西摩梭人等六個民族院落和一條集能工巧匠展示民間匠藝的「匠人街」以及展示自然生態文化的集科普性、趣味性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森林浴道、鑒雪步道及餐飲等配套服務設施。


景區於2004年開工建設,2005年1月投入運營。景區以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切入旅遊業,著力於民族文化的開發和保護,通過收集和整理各少數民族特有的工具、用具、器皿、語言、文字、歌舞,開發和展示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飲食和傳統民俗節慶活動,發現和挖掘民間具有特殊才藝的匠人、藝人,從而不斷豐富景區內涵。



東巴谷康養小鎮



中國·麗江

東巴谷生態民族村



自然神一署


納西族的大百科全書《東巴經》中記載:人類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親兄弟,人類稱它們為「署」。人與自然本是和諧相處,親密無間,但後來人類做了太多傷害自然的事情,如:砍伐森林、破壞水源、屠殺動物、污染空氣……致使自然發怒,兄弟反目。自然於是對人類進行了報復:地震、洪水、乾旱、沙塵、霧霾等……用以呼喚人類的覺醒,重新建立家庭和睦、和諧共處的歡樂景象。



廣場全景圖



吉祥鼓



平安鑼



白蛋


納西族古先民認為:「天是盤神九兄弟開的,地是禪神七姊妹劈的」。開天的九兄弟和劈地的七姊妹、天神、地祗、神牛和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從白蛋里生出來的;而妖魔鬼怪等世間一切邪惡的東西都是從黑蛋里生出來的。「人蛋由天生,人蛋由地孵,人從蛋里生。」在東巴經祀神詩歌《祭天古歌》和祭天經書《創世紀》中都記有人類蛋生的觀點。這種樸素、直觀的創世觀念充分反映了納西族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東巴神院



祖母房


祖母房又稱「母房」。是納西族祖父、母或其他長輩居住的地方;是全家生活、議事的中心。因供奉素神(生命神)、勝利神和畜牧神而地位更加顯赫。從它的立柱、火炕及其他木質構造,您會看出它的原始古老及其與摩梭人、普米族等民族的融洽關係。



背籮


婚禮、生日等宴席,用來裝大米、紅糖等禮物。



東巴


東巴是納西族的宗教祭司,被納西群眾親戚地譽為「智者」、「人神之媒」。因為納西族的社會、歷史、宗教、文學、繪畫、舞蹈、音樂、天文、地理、醫藥等都是靠一代又一代東巴們用象形文字記載並傳承下來的東巴們在傳承東巴文化的同時。也在創造文字、文學、藝術和醫學等文化知識及實用技術。


東巴因其超平常人的知識和技能在民間享有崇高地位,是納西族百姓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導師,但他們沒有任何一所面寺廟可供集中修行,他們和普通群眾吃住在起,不脫離生產勞動,只是有事時才為群眾主持祭天、祭署、祭風等祭祀活動,只是在有閒時才拿起經書鑽研東巴業務。


千百年來經過一輩又一輩東巴們的不懈努力,用1400個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經卷已達數萬冊,內容涉及納西族的面面,經卷被譽為「百科全書」由此翻譯的《納面東巴古籍釋注全集》達百卷之多,2003年8月30日,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雲南十八怪之東巴文化名在外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文化的代表,因其主要依存於古老的東巴教而得名,東巴文化主要包括納西族象形文字、東巴古籍、東巴祭祀儀式和祭祀有關的法器、繪畫、音樂、舞蹈等,其中,納西象形文字被納西人稱為「森究魯究」,意為「木石上的痕跡」,被當今學者們認為比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和中國甲骨文顯得更為原始古樸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納西象形文字以及用這種古老的文字記載的數以萬計的東巴宗教古籍《東巴經》被視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觀,至今還有納西祭司「東巴」解讀這些象形文字古籍,因此被海內外譽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2003年8月30日,東巴古籍文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失衡


人類五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正逐漸被三百多年來的現代工業文明所取代。人們在享受高新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便利時,是否也在思索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現代文明的底蘊與根源。現代化沒有錯,它是人類走向進步的必然腳步,但對在現代化的強勁腳步下走向衰微的傳統文化視而不見則是錯不可恕。



天下無雙


草鞋古稱為「蹻」,人類穿著它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從老子出關到歷代的徵夫戊卒,從樵夫到雲遊四方的和尚,一直到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無不與草鞋相伴。草鞋是一個歷史,也是一種記憶。過去草鞋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而在現代卻是一種時尚。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適應社會變遷的節奏時,草鞋被淘汰是必然的。我們不再需要草鞋,但草鞋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東巴谷大草鞋長6545釐米,1299碼,重129.9公斤,僅此一隻,堪稱「天下無雙」。



匠人街



納西族


納西族主要源於中國古代氏羌族群中的夷系部族,秦漢以來從甘肅、青海、河湟地帶往南遷移,唐宋時分布在川西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及雲南西北部金沙江流域;明清時期納西族政治、經濟、文化在雲南麗江得到高度發展,形成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民族,現主要聚居區是麗江市玉龍縣納西族自治縣和古城區,人口30余萬。


東巴文化


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一共有1400多個單字,其文字形態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態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是納西族的傳統交化。由於這種文字由納西族智者東巴所掌握,故稱東巴文,也被稱之為當今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它還包括天文、地理、音樂、舞蹈、繪畫及各種祭祀活動等。是千百年來納西族創造和積累起來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合,是古代納西族人民的「百科全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極有價值,極為燦爛的瑰寶。在2003年8月30日,東巴古籍文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東巴造紙術


東巴紙原料採用麗江海撥高達2400~3500米被納西人稱為「彎呆」的灌木樹皮,以及麗江、金沙江河谷兩岸被稱為「糯窩」的喬木樹皮,經過數十道東巴家傳的手工藝製作而成。其紙厚實,纖維粗,抗蛀性強,經久耐用,在自然條件下保存近千年而不朽,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紙,有著人類手工造紙「活化石」之稱。



東巴印制術


東巴文即納西象形文字,納西語稱「思究魯究」,意為起初刻畫在木石上的痕跡,後期由納西族智者東巴發明瞭用納西語稱「彎呆」及「糯窩」的喬灌木樹皮造紙術,之後就開始印刷和手抄經文來承載東巴文化。印刷主要用木雕板,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後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寫在簿紙上 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划、用刀一筆一筆雕成文,使每個字的筆划突出在板上。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紙覆在板上,另外拿一個木輪式手具在紙背上輕輕滾壓一下,把紙拿下就印好了、然後裝訂成冊,一本書就由此印刷而成。



風箱


風箱的使用功能南北各異,北方的風箱是用來給灶堂或火炕鼓風之用,而南方的風箱則是用來給糧食去灰糠除雜質。所謂「吹糠見米」,說的就是風箱的功能。又因為「風」與「豐」諧音,收成越好,風箱的使用頻率就越高。「風箱嗡嗡響,生活過得香」,因此風箱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是吉祥神聖之物,寓意「五穀豐登」之意。



傈僳山寨



普米族


普米族舊稱西番族「普米」是自稱,為白色民族之意。他稱有「槃木」「白狼」「康巴」「巴」,「俄作」等,均為白色民族之意。唐、宋、元明初是原西康省的主要土著民族之一。解放後因族內沒有進行科學認真的協商,導致雲南境內的西番族認定為「普米族」,而其它居住區域的自報為藏、羌等族。普米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為主,主要分布在雲南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寧蒗縣、玉龍縣、永勝縣,雲縣、墨江縣也有分布。據史料記載,普米族屬於發源於甘、青一帶的古羌人後裔。公元前六世紀始,逐漸向南遷徙進入川、康、滇境內,成為這一帶的世居少數民族之一。西漢時期,白狼槃木王率眾前往京城向漢王獻歌,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千古絕唱「白狼歌」。宋、元時期的西番族在現在寧、甘、青一帶建立過強大的西夏王國,歷時200多年。普米族信仰原始宗教」韓規」教、虔信佛主丁巴什羅,男孩女孩年滿十二週歲時舉作「成人禮」。主要節日有「吾昔節」「轉山節」「嘗新節」。主要特色食品有「豬膘肉」「醅酒」。


普米族以氏族和宗支聚族而居,住「木楞房」,各家自成一院,正房內設火塘「鍋莊」火神「宗巴拉」等。花床是接待貴賓的位置,花樓是供來往客人住宿的處所,普米族是全國二十二個特少民族之一。



水缸



韓規神堂


普米族「韓規教」是起源於西藏的「本教」與流傳於普米族民間的「雅畢教」和民俗相結合,然後融合於佛教而形成的獨特的民間宗教。韓規教信奉多神,崇尚自然,崇拜祖先,按形式分為「崩韓規」(黑教)和「啓韓規」(佛教)兩個支系,都是普米族傳統的古典文化,反映了普米人的自然鬥爭、政治鬥爭,自然與社會和諧,以及生產、生活的形象,其內容包羅萬象。韓規教經文書用藏文大草、正楷兩種書寫體撰寫而成,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祭祀占卜等,是古代普米族的大百科全書。


「韓規」是韓規教「通神」的宗教信徒,除了禁止吸煙喝酒外!可以殺生吃肉;可以娶妻立戶,生兒育女;不脫離生產勞動;在家庭中設有神堂,沒有群眾宗教的固定場所,不修建寺院廟宇;可以世襲,亦可以拜師學習。



瑪尼堆


瑪尼堆是藏傳佛教地區最常見的神物之一,大多堆放在山間、路口、湖邊和村寨的出入口處,上面有石板或經過加工而成的石頭,刻有經文「六字真言」或動物圖紋、神靈圖像、朗久旺丹圖紋等,也有不刻任何圖紋的。據說,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要從「瑪尼堆」跟前經過,除了要摘下帽子合掌頂禮外,還要往石堆上添一塊小石頭,口念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吽」。按順時針方向繞其轉過,有些甚至要旋轉數周,以便消災兔禍,賜福延年。



褡褳



摩梭人


摩梭人是氐羌的後裔,公元200年左右的漢朝,由西北河湟地區南遷後就一直定居在今雲南四川交界的瀘沽湖邊,人口不足三萬人。摩梭人是全球迄今仍保存「母系氏族」的唯一民族,在家裡祖母當家理財,族系按女方計,所有成員共同分享財產,一同勞動生活;其「暮合晨離的走婚」生活,純以男女雙方的真摯感情為聯結紐帶,有情則合無情即散這種「男不娶女不嫁」的婚煙成為異鄉人心靈中「愛情的香格里拉」。摩梭人也有父系制一夫一妻、父系母系混雜一夫一妻的另兩種婚姻形態,走婚是主流婚姻,與這種婚姻相適應,男子除參加生產勞動、趕馬做生意岀家當喇嘛外,乎沒有任何家務活,主要任務和精力是走婚。女子家裡家外都是一把能手,下田能栽種,在家能紡織、釀酒、做飯、餵豬……因此屬於女人的不僅是瀘沽湖、格姆山的神話傳說,還有正房火塘邊備受尊重的「祖母」地位,那棵行「成丁禮」時備受關注的「女柱」以及「花樓」上獨有的那間「花房」,愛情由它所主宰……



犁架



和諧三角



神秘東巴谷



裸美橋


據納西族的大百科全書《東巴經》記載:人類的先民在螞蟻從樹枝上過河的啓發下發明瞭橋。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橋的種類和功能都發生了變化,橋已成為集交通功能、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於一身的藝術品。


本吊橋名為「裸美橋」,用五根鋼繩跨湖而成,總長67.8米,設計承載能力4000千克,可同時容納30人通過。


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請過橋時不要奔跑、跳躍、搖晃、擁擠;人多時30人為一組依次過橋,老人、小孩、孕婦和高血壓患者慎行。



失衡的生態



翠亭



我在麗江等你



裸美湖



白塔



尊勝佛塔



祈福區



鑒雪步道



石碾、石碓


石碾,石制的研磨滾壓工具,供加工穀物之用。通過碾壓穀物,使穀物從殼中分離,是現代碾米機械的鼻祖,從石器時代一直使用到近代,直到被動力機械替代。有台式和槽式之分,北方普遍使用台式,南方則使用%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