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热消融 | 我们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19-05-06

肿瘤热消融是针对某一脏器中特定的一个或多个肿瘤病灶,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的一种原位灭活技术,一般在局麻或清醒镇静下进行,以肿瘤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消融靶肿瘤及周围0.5~1 cm的正常组织,又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肺组织;具有安全、并发症少、适形、效果可靠、微创、患者恢复快,操作简单、可重复进行等优点,现已成为继手术、放疗、药物治疗之后的肿瘤第四大治疗手段。编者希望通过《CT引导下肺部肿瘤热消融图谱》的编写,分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单位经验,推动肺部肿瘤热消融技术的开展,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疗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今天起,我们将对本书进行连载,为您揭开肿瘤热消融的神秘面纱。

第一章 肿瘤热消融的概述

本文为推荐选段整理,

欲览全文欢迎通过文末海报下载电子书查阅

一、肿瘤热消融的历史

1979年,Sugaar对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肿瘤热消融的功用。

1995—1996年,Goldberg等在兔肺上进行了射频消融的实验研究,发现了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可行性。

1996年,Rossi研制发明了集成电路束电极射频装置——多针伸展型射频电极,一次能同时伸展5~10根射频电极,一次可使组织凝固性坏死范围达5.0 cm × 5.5 cm × 6.0 cm。

2000年,Dupuy等将这一技术应用于3例肺癌的治疗。

2005年,Wang等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二、肿瘤热消融的原理

肿瘤局部热消融是针对某一脏器中特定的一个或多个肿瘤病灶,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病灶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的一种治疗技术:

(一)射频消融

优点

周围肺组织的热沉降效应减少了周围组织包括血管的损伤,即损伤的自限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低导电性和高阻抗性使肿瘤周围形成“烤箱效应”,能够提高热量在肿瘤的沉积,扩大消融范围,提高消融效果。

缺点

射频消融是通过电流传导途径产热,为使肿瘤组织完全消融,理论上必须使消融区的温度达到50 °C~100 °C并维持至少4~6 min,由于肺血管和气管支气管肺泡(直径>3 mm)的热沉降效应(heat sink effect),限制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消融范围;肺组织的低导电性和高阻抗性也限制了消融范围;焦痂或干燥组织影响电流传导。

(二)微波消融

优点

微波能量不以电流形式发生,因此不受炭化或干燥组织影响,受热沉降效应影响小,消融体积更大、更均匀;瘤内温度高(约130 °C),加热速度快,消融时间短;不需要皮肤电极,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因而减少了皮肤灼伤。

缺点

设备不完善、效果不稳定,目前的临床研究有增加趋势。 

(三)冷冻消融 :氩氦刀冷冻消融

优点

该治疗方式出血少或者无出血,冷冻可使小血管收缩甚至凝结,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其疼痛不明显甚至无痛;可防止或减少术中癌细胞扩散;具备冷冻免疫效应,有研究证明冷冻有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从而抑制残留癌细胞存活;消融体积较射频消融大;可同时使用多个电极;不需要皮肤电极,因而减少了皮肤灼伤;CT显示的冰球大小形状与实际冰球完全一致。

缺点

该治疗方式有特殊的并发症:可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室性早搏、房颤甚至心脏骤停、哮喘发作、冷休克、消耗血小板等;消融时间长;需要较大的氩气和氦气压力箱。 

三、肿瘤热消融的能量源及其原理

临床上,能量源射频用电极(electrodes)、微波用天线(antennas)、 激光用光纤(fibers)、冷冻消融用探针(cryoprobes)来描述(表1-2~ 表1-3)。

四、肿瘤热消融标准化术语(临床研究)

(一)发表时提供的技术参数

发表时提供的参数应包括如下:操作是在全麻还是清醒镇静(操作过程中麻醉剂的细节和药物管理,恢复期也应该报告,包括药剂、剂量和途径)下进行;影像引导的类型(CT、CT透视、超声、磁共振成像);患者是否住院;要求初步实现技术成功的次数;随后需要其他肿瘤消融治疗的比率;应指出消融期间消融针的定位和消融针的拔除。

(二)报告研究人群数据

严格描述研究人群,包括入组和排除标准,肿瘤的类型和大小。明确规定进入研究对疾病的诊断程度(即活检、影像或血清学标准),也需要报告治疗前评估。另外需要适当聚焦在解剖上(即器官、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数量),治疗前评估还应包括肿瘤分期(即扩散到其他部位等)、患者合并症、年龄、性别、临床总体衰弱程度等这些与死亡率相关的因素。要补充化疗和放疗对消融治疗的效果。因此,对进入消融临床试验的患者进行这些治疗时应该详细记录,应该进一步分为之前接受常规肿瘤治疗、消融期间(1个月内)和随访期限,还应提供与消融相关的具体治疗方案和持续时间。

(三)准确和完整地描述消融

由于患者可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肿瘤需要多次治疗,所以在比较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时,常增加混杂性因素和困难性。理想情况下,尽可能报告全部四个参数(患者数、肿瘤数、治疗次数和消融次数)。此外,常见的报道结果中,根据理论的不同,在不同的患者群中分为不同操作(根治与姑息)或结果(转移与原发)。因此,建议对患者进行分层,避免混杂,方便提取临床上有意义的结论。

(四)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与其他方法比较最好是进行Meta分析。临床研究可以与其他影像引导消融、手术、放疗、化疗进行比较。在肿瘤领域的金标准是根据疾病的分期和患者的功能状态分层比较生存、无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尽可能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研究。

(五)统计评价

无论研究类型如何,都要提出严格的适合收集数据的统计评估。明确描述首要和次要研究终点。总生存应采用寿命表法(Kaplan-Meier分析)。如果可能的话,患者应随机,应报告意向性治疗(intention to treat,ITT)和完成治疗(per protocol,PP)结果。结果需要进一步根据多因素分层(肿瘤的类型、分级、分期、功能状态、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评估生活质量。

本文作者

刘宝东、柳晨

参考文献

详见电子书

本书目录

本书编委


责任编辑:江苇妍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严斯瀛 AME Publishing Company

b.03.2019.02.26.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