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箭之仇 管鲍之交

 洪磊gcyqwwn7v8 2019-05-06

来自齐文化00:0010:22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两人从小意气相投,情深意笃,长大后来往密切,互助友爱。管仲家里很穷,又有老母,家境富裕的鲍叔牙经常送钱送物,接济资助管仲。

两人合伙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总是多拿一些。有人说管仲爱占便宜。鲍叔牙却认为管仲家贫,多拿些应该;后来,鲍叔牙家也变穷了,管仲积极帮鲍叔牙谋划赚钱,没曾想鲍叔牙听了管仲的话做生意,亏得更大,鲍家也更穷困。有人说管仲愚蠢,鲍叔牙却不认为是这样,反而说自己运气不好,没抓住机遇,不怨管仲;管仲曾多次到朝中做官,多次被国君罢免。有人说管仲没有才能。鲍叔牙却认为管仲才能卓越,只不过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管仲曾从军参战,当遇到敌人进攻时,管仲总是第一个逃跑。有人说管仲胆怯,鲍叔牙却说管仲打仗往后跑,是因为惦念着家中的老母。

齐僖公时期,鲍叔牙是齐僖公小儿子公子小白的老师,而管仲则是齐僖公二儿子公子纠的师傅。因为齐僖公的大儿子、小白和纠的同父异母哥哥齐襄公诸儿即位后,淫行无度,暴虐无道,滥杀无辜,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逃奔到了莒国,而管仲则辅佐公子纠出奔到了鲁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无知又被雍廪人杀掉。此时留在齐都临淄城内的齐国上卿高傒,由于与小白关系友善,深知小白的品行和才能,就派人往莒国迎接他回国做国君。而鲁国听说齐国国内政变,群龙无首,也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位。

为了消除公子纠的夺权障碍,管仲率领一小部精兵,在半道上埋伏起来,准备截杀匆匆从莒国回国的小白。这天,小白一行来了。管仲在暗处弯弓搭箭,瞄准小白,冲小白就是一箭。只见小白中箭后惨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回复公子纠,放慢了回齐都的速度,六天之后才抵达临淄。然而小白并没有死,管仲一箭,只射中了他的衣带钩,他当即咬破舌头,喷吐鲜血,倒下车去,把大家都瞒过去了。管仲走后,小白、鲍叔牙火速赶往临淄,在高傒、国子等齐国重臣辅佐下,顺利登上了君位,也就是齐桓公。

后来,齐国在乾时(今临淄区西南,今辛店街道矮槐树村附近)击败了鲁庄公,并乘胜进逼鲁国,直抵曲阜。鲁庄公只好按齐桓公的条件,处死了公子纠,将管仲加上械具,装进囚车,交还齐国。

鲍叔牙忠心耿耿,在辅佐小白登位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齐桓公非常感激他,准备任用他为相,鲍叔牙却推辞了,反而劝齐桓公不要记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谏下,决定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鲍叔牙亲自去鲁国接回管仲。一进入齐国边境的堂阜(今蒙阴县西北),鲍叔牙就命令兵士立即打开囚车,卸除械具,放出了管仲。在堂阜,鲍叔牙还为管仲专门举行了除灾仪式,派人给他沐浴了三次,以消灾祈福。

齐桓公是个大度之主,没有计较差点要了自己命的“一箭之仇”,而是求才若渴、礼贤下士,选择吉日,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归来。管仲去掉帽带、掩着衣襟,一副罪犯的装束,战战兢兢地使人拿着斧子站在背后,主动向齐桓公请罪。齐桓公三次下令执斧人退下,让管仲垂下帽带、拉下衣襟,换成正常人的装束,以示原谅。君臣二人尽释前嫌,握手言欢。

接着,齐桓公便与管仲同车回齐都临淄,又在太庙里举行了会见典礼。齐桓公向祖先三次敬酒之后,向管仲请教为政之道。管仲向齐桓公系统阐述了“三国五鄙”、“四民分业”、“寄军于政”等富国强兵、治国称霸之策,齐桓公听后心悦诚服,不久就拜管仲为相,尊称其为“仲父”,全面主持齐国政事。

齐桓公在管仲、鲍叔牙等人辅佐下,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尊王礼邻,共攘夷狄,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有意思的是,鲍叔牙把相位让给了管仲,而管仲最后却没有投桃报李,把相位“还”给鲍叔牙。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齐桓公亲自去病榻前慰问,并问管仲身后的人事安排。管仲极力反对易牙、竖刁、开方等小人任相,还再三嘱咐齐桓公不要让鲍叔牙继任为相。齐桓公很纳闷,管仲解释说鲍叔牙为人刚直,不善融通,不能容人,而做相国则需要“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宽广,大气圆融。鲍叔牙为相,于国、于他本人都不利。最后,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正直精明、宽容大度的隰朋为相。奸臣易牙探听到了管仲齐桓公“病榻论相”的内容,趁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跑到鲍叔牙面前,说管仲的坏话。谁知鲍叔牙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理解老友管仲,认为管仲不推荐自己为相是出于公心,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徇私情,同时也是出于友情,从朋友的长远利益出发,避免自己为相后招来祸患。易牙见二人心意相通,挑拨不成,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是基于国家争霸图强需要人才支撑的战略考量;管仲、鲍叔牙“管鲍之交”,是建立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基础之上。两个成语典故,充分体现了齐人爱国奉公的大气情怀,对后人的启示积极而又深远。

“一箭之仇”、“管鲍之交”出自《管子》、《史记》、《列子》等文献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