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慰剂效应何以发生

 汐钰文艺范 2019-05-06

刘文赞刻

  病人接受虚假治疗,但病情却出现好转,而这种好转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到的,并非仅是病人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有时非常显著。按照2010年一篇综述性文章的总结,对于疼痛、恶心、哮喘等病症,尤其如此。安慰剂效应与自愈效应(病情因人体具有自愈能力而好转)可能同时发生,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统计学上看,安慰剂效应就是利用自愈效应无法解释的病情好转现象。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或许来自美国医生亨利·比彻。二战期间,美军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战斗中伤亡惨重,镇痛剂吗啡很快被用完了。哀号的伤兵被源源不断送来,无奈之下,当时的军医亨利·比彻只好让护士给他们注射生理盐水并善意地欺骗道:“盐水里添加了强力镇痛剂。”结果,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疼痛被止住,伤兵们在被注射盐水后居然纷纷停止了哀号!比彻医生战后回到哈佛大学,开始了一系列临床试验。195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文章指出,安慰剂效应能让大约1/3的患者被治愈,甚至吃药这个动作都会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安慰剂效应何以发生呢?情绪影响说认为,积极信念与情感支持产生积极情绪,进而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分泌水平,对人体机能产生积极影响。许多接受安慰剂治疗的病人认为他们正在接受真正的治疗,期待或者相信自己的病情会有所好转,而让人产生不同感受的信念真的能让人感受到不同。哈佛大学教授托德·凯普查克认为,人人都渴望被关注、被倾听以及被爱,而病人所感受到的来自医疗人员的关注、支持与抚慰,才是安慰剂效应等同于乃至更甚于积极信念的原因。

  条件反射说认为,如果你习惯于从医生那里获得裹着糖衣的真正药片,来缓解疼痛,那么即使你从他那里得到的是裹着糖衣的玉米粉,你也许会习惯性、条件反射性地感觉到疼痛得到了缓解。其中的生物学机制是:身体发出疼痛警报,提示需要得到及时处理。现在,医生与往常一样给你几粒药丸,你的大脑神经元就会给脑垂体发送信号——没事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收到信号的脑垂体于是分泌多巴胺,从而疼痛得以缓解。这种警报产生与解除机制是动物演化出来的生理机制,对于保证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条件反射无非是这种根深蒂固的生理机制被欺骗了而已。

  心理学家们开始超越医学领域,试图从更一般的视角来理解安慰剂效应,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实践应用效果。例如,有心理学家认为安慰剂效应源于“控制错觉”——包括疾病在内的很多因素给人们带来了“失控”感,而安慰剂即使根本无效,但给人们带来“掌控感”,让人们产生更好的体验。基于此,设计师们在电梯里装上了“安慰按钮”——反复按按钮并不会使电梯门更快地关闭,但确实会让人感到,对耗费在等待电梯门关闭上的时间长短有了更多的掌控。你的办公室里也可能有一个假的中央空调调控器。一位中央空调设施管理员承认,自从有了这个“安慰调控器”,客服接到的电话减少了75%。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