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建宫苑、开运河、筑长城、修驰道,役使民力过多,导致民怨四起,加上对外用兵不当,士卒死伤惨重,更加引起人民对政府的反感,于是民变四起,造成乱局。 隋末乱世将近一百多起,山东地区成为民变蜂起的区域,例如大业七年(611 年)时,就有王薄、刘霸道、张金称、高士达与窦建德等众多支武装势力揭竿而起,而窦建德能在群雄环伺当中逐步扩展势力,甚至,于大业末年成为河北地区反隋势力的龙头。 何以窦建德能在众多群雄中脱颖而出,与河南王世充、关中李渊并驾齐驱,呈现黄河以北三强鼎立的局面,以下便分而叙论窦建德崛起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隋炀帝下江南 据史料所载,窦建德是贝州漳南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为人守信仗义,因此深为乡里所敬重。大业七年(611 年),炀帝为了征讨高句丽,招募勇敢、优异者来担任军士,窦建德被军中选任为二百人长。但是,窦建德目睹周遭环境,处处都是兵民困苦的景象,于是义愤不平,进而抗拒东征,并且伙同孙安祖召集数百名逃亡士兵和失业者,入漳南湖沼之地-高鸡泊,聚众反隋。 窦建德 窦建德在起事初期,原先是依附于高士达的帐下。或许是因为下列几项因素,让窦建德决定归附高士达: 1.碍于自己及其组织处于雏形状态,未成气候,其能力尚不足以与隋对抗; 2.当时河北地区已有两个不容小觑的反隋势力,分别为清河张金称和渤海高士达; 3.两派势力于漳南一带烧杀抢掠,但是窦建德所居住的村落却无遭受侵扰,因此县吏怀疑窦建德与他人私通,不但逮捕并杀害了窦氏全家。窦建德遭逢巨变后,决心率麾下二百部众,投靠当时漳南地区势力最为强盛的高士达。 在高士达麾下的窦建德,其领袖的特质便已逐渐展露,例如军事布局稳健而不躁进;擅于接待礼遇归附者等等。这些优点便是奠定窦建德及其势力逐渐壮大的主要因素,以下以实例分析: 一、军事布局稳健而不躁进 窦建德在高士达帐下除了担任司兵一职外,对外征战时也为高士达出谋策划,因此窦氏在军事行动上运筹帷幄的能力,可从他应对两次隋军来袭得知,包括涿郡通守郭绚率万余兵来讨;以及其后杨义臣率兵前来围剿。 大运河 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来讨,高士达自以智略不及窦建德,擢升窦氏担任军司马,是为全军统帅,并且赋予全部兵权。窦建德面对郭绚来袭,设计对付隋军,窦建德诈降。结果追杀郭绚于平原,并献首于士达,声势威震山东。 郭绚兵败后,炀帝又派太仆卿杨义臣率兵万余前来围剿。杨义臣先于清河歼灭张金称及其部队后,乘胜赶至平原,准备进入高鸡泊讨伐高士达。高士达面对杨义臣的来势汹汹,丝毫不感到畏惧,似乎仍沈浸在顺利击败郭绚的氛围中。高士达自从有了战胜的经验后,开始骄纵自大,并且轻忽隋朝的实力,对于窦建德给予避敌锋芒、伺机破敌的的策略,完全不接纳。坚持自己亲率精兵出击迎战。最后高士达果真不敌杨义臣,为其所败。 窦建德计战薛世雄 由上可知,窦建德深知隋军来势汹汹,兵锋所指锐不可当,并非高、窦等人所组成的杂牌军队可与之正面交锋,因此若要取胜,需先避其锋芒并伺机而动,倘若能以计夺取胜利,绝不与之正面交锋。纵使窦氏后续发展成隋末群雄中重要的割据势力,军事实力已不容小觑,但仍然采取如此的战略作风,例如大业十三年(617 年)七月瓦岗军威逼东都,造成中原骚动,于是越王侗向江都求援。炀帝诏涿郡留守薛世雄率领幽、蓟精兵南下,并与王世充会合后一同驰援洛阳。 隋炀帝 薛世雄等隋军进占七里井后,准备对乐寿称王的窦建德展开攻击。窦建德初闻薛世雄前来,原本打算撤出诸城。后来得知薛世雄误认自己畏惧隋军而放松警惕和戒备后,亲率敢死士一千人袭击薛世雄。隋军在不设防的情况下,营中大乱,士卒四处逃窜,薛世雄亦狼狈逃至河间。 又如,窦建德与魏刀儿结盟。窦氏表面与之合作,实则待魏刀儿放松戒备时,对其发动攻击;为扩展势力,窦建德亲自领兵攻取冀州城。冀州刺史曲棱竟采崔履行之言,以妖法来抵抗窦氏进攻,反而让窦建德乘机攻破此城。 胶州刺史坊 二、抚循和礼遇归附者 大业十二年(616 年)十二月,杨义臣击败高士达后,隋军乘势追击窦建德。窦营在守军既少,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又听闻高士达惨败的消息,窦建德及其势力旋即遭到隋军击溃。但是,窦建德因为懂得抚慰士众,因此其势力转移至饶阳后,反而有三千余人愿意主动归附窦建德,使其得以逐步重振旗鼓。 当窦建德及其势力再度返回平原时,不但替罹难的将士收葬,更为高士达发丧以收揽人心。除了积极吸纳散亡的部众之外,也同时大力延揽官员与士人,并以礼相待,隋郡长吏主动归附,使窦营势力及其军容逐渐强盛。 除了礼遇宋正本外,对待王琮、曲棱、徐世勣和魏征等唐朝官员亦复如此。大业十三年(617 年),窦建德乘胜攻击河间,郡丞王琮顽强抵抗,窦军又屡攻不下,直至王琮听闻炀帝被杀,为炀帝发丧后,遂率属官素服面缚请降。窦建德认为王琮是义士,于是擢任王氏为瀛州刺史;武德元年(618 年),窦建德攻破冀州后,擢引曲棱为内史令;武德二年(619 年)十月,窦建德攻破黎阳,生俘淮安王李神通、唐同安公主、魏征和徐世勣父亲。徐世勣不得已后来归降窦营。 徐世勣 画像 窦建德授徐世勣为左骁卫将军,魏征为起居舍人,以客礼对待李神通。甚至,武德三年(620 年),徐世勣发动叛变,逃归李唐,窦营人员均请窦建德执法弑徐世勣父亲时,窦建德仅以 之言平息众怒。由上可知窦建德爱惜人才的态度。 三、善待帐下士卒 窦建德于高士达帐下效劳时,已懂得 窦氏了解到要先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也才会愿意为其效死力的道理,因此窦建德每次攻陷城池时,所获得的财物,都先赏赐给其下的将卒,自己一样也不取。此外,窦建德纵使已是夏王,仍是 窦建德以此态度来对待自己帐下的人员,因此容易吸引士人前来归附,例如:窦建德投奔高士达不久,孙安祖被害,数千属下,全部被窦建德收编;杨义臣也于清河击败张金称,其下溃散的士卒,相聚投奔窦建德。 四、自立为王 窦建德大业七年(611 年)起事并归附高士达帐下,大业十二年(616 年)高士达兵败后,却能够快速带领残余部众重振旗鼓,重新在平原发展势力,其原因与上述窦氏的优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使得其阵营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将势力扩展至十余万人之谱,隔年七月,定都乐寿,并将住所命名为金城宫。 武德元年(618 年)冬至,改年号为五凤,国号“夏”,自称夏王,同时以宋正本为纳言,孔德绍为内史侍郎。窦建德不但积极创立自己的政权,更懂得利用隋炀帝召回杨义臣的时机,迅速扩张势力版图。杨义臣击败高士达后,杨氏声名大噪,炀帝恶其威名太盛,于是将杨义臣紧急调回朝中。 炀帝此举等于是将有能力制伏隋末民变的将领及其军事力量从河北中抽离。换句话说,对窦建德阵营最具威胁者已不复存在,正是窦营于河北发展的大好良机,因此窦建德不但趁机攻下信都、清河诸郡,并于河间击溃南下救援东都的薛世雄。 此后,河北郡县几乎都被窦建德攻下。武德元年(618 年)十一月,窦建德合并了活跃在冀、定,并且拥有十万人左右势力的魏刀儿;隔年正月,擒杀宇文化及于山东聊城;十月,窦建德击退李神通,占领洺、邢、赵、相州,又于黎阳击败李神通、同安公主、徐世勣和魏征等所组成的唐军,兵锋威不可挡,使唐高祖李渊盱衡局势,决定遣使与之联合,窦建德将同安公主送还长安;武德三年(620 年)二月,合并活跃在河阳一带的李文相; 武德四年(621 年)二月,攻破周桥,俘虏于济阴活动的孟海公;此外,窦建德的盛名传遍河北地区,使得兖州的徐圆朗,以数州之地归附窦建德。总而言之,窦氏所领导的团体,于武德初年已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最强大的力量。甚至瓦岗军瓦解后,窦建德还成为中原地区三雄之一。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