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见成绩与不可见成绩——家长必读

 成翁 2019-05-06

有人说,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比欧美小学生好。

这是一种庸常之见,反映了一个巨大认知误区。

要跳出这种认知误区,需要采用科学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一个大概念,其内容包括各个方面的经验、知识与技能。

具体到儿童来说,应该学习的内容包括生活的、社会交往的、社会实践的、数学的、语言的、科技的、心理的等方面的经验、知识与技能,还有思维的方法,等等。

而在中国,人们对学习的认知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狭隘化,把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当作衡量其学习的唯一指标。

这对孩子是一个极大的误导,特别是对天资甚好、可塑性强、潜力较大的孩子的误导与伤害,极其巨大。常有家长跟我说其孩子学习不好,我首先要做的是帮他矫正对学习的看法,然后再细致地评估其孩子的全面学习状况,再为其孩子提供具体的学习与成长支持。

二是表面化,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学习成绩直接划等号。这种简单、粗糙的学习成绩鉴定方式,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对孩子的学习也会造成极大的误导,尤其是对天资甚好、可塑性强、潜力较大的孩子的误导与伤害,极其巨大。

欧美国家在儿童教育中是如何力求避免狭隘化与表面化对孩子可能造成的误导与伤害的呢? 在本文的后面将谈谈我的观察及看法。

二、中国小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为了能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我要提出两个概念:可见成绩不可见成绩

可见成绩:小学生在语数外考试中得到的量化值,即分数。

不可见成绩:小学生的有效知识量、知识的理解程度、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能力,以及其所具有的生活的、社会交往的、社会实践的、数学的、语言的、科技的、心理的等方面的经验、知识与技能,还有思维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获得可见成绩,主要凭记忆,其次是理解。

越低级(不科学)的考试,记忆在学习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记忆对成绩的获得的重要程度越高。

中国的小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主要是强化训练,机械背诵、机械练习。这是有利于获得可见成绩的,因此容易被不懂儿童成长与发展特点及规律的人们所理解、接受与推崇。

儿童教育的功利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机理就在于此。

我从来不反对成人学习的功利化。

但我特别反对儿童学习方面的功利化,因为,功利则不达,功利化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潜力是一种极大的扼杀。

还要补充说一点,可见成绩的不靠谱还在于:

谁能科学合理地把各种不同知识精准地量化为适当的可比较的分值?

譬如,在一张数学试卷中,一道方程题是10分,一道几何题是6分。你解对方程,没解对几何,得10分。我解了几何,没解得了方程,只得6分。你的数学就强于我?

有没有完美解决办法呢?

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没有。

有没有更合理一些的办法呢?

我要告诉你:有。

欧美一些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对成绩的评估采用6分制、5分制或者ABCD制。

大致的机理在于:既然无法精准量化,为避免误导,不如概约化。

有人可能会说,量化最公平。

我也是极其重视公平的一个人。

教育庸人所强调的公平,实质上对儿童真正地公平发展的巨大伤害,是伪公平。因为,它扼杀了无数的天赋异亶者,使得四分之一的人口大型国始终是科创小型国。

插一句:在现行社会条件下,中考、高考,以分数来决定录取,这个公平可以有,我特别支持。,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其可见成绩与不可见成绩 渐渐趋向于合轨,即,不可见成绩优者,可见成绩也不会差。而在小学阶段,许多孩子的可见成绩优,其不可见成绩极可能不优,过于重视可见成绩,对他们的巨大伤害,就是对国家民族的创新性的大伤害。

概括一下我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儿童的真实学习状况很不好,并不是先优后劣,而是一开始就不是真的优。(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真实体质情况,金牌得到多,但体质并不真的好)

三、中西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差异

在儿童教育内容上有巨大差异,此文且不论之。

对于“成绩”的追求,中国重视“可见成绩”,西国更重视“不可见成绩”,尤其是个性与思维方面。

个性思维是较难量化的,即不便于通过考试来呈现。(中国儿童教育中也强调思维,但是,那是解题思维,我称之为“小思维”。逻辑思维是“大思维”,在中式儿童教育中是被严重忽略的)

四、“可见成绩”的价值与影响

在中国,可见成绩的影响是重大的。

“可见成绩”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地位甚至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对升学以及未来学习平台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中国背景下,我从来不反对“可见成绩”,从来没有批评过“应试教育”。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可见成绩,是我的儿童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如果处理得当,可见成绩与不可见成绩的不协调性可以降到最低,可见成绩与不可见成绩可以达到较为统一。必须采用科学的儿童教育法。

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