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同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分支,二者并称显学。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由最初的司仪演变而来,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等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并倡导礼治说。儒家思想提倡礼治,德治,人治,其中的礼治带有明显的宗法等级制特点,与孔子恢复周礼的初衷不谋而合。 春秋战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四起,早期的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统治。因此为实现大一统,秦始皇时期摒弃了儒家思想,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主张。西汉初期,社会衰落,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统治者便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治理国家。在国家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之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观点,进而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同时使其在一国之中的思想统治地位得以确立。随后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更进一步使儒家思想得以创新和发展。 墨家思想由墨翟创立,产生于战国时期,战国之后其影响力开始逐渐减退。墨家纪律严谨,其成员到各国为官时须采用墨家主张,所得的俸禄也须奉献给墨家这个团体。墨家思想主张兼相爱,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观点主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