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点专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9)

 乔一2022 2022-08-17 发布于安徽

考点专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9)

一、单选题

1.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荀子认为法不能自然在人们心里形成,统治者的命令也不能颁布后自然就执行,必然需要有善于执法、正直的人来具体的执行才可以.正直的君子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根源,有了君子的治国,法律虽然不繁复,但却也是值得后世推崇的;没有一个良吏治理的国家,法律虽然完备,但也不会使国家安定与稳定,体现儒家的道德要求与法制思想的结合,故C符合; 
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故A排除; 
材料体现法律实施者的素质对法律实施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的荀子的儒家思想,根据所学,荀子是战国时期对儒家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代表,他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思想,使儒家发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材料中体现了把法家的一些思想融入儒家思想之中,使道德与法制相结合.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早期儒家代表的思想主张.

2.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说,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可见语气中的豪迈霸气.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并胸有成竹,怀着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的掌握.

3.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一
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答案】D

【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道家主张,故B项不正确; 
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采用如“以弱胜强”式的或缓和斗争方式,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也不正确; 
“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着重是道家思想,了解道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了解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并理解百家争鸣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4.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在探索成圣之道。有的提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有的提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的提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有: 

荀子          ②康德          ③王守仁        ④苏格拉底

A. ①②④ B. ③②④ C. ①④② D. ③④②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著名哲学家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思想是人类智库永远宝藏,解题的关键在于区分苏格拉底和康德的思想观点。依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属于王守仁的思想;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属于康德的思想,③④②正确,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5.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A、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故错误; 
B、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故此项错误; 
C、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故正确; 
D、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故此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以韩非子关于君臣之间关系的论断为切入点,考查了对韩非子思想观点的掌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在对课本韩非子观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要结合材料表示的重点意思,进行准确的判别.

6.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及材料,百家争鸣在思想上虽存在相互影响,但不是理论上的求同存异,如法家对儒家的态度,出现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故A排除;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 
C项与史实不符,如墨家代表平民手工业阶层,故排除C; 
材料中“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表明诸子百家中思想存在相互影响、互相融合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题旨在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之间的联系,根据所学,“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各派存在着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有思想交锋,又有相互影响.战国后期更为明显,政治上的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百家争鸣”渐渐转入了总结阶段.荀子是儒、法合流的关键人物,也是总结诸子百家的第一人.因此,理解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来判断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了解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其主张实际上就是对当时动荡社会寻找“治世”的主张,重点了解儒家思想的演进.

7. 《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非攻 B. 以民为本C. 公正至上 D. 以德治国

【答案】C

【解析】兼爱非攻强调的是平等的爱和反对不义战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 
以民为本主张统治者体恤民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的意思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提拔正直无私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强调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故C项正确;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言论,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8.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答案】D

【解析】A.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材料中卡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 
B.材料中,国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 
C.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内容以及产生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百家争鸣的具体史实来分析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产生的背景有,社会大动荡,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纷纷瓦解,士阶层的崛起,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兴起和确立,铁器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各国进行政治改革.

9. 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

A. 孟子 B. 董仲舒 C.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可知,该思想家主张“仁政”;依据材料“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主张性本善,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正确. 
材料表述的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朱熹的主张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同样材料表述的也不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孟子“仁政”、性本善的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分析,结合孟子的思想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孟子“仁政”、性本善的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说,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可见语气中的豪迈霸气.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并胸有成竹,怀着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的掌握.

11. 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  )

A. 以小见大 B. 有闻必录C. 惩恶劝善 D. 述而不作

【答案】C

【解析】“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惩恶劝善,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孔子,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2.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两位圣贤在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重与崇拜难分伯仲.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

A. 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B. 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C. 思想主张中含有人文主义思想 D. 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答案】C

【解析】AD两项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明显不是二人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孔子的思想主张并未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当时未被采纳,故B项错误;二人思想当中都包含着人文主义的思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 

二者思想的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思想中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理解与认识.

13. 《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 宗族伦理观念 B. “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理论 D. “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本题考查大一统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14.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

A. “尚同”的治世理想 B.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 专制统治的特征 D. 百家融合的趋势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为此提出了“尚同”思想,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对人性进行阐释,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可知墨子提倡人与人之间要注重“义”,而不是百家融合,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墨子的思想主张.题干材料“'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对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的思想,提倡社会平等,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材料三 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长达三千年,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已深深植入中国社会的骨髓之中,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只要有机遇,就会顽强地表现自己,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刘绪贻《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1)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8分) 
(2)概括材料二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本思想。(8分)

【答案】(1)共同点:君主一定要爱民,否则就有可能被民众推翻。 
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或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其它言之有理的属于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的主张,可酌情给分)(8分) 
(2)观点: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皇帝、官府都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可以撤换不称职的皇帝和官府。(4分) 
体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6分) 
(3)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对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起了一定作用;(答“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得1分),和近代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主思想的传播(答“长期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得1分)。(8分)

【解析】试题分析:第⑴小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孟子与荀子都认为君主一定要爱民,否则就有可能被民众推翻;第二问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属于史实识记的考查,可将荀子的思想进行列举即可,主要有: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等。 
第⑵小题:第一问可以从“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一处看出陈天华认为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皇帝、官府都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可以撤换不称职的皇帝和官府;第二问可以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整理即可: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第⑶小题:该题属于评价类试题,要注意题中材料涉及内容的全面性,以及都某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再者就是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可供选择的观点主要要: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对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起了一定作用;和近代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主思想的传播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的思想

三、材料解析题

17. 中国古代的“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如何?当时“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因素。

【答案】(1)第一小问的关系,依据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关系是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主;开门受徒,著书立说. 
第二小问的背景,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以得出从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成为官僚政治的工具; 
第二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可以得出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 
故答案为: 
(1)关系: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主;开门受徒,著书立说. 
背景: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 
(2)变化:从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成为官僚政治的工具. 
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宋明理学.考查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百家争鸣的背景、宋明时期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关于百家争鸣,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背景、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主张以及影响;关于宋明理学,应注意掌握它的背景、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主张、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