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28 发布于甘肃

一、单选题

1.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由此可知孟子(   )

A.反对战争

B.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

C.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主张民贵君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这段话是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体现了孟子重视民生问题,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孟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未体现孟子反对战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孟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孟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未体现民贵君轻,排除D项。故选B项。

2.有学生在研究儒家民本思想时,搜集了一系列史料,以下可以作为观点支撑材料的是(   )

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民本思想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D项正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观点,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唯物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曾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是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但并非圣人的本性,圣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约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于是制定出礼义和法度。该材料阐述了荀子学说的基本观点,即人性是恶的。荀子属于儒家学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的学说,两则属于同一流派,C项正确;A项属于墨家学说,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B项属于法家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D项属于道家学说,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4.如表所示为先秦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与治国主张(节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图片

A.法家的“法治”优于儒家的“人治”

B.儒法思想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C.儒法两家都蕴含朴素的平等思想

D.两者差异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为政以德”,“人治”,“以力服人”,“法治”,可知,从儒法的治国主张中,可以看出两者对人性的理解不同,D项正确;法治和人治,不能一概而论,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两者之间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两者对人性的差异,不能反映其平等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春秋时期,为实现富国理乱,有人提出:“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死焉。”这体现了下列哪家学派的观点(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翻译为“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该学派主张采用严厉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体现了法家的主张,D项正确;儒家主张礼仪教化,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6.电影《墨攻》讲述了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梁城的故事,当时梁城正遭遇赵国十万大军围困。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此时已是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已经被打破,出现了学在民间的局面,墨家能办私学,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是正确的,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开始崛起正确,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7.《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当学生问及孟子,舜的父亲杀了人,舜应该如何处理时,孟子的回答是:“法官要按职责办事,将其父抓起来。但舜更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此(   )

A.孟子认为法律没有存在的必要

B.孟子主张君主应实行仁政

C.孟子主张重视人伦的法律思想

D.孟子提出律令儒家化思想

【详解】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孟子主张舜在父亲犯罪时,应该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不让其父受到惩罚,可知这反映了孟子主张重视人伦的法律思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孟子主张重视人伦的法律思想,不能说法律没有存在的必要,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君主具体的施政方针,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孟子主张重视人伦的法律思想,但得不出其提出律令儒家化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8.如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图片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A项正确;据所学,儒家不提倡变革,排除B项;材料(法家)“制裁民众”没有体现民本,排除C项;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材料体现是各家的治国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材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   )

A.忽视社会政治诉求

B.均维护了贵族利益

C.无一适应时代潮流

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无为而治”“为政以德”“兼爱”“非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思想家们为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思想家们关注而非忽视社会政治诉求,排除A项;据所学,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排除B项;据所学,韩非的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墨子》中说,“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聩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主张(   )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

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

D.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聩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后半部分说明他反对奢侈,墨子的这些主张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奉给民用”,并不追求充实财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小农经济形成期,小农经济并不发达,排除C项;材料显示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鼓励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法家认为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为心”。历来强调“立公去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主张用法来惩奸除恶,如韩非子就曾主张“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法家的这些主张(   )

A.构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

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

C.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

D.推动了争霸时代的到来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法家认为应该赏善罚恶,这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涉及内容并不能说明已经构建完整的法治理论,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法家强调“好利恶害”,主张奖罚分明,并没有否定人的正常需求,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产生于争霸时代,D项逻辑关系错乱,排除D项。故选C项。

12.《孟子·离娄》载:“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这一主张(   )

A.奠定了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B.强调了推行仁政的积极作用

C.重申了道德教化的政治意义

D.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鉴于夏商暴政而亡的教训,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顺民意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材料强调了推行仁政的积极作用,B项正确。在西周初期就有“敬天保民”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孟子强调统治者应该得民与得民心,未提及道德教化的政治意义,排除C项;老子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又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的崛起

B.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D.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礼贤下士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人才需求增强,各学派纷纷游说各国国君,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B项正确。士阶层的崛起,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得出,排除A项;贵族等级体系瓦解属于大变革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各国礼贤下士属于具体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4.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

图片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表格中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中道家学派的主张与“官僚政治”无关,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仅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学派的治国主张,变革选官制度仅是其中之一,过于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5.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法家主张变法,建立中央集权。材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从不同角度提出治国主张

B.既相互融合又相互诘难

C.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D.在治国上具有相通之处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信息“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法家主张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可知,在百家争鸣中,各学派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诸子百家的相互关系,排除B项;诸子百家思想并非都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具有相通之处,排除D项。故选A项。

16.《抱朴子·诘鲍》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山无蹊径,泽无舟梁。”材料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无君无臣..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看出材料主张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出是道家思想,B项正确。儒家主张德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材料没体现,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7.先秦时期,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百家争鸣思想丰富

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分封崩溃思想多元

D.思想家都探索研究人性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战乱频繁,因此儒家强调身心的安定,道家强调人的精神安放,都体现了在社会动荡之下,人们渴望安定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思想内容上的丰富,排除A项;材料中儒家道家的思想有共通性,即强调安定,而不是思想多元,排除C项;材料中二者的思想没有体现对人性的探究,排除D项。故选B项。

18.商鞅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下列言论所体现的理念与商鞅变法一致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尽地力之教”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根据所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强调的是变革,“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的是变革的思想,具体情况变了,则方法也要变,D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主张,与变法无关,排除A项;“尽地力之教”强调利用土地,与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9.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有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则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些主张(   )

A.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利益要求

B.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D.意在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知,分别体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治国理念,三者都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者,他们的主张体现了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平民百姓的利益要求,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孔子的主张没有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据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强调礼的作用,认为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很多,不涉及礼法的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0.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意在说明(   )

A.君子要爱护动物

B.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

C.君子要远离庖厨

D.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根据材料“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是君子即统治者有仁爱之心的表现,B项正确;爱护动物并不是孟子这句话的本意,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仁政,排除D项。故选B项。

21.李悝变法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的思想;名家邓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

B.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

C.时局变动促进思想领域多元化

D.新兴阶层要求变革现实政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法家、墨家和名家代表人物提出了崇尚人才、打破世卿世禄和选贤任能的主张,反映出当时的新兴阶层要求变革现实政治,D项正确;据所学,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据所学,法家、墨家和名家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核心主张有着明显差异,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墨家、名家、法家都主张选贤任能,并未强调不同学派思想的差异及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2.“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   )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

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表中信息可知先秦时期思想里面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相关信息,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对神崇拜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先秦时期的思想关注的是“民本”,而不是“民众的政治权利”,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民本思想的渊源”,并未涉及“隆君”的相关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3.《治国通史简明教程》中写道: “就思想领域来说,当时学派之多,争论问题之广, 道理之深刻,空气之活跃,都是空前绝后的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和当时历史环境相联系的。”这里的“历史环境”是指(   )

①铁犁牛耕开始出现②君主专制集权形成

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就思想领域来说,当时学派之多,争论问题之广, 道理之深刻,空气之活跃,都是空前绝后的”,可知,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从经济层面分析,可知,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层面分析,可知争霸战争频繁;从学术层面分析,可知学术下移,①③④正确,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治理的方略

B.国家最高统治权

C.国家统一的方式

D.单纯的学术问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学派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不同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国家战略方略,A项正确;百家争鸣并不是反映各学派对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排除B项;“国家统一的方式”并不是各学派争鸣的本质,排除C项;“单纯的学术问题”属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A项。

25.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以分析得出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唯上所是”,即认为上级的决策是正确的,这种思想与法家“君主至上”的理念相符,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爱、礼治、人伦等,强调道德教化,不符合题干中的“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说法,排除A项;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同样不符合题干中的说法,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下层民众尤其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主张“尚贤”“尚同”,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下列属于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寄治乱于法术”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支持正义战争,C项正确;“寄治乱于法术”一词出自《韩非子·大体》,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7.寓言多是带有讽喻或教训意义的故事。“守株待兔”讲述了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与该寓言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是(   )

A.法家的变革精神 B.道家的无为而治

C.儒家的仁者爱人 D.墨家的节俭尚贤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守株待兔’讲述了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可知,“守株待兔”的故事意在讽刺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这反映的是法家“今必胜昔,因时变革”的主张,即与法家的变革精神相一致,A项正确;道家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儒家的仁者爱人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墨家的节俭尚贤强调节约,重视贤能的人才,与“守株待兔”的故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8.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生产关系的出现,随着庶民地位的提高和学术文化的下移,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各自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其中典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是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项正确;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孔子主张“仁”“礼”,排除A项;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甚至想要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排除B项;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故选D项。

29.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逐渐趋同

B.人文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C.百家争鸣推进政治理性的发展

D.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基本消失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尽管诸子百家思想存在差异,但是逐渐把人置于政治文化的中心,体现了理性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人文精神成为“主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0.《荀子·王政》有言“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据此可知当时(  )

A.具有民本思想 B.实现四民平等

C.建立君主专制 D.人民管理国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可知,题干强调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A项正确;“实现四民平等”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还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C项;“人民管理国家”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1.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言论,可能出自荀子的是 (   )

A.“仁者爱人”

B.“隆礼重法”

C.“道法自然”

D.“民贵君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他主张礼法结合,所以可能出自荀子的应该是“隆礼重法”,B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道法自然”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32.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   )

图片

A.② B.④ C.① D.③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本善,①说法有误;提倡节俭,反对厚葬是墨子的主张,②说法有误;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③说法有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3.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把义作为本质,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孟子认为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走礼之大门,行义之路。由此可知,二人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义和礼,与仁政王道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礼义的作用,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34.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由此可知,新兴的士阶层(   )

A.重视以人为本、主张民本思想

B.将戎狄蛮夷融入华夏认同观念

C.围绕治国理政而提出各自主张

D.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C项正确;以人为本、主张民本主要体现了儒家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戎狄蛮夷,排除B项;“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主要体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35.某同学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摘录了以下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的是(   )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A.孔子的仁政学说 B.孟子的人性本善说

C.墨子的兼爱学说 D.朱熹的本善习远说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含义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材料中“仁义礼智”“四端”是孟子“性本善”的内容,B项正确;“仁政”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排除A项;墨子的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故选B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