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与家庭

 木香草堂 2019-05-07

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代替不了家庭,家庭也代替不了学校。它们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根本不存在谁主谁次的关系,也根本不存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的问题。

 

学校要成为学生的家,家庭要成为学生的学校。什么叫家?家就是使你感到温暖,安全,可以剥去”一切外衣“生活的地方。什么是学校?学校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生的成长除了自身的能动性以外,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他们所处的环境要温暖和安全。只有温暖和安全,学生才能不断快乐成长;二是能够给他们的成长提供大量的信息,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接受新信息,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道德体系。从现实的角度看,一般的家庭并不缺少温暖与安全,因为爱是家庭的最本质特征,没有爱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但由于父母的能力有限,缺乏的是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信息。而学校虽然不缺少信息,但却让孩子们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假如每个充满爱心的家庭能够最大限度的给孩子们提供快乐成长的信息,假如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每一个孩子,假如每一个教师都把自己看做是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一切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那么,每一个孩子就会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和安全,孩子们就会自由快乐的成长。

学校要成为学生的家。不好的教育千差万别,好的教育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这里一定是充满爱心,让孩子们阳光、自信、安全、快乐、幸福。现实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校园内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爱,没有一种家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绑架了教育,教师们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把一些主要精力都放在那些所谓学习好的孩子身上,而对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关注度就相对差一些,这样就使许多学生没有安全感,当然也就没有温暖感。二是许多教师不能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读懂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一些教师高举爱的大旗做了许多扼杀学生天性的事情,致使许多学生厌学、苦学、辍学。

如何让学生找到家的安全与温暖。一是教师要有母亲的情怀,在母亲的眼中没有不好的孩子,每一个孩子对于校长也许是千分之一,对班主任来说也许是几十分之一,而对于每一个家长都是百分之百,因此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母亲一样的爱。二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好老师,好老师总是能够从自己孩子的立场出发,不断走进孩子的心灵,能够读懂孩子,理解孩子,能够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否则,总是徘徊在孩子的心门之外,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相信学生是最高得师德,放手是爱的最好体现,教师一定要放弃课上满堂灌,课下一言堂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要坚持自主学习和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让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要成为学生的学校。一些家长很难理解这个说法,他们认为学校是专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家庭怎么能够承担这样的教育责任呢?我认为家庭教育虽然不能做到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但家长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在许多家庭中,家长的学历都很低,似乎承担不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家长没有知识但有文化,有许多教师有知识但没有文化。

一要明确知识与文化的内涵与区别,所谓知识就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所谓文化就是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知识与文化不同,知识如果不内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就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明确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一些家长虽然没有高学历,也就是我们说的没有更多的知识,但通过多年的实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有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有知识却没有文化。因此,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一定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如何将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孩子喜欢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入心、入脑、入行。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快乐成长的大量信息,孩子通过这些信息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的艺术=温度+角度,温度就是爱心,角度就是教育规律,如果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并能自觉运用教育规律,教师的实践才能充满艺术性,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如果光有温度没有角度,或者光有角度没有温度,教育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学校教育要增强温度,每一个教师都要记住两个假如,假如这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家庭教育要找准角度,每一个家长都要记住两个假如,假如家里就是学校,假如我就是教师。同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要形成合力,教育工作者要像建设家庭那样建设学校,家长要像建设学校那样建设家庭,学生自身要把学校和家庭作为自己成长的快乐家园。让自己健康快乐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