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偷拿16万,妈妈报警:孩子的三观,藏在父母的界限感中

 鸿凯泰收藏 2019-05-07

 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也需要界限感

子偷拿家里的钱,父母会怎么样?

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是批评教育一番,再不济,就狠揍一顿。

然而有这样一位妈妈,在被儿子偷拿了16万之后选择了报警,并且表示绝不姑息,要求警察以盗窃罪追责。要知道,按照法律规定,偷拿自己家或者近亲的财物,一般是可以不按犯罪处理的。

最近,警方终于将躲在外地的儿子抓获归案了。这件事也一度上了热搜。

有网友觉得这位妈妈太较真了,干嘛上纲上线,非让孩子留下一个犯罪的烙印呢?

也有网友赞同她的做法,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管怎么说,偷就是不对。

说来说去,讨论的焦点无非是:孩子用父母的钱是否天经地义。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孩子被抓后的心情,但是经此一事,他应该懂得了:不管做什么,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事实。

界限感,让人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不能;而界限感的缺失,也是责任感流失的开始。

前段时间,湖南省12岁弑母的男孩,曾说过一句让世人震惊的话: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说完毫无悔意,也不觉得自己犯了多大的错。

有人说,中国式育儿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们大多将对方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觉得可以随意对待。理由很充足,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又或者她是我的妈妈。

我的两个字,就宣示了主权。

自我意识的模糊,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界限感,导致冲突不断。小到争执吵闹,大到心生怨恨。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控制欲,是亲子矛盾的源头

《少年说》中初一女生徐嘉唯对妈妈的喊话,引起了许多孩子的共鸣。

她说自己的妈妈特别有条理,有条理到什么程度呢?

她拿出了一张暑假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是妈妈对女儿每一天的规划,细致到了几点吃饭、睡觉、写作业、玩游戏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生活上的其他细节也会有相应的规定。比如,早起要喝一杯温水,不可以翘腿、抖腿,等等。

这让女儿觉得非常压抑。所以她请求妈妈,不要再对她做这样细致的规划了,希望能有一些自己的空间。

然而妈妈却坚定地认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

她说:「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些弯路,所以会把自己的经验教训提前告诉他们。即使自己说的不是百分百正确,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确的,所以女儿一定要听。」

台上的女孩虽然一直勉强微笑着,但在这一刻,却也难掩眼中的失望和落寞。

说到底,妈妈已经为女儿定制好了一切。她要的只是女儿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步变成她心中期盼的样子,然后过上她认为的幸福生活。

只是,这种忽略孩子感受、事无巨细的过度参与,不仅无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未必会让孩子领情。

最初,孩子妥协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清晰。等他们开始觉醒,想要捍卫自己的领地时,冲突就会在所难免。

张爱玲曾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怎能长大呢。

以爱之名的控制欲,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没有底线的付出,是自私的催化剂

有的孩子,会屈服在父母的要求之下,即使面对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也很难说出「不」字;而有的孩子,在习惯了被满足之后,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自私。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而超过1/3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但就是这样没有底线的付出,为孩子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老二苏明成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母亲的溺爱中,几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小时候家里过得紧巴巴,但他一说想去旅游,母亲二话不说就满足了他。

在他看来,不管自己做什么决定,家人都必须无条件支持,否则就是不信任他,就不是真爱。

所以,工作后还依赖于父母微薄的退休金。脑子一热就想投资,最后不仅丢了工作,还丢了婚姻。

《过犹不及》一书中提到:

「当一个人超过界限,想要控制对方的感情、态度、行为、选择、价值观时,问题就产生了。因为想要控制这些东西,就是侵犯别人的界限,最后也一定会失败。」

苏明成不明白这一点,因为他本身就是自我意识模糊的受害者。是母亲没有边界的溺爱和付出,让他习惯了将自己与别人捆绑在一起。

童年未能建立起良好界限感的孩子,长大后也无法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

界限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心理学家指出,界限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期:3岁以前的自我意识萌芽期、青春期、以及成家立业的时期。而3岁以前,是界限感萌发和打好根基的最佳时期。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 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提到,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自我观念,而到3岁时就会进入自尊期,寻找自我价值感。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干涉和包办。将孩子轻推出去,他才能脱离母体,学会树立自己的界限感。

如果缺乏界限感,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责任模糊不清,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时候即使自己有能力,他也会觉得这是父母的事,产生依赖心理。

在这个方面,胡可的育儿理念就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在一档节目中,胡可提到父母要学会适当地示弱,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并且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会选择慢慢退出。

当被问到,「如果孩子以后只照顾老婆,不照顾她,会不会心生芥蒂的时候。

胡可坦然地说,儿子只有把老婆照顾好了,才会幸福。如果自己非要强行插足进去,只会让儿子为难。她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孩子。

周国平就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界限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退出。这才是真正地为孩子着想。

-End-

作者:菈妈,多平台写作者,热爱生活和文字,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愿与万千父母一起成长的二宝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