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父母,都允许孩子“抛弃”自己

 太行森林 2023-05-30 发布于河北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经29了,父母还在不断干涉自己生活怎么办?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问这个问题的是一个男孩,现在有自己的工作,却依然被父母管着:

读书的时候,放学回家晚5分钟都会被妈妈批评半天;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会被翻个底朝天;

考试只要少于前3名就会发火;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大学。

本以为工作后就好了,没想到他依然没有逃离这样的生活。

因为买房子的问题,父母每天都打电话来说:赶快买房,吃了吗,自己做着吃,省钱!

家里有一个亲戚生病,要求他必须每周回去一次,而且还要带礼物;

玩游戏买了装备,被父母唠叨了几个月。

父母的干涉到了每天都必须要打电话的程度,有时候躺在床上看电视、洗澡、上厕所,一个电话就来了……

这个问题,引起了超十万人的情感共鸣,有着同款父母的超过了80%。

有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儿女不是父母的私产,爱也不应该成为一种强迫别人放弃自由的手段,但是父母爱来挟持孩子,导致互相折磨,这就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是啊!

孩子从出生时就开始与父母“分离”,但是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是私产,不愿对孩子放手。

父母无法“割离”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伤害着两代人。

01

“离不开”的父母,让孩子窒息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你的父母有没有逼你做不愿意的事?

网友的话令人窒息。

“我妈明明知道我不吃鸭蛋,她非要我吃,每一次她都强迫我。”

“六年级时,妈妈发现了我的日记,硬逼着我当着她的面读出来。”

“从小学到高中,每天都要吃一个苹果,到现在看到苹果就想吐。”

这些话,字里行间都在诉说着无奈。

很多父母,一直都处在一种“离不开”孩子的牢笼里,把孩子当成附属品,不给孩子选择和拒绝的余地。

其实,当父母有这样的心思时,是陷入了武志红老师说的“病态共生”的概念:

一、父母入侵孩子的生活,孩子即便成年也无法和父母分离;

二、父母接受不了违背自己意愿的孩子,孩子即便厌恶,也会病态地满足、迎合父母的全部期望。

正是这样的纠缠与放不开,最后导致两败俱伤。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

其实,这是孩子在为自己争取“独权意识”

孩子到了青春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为了自己的权利,总会想着摆脱成人的束缚。

这时候的孩子,不愿意受到父母的指派,渴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

这就是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

正所谓:越管越“反”,如果你的孩子开始反感你,那他一定是被逼的。

网络上有一个女孩,生活长期都被妈妈干涉着,让她无比地压抑,她这样说:

每次放假回到家,都会感觉深深地压抑和窒息,360°无死角地被父母入侵,像是被丢进一个真空缺氧的密闭空间,难以喘息。

在外人看来,“管”孩子是一场无法“割离”的爱,但是孩子感受到的窒息足以毁掉他。

02

“长不大”的孩子,更容易“抗拒”父母

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和上初中的儿子关系越来越陌生。

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间门关上,也拒绝和他沟通。因此,她经常会直接闯进儿子的房间一探究竟。

儿子为此抱怨了很多次,但是妈妈依然“我行我素”,有时候还搞突然袭击。

儿子就在自己房间的门口贴上一张“闲人莫入”。

妈妈心里很难过,觉得儿子“抛弃”了他。

后来她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进入儿子房间都会先敲门,可是心里还是担心“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就真的一点也不知道了,那以后还怎么帮助孩子,怎么教育他呢?”

其实,妈妈的心理,是因为没有保持好“放手”和“掌控”之间的界限,所以她无法捕捉到孩子的勉强和郁闷。

如果妈妈再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陷入不被理解的痛苦中。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往往是过于担忧的父母,总爱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而是因为自己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如果父母总是牢牢掌控孩子,只给孩子带来两种“结局”:

1)抗拒父母,事事都与父母对着干。

就像上面故事里的男孩,他抗拒的并不是妈妈,而是她的“掌控欲”。

一旦孩子被父母过分干涉,他所有的逆反行为都在说“我要独立,请你尊重我”。

2)即使成人也“长不大”,一生都在依赖父母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断乳”:指的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摆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形成独立的过程。

但是父母的介入往往导致有些孩子到成年都无法完成这个过程。

所以,社会上也才会有一大批的巨婴出现,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了依然“长不大”。

模糊的亲子界限,只会形成一种没有互动、没有温暖的亲子关系。

最后,都会带着对父母的“偏见”而活。

03

好的父母,都允许孩子“抛弃”自己

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说:

好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因为孩子的长大,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我们养孩子,始终要记住一句话“孩子,就是他自己”。

我们依恋孩子、舍不得孩子、为他付出这是父母爱的本能。

但是在亲子关系中,检验“爱”的唯一标准,就是父母是否愿意接受孩子与自己分离,并在逐步长大的过程中甘愿被孩子“抛弃”,却依然爱着孩子。

1)允许孩子“抛弃”父母的安排,因为他正在悄悄变独立

孩子从2岁开始,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分清“你、我、他”,行为意识不再是以“听话为主”,而是自己做主。

尤其喜欢用“不”来反抗。

其实这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开始。

表面上看,父母说一句孩子用十句来拒绝,实际上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更多观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生八阶段论”中指出:学前儿童的发展能力是“信任、自主与主动”。

如果孩子主动拒绝了父母,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未来会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因此,小事情父母就该让孩子“抛弃”父母的安排,让他自己做主。

比如:

孩子挑选喜欢的衣服;

玩玩具时,按照他自己的思维去创造,不要干扰他;

有想做的事情时,只要合理父母就别拒绝。

2)允许孩子“排斥”父母,因为这预示着他想要空间

孩子长大的第一个标志:有自己的秘密。

有研究显示,7岁是孩子喜欢独处的年龄,这时候父母就该退出孩子的房间,要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主。

这会让孩子对自己有掌控感,这种掌控感会延伸到心理空间上,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

有一位妈妈担心女儿做错事,手里一直拿着女儿房间的备用钥匙。

有一天,女儿突然在房间里大哭,父母怎么敲门都没有用,于是妈妈就拿备用钥匙开了门。

没想到,女儿给出的原因是这样的:女儿觉得自己毫无隐私,在父母面前就像是一个透明的人一样,时刻都在担心爸爸妈妈可能会突然闯进房间。

听了孩子的委屈,妈妈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太不尊重孩子了。

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妈妈才明白孩子懂得保护私人空间,还能明确地表达拒绝,是她长大啦!

于是当即就把备用钥匙交到了孩子手中。

我们可以担心孩子,但绝不能不尊重孩子,给他空间就是给他思考和独处,让他找到更多自我。

退出,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

3)允许孩子“抛弃”父母的选择,因为孩子需要“掌控感”

李开复5岁时觉得幼儿园简单,他就想出“跳级读小学”的想法,在父母不同意的时候,他希望通过小学入学考试来证明自己。

当时,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考过了就让你读。

最终,他以高分进入了小学。

后来,在采访中他说:

父母给我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让我明白大胆尝试才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是在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

因为选择就等于“掌控感”,让他觉得有选择自己的机会。

也许你为孩子选择的路无论怎么鞭策,孩子都难以活出优越;但是如果是他自己的选择,孩子内心会多一份责任感,同时他的信心和动力都会成倍增长。

给的选择越多,孩子给自己的机会就越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给他的权利越多,他就会越优秀。

04

尹建莉老师曾提过这么一句话: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只有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孩子的出生,就意味着“分离”,父母不该用“脐带”勒紧孩子。

父母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只不过是两条相交线,经过了相交的点之后,就应该甘愿接受孩子的远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让他过父母的人生,而是用最高标准的爱,用全然的付出和祝福去书写孩子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