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街景 早在1701年,莱比锡就有了以石油为燃料的路灯照明系统。那时全城有700个挂在树杆上的提灯,市政当局雇佣了专门的街灯卫士,确保全城的路灯准时点亮,并不得熄灭。这里曾经有欧洲最大的棉纺厂,是欧洲的商品交易中心、出版中心和音乐中心。二战以前,德国一半以上的书籍,是在莱比锡印制的。 圣尼古拉斯教堂 莱比锡有很多教堂,虽然东德时期,还毁掉了几个。这些教堂的历史,从近千年到数百年不等。被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的巴赫,生命中的最后27年,就是在莱比锡度过的。他担任圣尼古拉斯教堂、圣约翰教堂等4个教堂的音乐总监、合唱团指挥,并在这里首演了他的许多作品。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建于1165年的圣尼古拉斯教堂的闻名于世,不仅仅因为巴赫在此工作过多年。从1983年开始,这里每周一下午都举办和平祈祷会。1989年9月初的那个星期一祈祷会后,人们自发地久久不肯离去,站在肃穆的教堂里轻声交流。接下来的几周,这一情况持续不断。 教堂内 到10月,原本只有几百人的祈祷会,人数暴增至7万。教堂里容纳不下,人们就站在广场上、街道边。那时的莱比锡,常住人口不足50万。没有喧嚣,没有口号,也没有横幅和喇叭,人们安安静静的,只强调“我们是人民”。东德警察虽然逮捕了一些人,但没有演变成流血事件。 前东德领导人昂纳克 又过了一周,和平示威的人数再次攀上高峰。在圣尼古拉斯教堂周围手拉手聚集的,高达12万人。他们之中,有军人,有警察。那时相对于东德其他城市,莱比锡的气氛要自由得多,管制没那么严,秘密警察的势力也没那么强大。两天后,前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宣布辞职。 反对昂纳克的示威 莱比锡和平集会的消息,通过电视台,通过往来做生意、参加各种展销会的商人传出,东德的许多城市,群起而效之。他们和莱比锡人一样,也在星期一的傍晚走上城市广场、街道,举行和平集会,表达对东德政府的不满,要求自由往返西德,要求自由出国旅行,要求民主选举,要求两德统一。 德国驻布拉格大使馆 转折点出现在西德政府驻布拉格的大使馆门前。数千名逃到捷克的东德人,露宿在大使馆四周,要求获得救助。西德政府与各方紧急磋商谈判的结果是,东西德和捷克政府三方,均同意这批人乘火车经东德前往西德。当西德外交部长汉斯·根舍在大使馆阳台上发表讲话,宣布这一决定时,被一阵阵欢呼声打断。 根舍与老布什 10月初,满载东德人的火车从捷克开出,在德累斯顿稍作停留时,东德警察不得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火车围得水泄不通,以防有人偷偷爬上火车。11月初,超过32万人再次聚集在圣尼古拉斯教堂及其附近的老集市广场。大约除了老弱病残,莱比锡人是倾城出动。 纪念莱比锡和平示威的邮票 11月9日,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0月3日,两德宣布统一。1990年3月以后,就像开始时一样,没有人发号司令,持续了半年的星期一和平示威自行停止。后来有人描述这一事件时称,没有领袖,也没有人组织,我们只知道的是:星期一下午五点,圣尼古拉斯教堂。 圣尼古拉斯教堂内 所以有人说,两德统一的进程,是从莱比锡,从圣尼古拉斯教堂开始的。但教堂和教会,既不是示威的组织者,也并没有鼓励人们参与进来。它只是默默地将大门打开。示威中,如果有人生病或不适,教堂会伸出援助之手,送水送药,或者把他们送回家。 莱比锡街景 莱比锡,城市名的意思是“菩提树下的居住地”。如今依然随处可见的菩提树,美丽之余,还为城市增加了许多详和、智慧、波澜不惊、曾经沧海的大气与沉稳。难怪它被评为德国“最宜居的城市”,没有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