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如何从二战的废墟中重新站起来?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7-08-27

1871年,普鲁士军队打败了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法国之后,德意志帝国正式诞生。在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陆国家,英国则是最强大的海上国家。欧洲是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的中心,而美国没有值得一提的陆军和引人注目的海军,甚至还没有进入世界政治的舞台。

 

1918年,德意志帝国因战败而覆灭,但《凡尔赛和约》没能阻止德国的再次称霸。希特勒于1933年攫取政权后,煽动日耳曼民族主义,并开始疯狂的复仇行动,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对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最后, 1945年5月初,纳粹德国战败。英、美、法、苏四国分别占领德国,索要巨额战争赔偿。这是欧洲大陆有史以来最惨的一次亡国。然而,仅仅用十年的时间,德国不仅重新恢复了主权,而且以西欧自由社会的重要成员,重返国际大家庭。

 

九十年冷战结束后,再次实现了德国统一,并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从二战废墟中重新崛起的历史值得世人铭记。

 

占领并肢解德国

 

纳粹德国发动的战争夺去了5500万人的生命,1945年等待它的是最严厉的惩罚。1945月6月5日,盟国公布了未来对德政策的四项宣言,宣布美、英、法、苏四大国接管德国的最高统治权和全部地方行政管理权力,解除德国武装和逮捕战犯等,把德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四大国共管大柏林。东普鲁士地区并入波兰和苏联,1938年在慕尼黑割让给德国的苏台德地区归还捷克斯洛伐克。



为了彻底废除德国的武功,盟国决定从地图上抹掉“普鲁士”这个名字。普鲁士曾是德意志境内最强大的邦国。19世纪,普鲁士王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普鲁士国王因此而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普鲁士是万恶之源”,三次欧洲大战都因普鲁士而起。因此,抹掉“普鲁士”就成为盟国计划的一部分。二战结束后,盟国把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及其周边地区补偿给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东普鲁士的剩余部分则被划给波兰。在被占领的德国土地上,所有能让人联想起普鲁士的东西都被抹去,地名被更改、人民被驱逐、宫殿被拆毁。


二战后,德国领土被肢解为七大部分


1945年7月底,美、英、苏首脑杜鲁门、艾德礼和斯大林,在德国柏林旁的波茨坦讨论德国的来来命运,承诺“在民主及和平之基础上重建其生活”,并规定德国应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之发展,禁止生产的产品包括武器、弹药、飞机、海船、无线电通讯设备、重型拖拉机、化学制成品、合成染料、人造橡胶和石油,工业生产的总水平约为1938年生产的50%至55%左右。超过这一水平的生产能力应予拆除,或运往外国作为赔偿,或就地销毁。

 

把德国变成一个农业国,无异于宣判数百万德国人的死刑,因为德国的土地无法生产养活全部德国人的粮食。以前,德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是靠东部和南部的农产品同鲁尔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工业品实行交换和出口来维持经济的平衡。把德国分割成四个占领区使原有的经济交换关系中断了,加上战争的破坏而使德国经济处于严重的瘫痪和紊乱之中。

 

在波茨坦会议上,由于苏联的巨大压力,盟国提出要德国赔偿200亿美元(按1938年的汇率计算所得),且不包括战利品,其中100亿给苏联、80亿给英美、20亿给其他战胜国。德国赔偿的一半用工业产品支付,另一半通过拆卸设备、没收德国海外资产获得。

 

其实,在对德索赔政策敲定前,苏联已将德国东部的大片领土划给了波兰,那里有德国12%的可移动资产与大量存粮;而苏军所过之处,也都大范围地拆卸设备。这两个举动无疑削弱了德国的赔偿能力,间接减少了美、英等国能获得的赔款数额。加之,美国希望将苏联挡在西占区以外,故在波茨坦会议上主张“分区赔偿”,即美、英、苏三国(后加入法国)从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获得战争赔偿。

 

苏联在占领区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管道设备、铁轨、电话机和交换机、汽车、室内发电站、有轨电车、机床,乃至整座工厂”。统计显示,苏占区在1946年的生产水平比两年前下降了75%,生产能力仅相当于1936 年的55%。这种结果的出现,1/4是因战争破坏,3/4则源于苏联的大肆拆卸。因此,苏联获得的赔偿最多,总价值达到171亿美元。

 

而美、英、法三国占领区拆卸的设备不多,西占区的生产能力仅因此下降了8%。此外,包括美国抢走的专利、商标、科学家等“智力赔偿”,西欧18个国家从德国获得的赔偿,大约相当于51.5亿—64.4亿美元。其中美、英、法则分别分获1.24 亿美元、1.06 亿美元和8700万美元。

 

战争破坏和战后大规模拆卸工业设备,把曾经繁荣富强的德国推向了人间地狱。多数城市的房屋和公共建筑被毁坏,街道、电车轨道、下水道、自来水管、煤气管道、电气设备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也遭到严重损坏。各个主要城市还挤进了从东普鲁士和东欧国家被驱逐出来的一千多万德裔人口。


一名返回家乡的德军军官坐在自家的废墟前一脸茫然

 

1947年1月,寒冷和饥荒席卷整个德国。在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的死亡人数至少在十五万以上,冻伤、浮肿、患上肺结核的人数百万计。在最为富裕也是被战争蹂躏得最严重的柏林,至少有上千人死去,整个国家如同地狱一般,遍地都是尸体。


二战结束时从空中俯瞰柏林的街景

 

德国向西方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得到了及时的回应。其中美国的援助最为及时和慷概。美国的教会通过大型慈善组织“美国援助欧洲汇款合作组织”和“战后对德实施救济经理委员会”把大量食品和衣服运往德国,民间捐给德国人的救助总值达到二亿九千五百万马克,大大超过美国从德国获取的战争赔款。

 

1946年开始,美、英、法三国不再向德国索赔,不再拆卸工厂设备。1947年5月,美国提出了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让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恢复一个健康的、联合一体的经济体系,让欧洲人民对前途充满信心。在美国源源不断的物资、设备等百亿美元的支持下,德国开始正式走上重建的正轨。

 

  冷战对峙分裂了德

 

二战使苏联力量迅速增长。1944年以来,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并控制了东欧国家,以及德国东部。还在法国和意大利建立了强大的共产党,试图将其影响力深入到整个欧洲大陆。

 

苏联人稳步地从政治到经济上加强对苏占区的控制,把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并压制其他政治力量的成长,希望借苏占区向西欧推进其影响力。

 

为了抵挡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酝酿合并他们的占领区,此举遭到苏联的强烈反对,指责“美、英、法蓄意分裂德国”。为了迫使美、英、法在建立西德或撤出西柏林之间作出抉择,斯大林开始了一连串封锁西柏林的野蛮举措。

 

柏林面积889平方公里,1945年5月前为德国首都。根据波茨坦协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其中苏管区占409平方公里,拥有100万人口,美、英、法国占领区的面积是48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西柏林四周被苏占区包围,距离西占区最近地方也有180公里。它与西占区的交通联系,有航空线三条(称为空中走廊)、铁路三条、公路三条和二条水路。


美、英、法、苏四国占领的大柏林示意图

 

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柏林市政府成立。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分裂成东、西柏林两部分。

 

西柏林虽然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西德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处于西方三国军事占领之下,美、英、法三国还是西柏林的最高当局。四国的军事车辆仍可以在整个柏林市巡逻。

 

1948年4月1日,美国和英国的客车先后在苏占区边界被拦截,当它们拒绝接受苏方检查时,苏联人便不让其通行。4月3日,苏联人又封锁了从西占区的汉堡和巴伐利亚至柏林的铁路交通。6月11日和12日,切断柏林与西占区的铁路交通两天。12日,又以“维修”为理由,关闭了易北河上的一座公路桥。18日,切断了柏林同外界的所有交通联系,并中断了对西柏林的一切供应,完成了对柏林的全面封锁。

 

苏联封锁柏林,不仅严重践踏了美、英、法、苏四国共管柏林的协议,而且使上百万西柏林居民忍饥挨饿。面对苏联的军事封锁,美、英、法等西方国家没有退却,坚决捍卫那里百姓的自由。在西柏林被封锁的次日,英国空军的飞机从英国飞抵西柏林,为那里的驻军运送了紧急物资。28日,美英两国第一批空运生活物资运抵西柏林。

 

为西柏林民众运送生活物资的美军飞机降落前的图景

 

在将近一年的封锁时间里,美、英、法共投入各类运输机599架,飞行27.8万架次。在空运高峰期间,西柏林上空昼夜24小时飞机声轰鸣不断,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运输机降落,运输机每天的耗油总量60万加仑,单日空运量从最初每天的2000吨增加到12000吨,运抵西柏林的物资总量232.6万吨。

 

正是这场封锁及空运使得德国民众的心理彻底转变为对以美英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的钦佩、信赖与感激;整个德国上至高层精英下至普通国民真正体会到美英法与苏联谁才是德国真正的朋友。

 

有一个糖果的故事是此次空运行动的许多感人细节之一。美国空军盖尔.哈佛森中尉一回在柏林泰波霍夫机场降落后,隔着铁丝网给机场附近的孩子们两个泡泡糖,那些糖果不够分,但他们的兴奋之情令盖尔心酸。他向孩子们保证,下次会带来更多糖果,“我会摇摆机翼,把糖果包在小降落伞投下来给你们。”

 

盖尔第二天就履行了诺言,他摇晃着机翼,投下用手帕结成的小降落伞包好的糖果。很快的,部队里收到大批署名要给“摇翅膀叔叔”、“巧克力飞行员”的信。美国媒体以“柏林上空的糖果轰炸机”为题,报导盖尔的故事,激发了美国人对西柏林孩子的同情。糖果工厂、学校纷纷自发捐献募集糖果,也有人捐出手帕做降落伞。

 

盖尔成了柏林儿童的英雄,他除了飞运输机,也带糖果去儿童医院,探望不能出门追降落伞的小孩。柏林儿童每天兴奋地望着天空,等待糖果降落伞落到眼前。这项温馨的行动持续到“柏林空运”结束。

 

封锁并没能降低西柏林居民的生活水准。反而使苏占区的生产因为美英法的反制措施无法从西占区获得煤和钢铁原料而受到了严重打击,东柏林居民逃往西柏林的事件颇频发生。因此,斯大林不得不退让,在1949年l月底,苏联逐步解除了对西柏林的封锁。首先恢复了对西柏林的电力供应,放回了扣押在苏占区的4000节车箱。5月5日,美、英、法与苏联四国达成协议,宣布自5月12日起,取消从1948年4月1日起实施的封锁。

 

这轮危机较量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挑起危机的斯大林遭到惨败,既未能阻止西德的建立,也未能把美、英、法势力赶出西柏林,反倒加强了美国同西欧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大大提升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

 

在危机期间,美国以对付苏联的挑战为名,于7月中旬在英国领土上部署60架B一29战略轰炸机。同时由于封锁给美国和西方国家造成的危机感,使它们加快了筹建北约的步伐,并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德国的地位和未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地图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占领区单独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由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领导人阿登纳博士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首都设在波恩。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首都设在东柏林。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分别属于冷战中的东西两翼。

 

 以退为进保全德国

 

盟国占领德国之后,德国人完全丧失了自治的权利,从最高的国家政权到基层的行政事务,均由占领国控制。各个占领区的最高司令官都直接按照他们各自政府的指示行事。

 

在此冷酷现实和艰难岁月里,西占区的德国人采取了以退为进的办法小心翼翼地保全德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以一次回归西欧的民主革命来治愈纳粹给欧洲和德意志民族造成的巨大创伤。

 

首先,一大批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活跃并在希特勒时期受到打压的政治家,利用1945年8月2日的波茨坦协定第2条第9款的规定,重建民主政党,恢复政治活动。成立于19世纪以天主教成员为主的中央党改组为容纳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政治团体--基督教民主联盟;起源于19世纪全德工人联合会的社会民主党也很快重新聚集起来。

 

带领德国人走出战败阴影的阿登纳博士

 

他们的领袖康拉德.阿登纳博士和库特.舒马赫博士都是反对希特勒的战士与杰出政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美、英、法三个西方占领区的德国人得以在军管时期的行政与经济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促使西占区军管当局在符合民主和自由选举的原则下选举了各州的总理和议会的成员,并授权十一州的总理召开代表大会,为西占区起草一部取代占领法规的基本法(临时宪法),成立联邦共和国。经过了四年多的努力,美、英、法占领区的德国人获得了自行决定政治事务的自由,实现了联邦内部法律和经济的统一,以及政府财政的独立性等。

 

阿登纳博士从1949年到1963年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他清楚地认识到德国的主权和安全取决于美、英、法三大国,其中美国是欧洲的安全保障,英国不想介入大陆事务,而法国则是麻烦的制造者。只有赢得法国的信任才能撬开压在国家主权上面的石头。

 

阿登纳的策略是通过主动在国家主权上的让步来赢得在西欧同盟中的更大自决权。当西方三国坚持对鲁尔区的铁和煤炭工业实施国际共管,阿登纳同意了,但提出联邦德国也加入鲁尔国际管理局。这样一来,被管制的成了管制者之一。法国企图把蕴藏着丰富铁矿的萨尔区从德国划出去。阿登纳则呼吁彻底实现法德一体化,并以鲁尔区和萨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样,德国就巧妙地把战胜国强加的种种限制变成了所有成员自愿接受的约束。对于一个战败国来说,加入任何一个国际组织不仅获得了一种平等的地位,而且还有了影响局势的机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德国的战略价值获得了重新评估(相关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美国于1950年9月决定重新武装德国。4年后,联邦德国被接纳为北约成员。德国终于局部地恢复了国家的主权,成为西方盟国中间平等而显赫的一员。

 

阿登纳是以归顺西方的政策实现主权回归的。首先,接受对其主权的的严格限制,把一切涉及“柏林和整个德国”的权利交由西方三国处理;其次,联邦德国的军队,完全纳入北约体系;最后,联邦德国放弃获取核武器,并承诺“永远不以武力统一”德国。为了确保言行一致,波恩同意在自己的国土上驻扎数十万西方国家的军队。驻德部队显然负有双重使命,既防御苏联的入侵,又约束德国的野心。

 

作为回报,美、英、法三国同意,只有联邦德国才“有权代表整个德国”,并同意德国“边界的最后划分”必须等到通过自由谈判达成一项解决方案。西方三国还承诺“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统一德国的共同目标。一个统一的德国将有着和联邦德国一样的自由民主体制,并纳入欧洲共同体中”。这就等于拒绝了苏联把德国变成一个四大国共管的中立国家的企图。即只有统一后的德国加入西方,德国才能统一。到这个时候,德国掌握着对东西方关系的否决权,摆脱了“波茨坦噩梦”。

 

然而,莫斯科并不愿意就罢干休。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大国6个月内撤军。莫斯科想借此试探波恩和三大国的底线。英美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赫鲁晓夫被迫退让。

 

由于越来越多的东德人通过东柏林逃向西柏林,并进入联邦德国,对东德的统治合法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961年8月13日(周日)凌晨开始,东德的警察突然沿着西柏林的边境建起围墙和铁丝网,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

 

东德警察在柏林墙上安装碎玻璃

 

西方三大国没有及时做出反应。西柏林市长勃兰特号召柏林市民进行了激烈的抗议行动,既抗议苏联人封锁边境,也抗议西方三大国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

 

很快,美国做出了捍卫西柏林的宣誓,增派了1500名士兵,并委托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访问西柏林。8月19日,当西柏林市长勃兰特陪同约翰逊副总统出现在街头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暴风雨般的掌声。

 

1963年6月,年轻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访问联邦德国时,专程到西柏林向那里的人民说:“我是一个柏林人”,他要求柏林人,“抬起你们的眼睛,超过目前的危险望去,看到未来的希望,不要光是看到柏林这个城市,或你们德国的自由,而是要看到世界各地的自由的进展,要越过柏林墙,看到正义的和平日子,越过你们自己,看到全人类。”

 

柏林墙建立以后,仍有许多东德人通过挖地道、伪造身份证、穿过下水道,甚至翻越高墙和铁丝网等各种形式冒着生命危险追求自由。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西柏林警察持枪阻止东柏林警察越界抓捕逃往西柏林的妇女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国和苏联开始考虑缓和关系。1969年以后担任联邦总理的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在70年代开启了与苏联、东德和波兰和解的新东方政策,承诺尊重东部边界的现状,以及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事实。此时,联邦德国不仅是西方的重要盟友,也是东方的对话伙伴。联邦德国进入了一个靠自己的“两条腿”站立的新时代。

 

借欧洲一体化重新崛起

 

1949年初,为了应付苏联及其东欧集团的威胁,欧洲10国--比利时、丹麦、法国、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和瑞典--开始协商成立欧洲委员会,其目标是要达到较大程度上的政治统一。当时,还不是主权国家的联邦德国向西方三大国积极表达加入欧洲委员会的意愿。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的特使把一封亲笔信交给阿登纳。舒曼建议将法德两国的煤和铁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领导下,而这个组织也对其他欧洲国家敞开大门。舒曼认为,合并煤和钢铁生产,必然会通向欧洲国家联盟的初步阶段,为扩大经济建设创造共同的基础,并为这些国家发展带来转机。

 

舒曼建议的目的并不是经济性的,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性质。在法国,人们担忧,德国一旦恢复了元气,就会进攻法国;反过来,在德国,人们也有安全的要求。重整军备首先总在煤和钢铁的增产过程中显示端倪。如果建立这样一个机构,那么两国中的任何一国都能察觉到对方重整军备的迹象。这对法国将起到极大的安定人心的效果。

 

阿登纳立即同意了舒曼的建议,并向美、英、法三国驻德高级专员们说明了他的态度。阿登纳没有料到三大国均赞同西德参加舒曼计划,也支持西德参加欧洲委员会。

 

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欧洲许多政治家认为,建立一个联邦性质的欧洲,是在美苏两大国家集团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德国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积极主张建立欧洲共同体,并努力促其实现。


1950年7月26日,联邦议院通过一项决议:“1,在普遍、直接和自由选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超国家联盟机构;2, 授予这一机构以各种必需的权力,俾能(甲)达到以社会公平合理为基础的欧洲经济统一,(乙)促进一种为世界和平服务的共同的欧洲外交政策,(丙)规定和进一步保护欧洲各国人民权利的平等,(丁)保证欧洲各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并使之受到法律保护。”

 

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煤钢联营条约,该机构接管了鲁尔区的管理权并取消部分德国工业生产的限制。欧洲一体化迈出了第一步。

 

1957年3月25日,煤钢共同体的6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共体。欧共体内部建立关税同盟和农业共同市场,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实现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欧洲一体化再上新台阶。

 

经过多次协商,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包括直布罗陀)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洲各大共同体。在八十年代初,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相继加入欧共体。

 

1989年,冷战走向尾声,东欧的政权接二连三地垮台。成千上万的东德人举行集会,要求民主与统一。1989年11月9日,作为冷战象征的柏林墙被民众推倒,数百万东德人涌入西德。已经不做统一梦的西德领导人现在被逼上统一之路。

 

德国要想统一,必须得到美、苏两大股东和英、法两个小股东的点头。美国希望看到一个民主、亲西方的德国。因此,它首先表态支持德国统一,并说服巴黎和伦敦不再继续扯后腿。同时,美国又挫败了苏联提出的种种方案,如德国同时成为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或德国退出北约后再统一。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在柏林墙前发表著名的演讲:《推倒这堵墙!》

 

经过艰难的协商,波恩愿意为统一付出巨大代价。第一,把统一后的武装力量削减40%,总数为37万人(西德武装力量原为49.5万人,东德为14万人);第二,统一后的德国重申放弃核武器的保证;第三,北约部队或北约的核武器不得部署在前东德的领土上;第四,统一后的德国放弃对波兰和前苏联的一切领土要求;第五,为苏联从东德撤军提供120亿德国马克的经费(当时约合80亿美元)。


最后,戈尔巴乔夫与德国总理科尔于1990年7月16日签署了一项两国合作和共同对付危机的条约,规定:“如果双方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另一方不得向侵略者提供军事援助或其他方面的支持。”苏联终于放行东德与西德统一。

 

1990年3月初,巴黎爱丽舍宫里的图书馆,当时只有三个人:法国总统密特朗、统一前夜的德国总理科尔,外加一名翻译,因为他们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

 

密特朗愁眉不展地盯着壁炉里的火苗发呆。自从柏林墙倒塌后,他使尽了外交手段阻止或至少延迟德国统一的步伐,但一无所获。科尔则在一旁巧舌如簧,竭力想说服密特朗接受德国统一。

 

科尔说,“这一回和1871年的凡尔赛和会不一样。上一次新帝国是在法国蒙受耻辱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可今天法国和德国是友好国家;何况还有欧洲联盟;我们两国的军队在北约已经融为一体;德国连自己的总参谋部都没有。”

 

密特朗仍旧凝视着燃烧的火苗。突然,他开口说:“好吧,科尔,我看这么办。德国的领土都归你,不过得分给我一半德国马克。”

 

这一虚构的情景反映出当时德国已经在经济上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当1990年10月3日,德国再次成为一个“完整和自由的”国家时,西德一向对法国的依赖将不复存在。

 

但从阿登纳、勃兰特到科尔深知,根据德国过去100年的教训,每当实力不受约束的德国自行其是时,总会招致更大灾难。而每当德国被牢牢套进一个集体体系之中时,就会出现空前的繁荣。自我克制是自主的代价,参加一个集体是发挥领导作用的条件。



套在德国脚上的冷战镣铐脱落了。为了使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放心,德国主动建议用欧元来约束自己。1992年2月7日,欧共体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成立欧洲联盟,并同意以德国马克作为欧洲统一货币的基础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如今欧盟成员已经扩大到欧洲28个国家,而欧元也成为欧盟内18个国家的货币。


欧盟是一个邦联性质的超国家经济和政治共同体,总面积453万平方公里,人口5.08亿,GDP近2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的边界和内涵至今仍在不断变化之中,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张。而德国和法国始终是驱动欧洲一体化的两架马车。

 

德国在主权上做出最大牺牲的同时,也因为是参与制定规则的选手而成为游戏的最大获益者。通过欧盟和欧元,德国获得了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富强的大国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