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影行踪2】从上海老地图看公交发展史(二)

 ICON_SH 2019-05-07


抗战后新辟的13路汽车,从南码头到沪宁车站(北站),如同原先的2路汽车(现66路)一样,是连接南市与北面的重要交通命脉。13路自南码头起经半淞园路、车站前路(现归入中山南路)、南车站路、陆家浜路至斜桥,后沿肇周路向北至老西门,经西藏路直抵天目路北站,之后向北延伸,经宝山路至虹口公园及广中路,此为1956年时走向。当年年底,全市公交路别编号统一调整,汽车线路改为31号以上,13路更名73路,并调整延伸线路,南端改为高昌庙新肇周路,北端向东沿西体育会路过大柏树经邯郸路抵五角场。

1959年五角场一带地图

1983年宝山路上的18路电车和217路高峰车

1960年,为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安排的原则,将市中心淮海路上拆卸的电车轨道铺设在虹口公园至五角场一线,新辟3路有轨电车(也叫虹五线),此时73路缩回虹口公园。至1969年,18路无轨电车经过屡次调整后与73路汽车合并,确定以新肇周路至虹口公园为18路电车的起讫站。

1975年的3路路线

1983年淞沪铁路旁的9路电车

而另一方面,3路电车也走到末路,1975年末拆除,代之以93路汽车,这也使有着67年历史的有轨电车彻底告别上海。1983年1月,新的9路电车取代了93路,邯郸路又回到电车时代。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5月,139路汽车又取代9路电车,后由于中原地区人口导入众多,乘车矛盾突出,延伸139路至嫩江路,以方便中原地区市民乘车。

1940年代外滩的21路公共汽车


1940年代的22路和8路公共汽车洋泾浜外滩(外洋泾桥)终点站

说起1956年那场公交汽车番号大变革,个中最令人赞叹之处,莫过于其所改定的线路编号对今天的绝大多数线路号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民国16年(1927年),法电在经营了有轨电车18年后开辟了两条公共汽车线路,一条21路汽车,行驶于外滩和打浦桥之间;另一条22路汽车,外滩至贝当路(衡山路)。民国37年(1948年),又辟23路汽车,行驶于斜桥与徐家汇之间。这些线路至解放后仍在继续运营,至1956年,21路调整为北站至日晖新村,不再前往外滩,也就是后来的41路,龙华至北站(104路开通后,长期为双峰路至北站);22路西端延伸徐家汇与23路碰头,就是现在42路的雏形,后逐年向南延伸,先是裕德路,最终万体馆;23路东端调整南码头,后来与解放初新辟的53路(分两种:红牌徐家汇至漕河泾,绿牌徐家汇至上海师专即现在的上师大)连成一线,改称43路,就又是大家熟悉的身影了(现已延伸康健虹漕南路,近西牌楼)。这三线的新编号都是在原号码基础上增加20之后得到的。

1940年代的23路公共汽车,行驶于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

相同情形的还有46路,原为26路,1956年时,龙华路至中山北路,更名46路后北端延伸联义山庄(鼓风机厂),1960年已调整为武胜路至汶水路,1983年为缓解共和新路高客流压力,新辟210路高峰车,新闸路至汶水路,为46路解了不少燃眉之急。当年内,46路延伸入彭浦车站(北郊站),210路延伸彭浦新村。之后来了个终点站对调,46路进彭浦新村,210路往北郊站,而今天,210路早已另辟蹊径取道永和小区。


1956年地图附录公交线路表

1966年地图附录公交线路表


解放前的5路公共汽车

其他汽车线路编号,有的是原号码加40,比如4路变44路,5路变45路,7路变47路,8路变48路,9路变49路,28路变68路,29路改69路,30路改70路,31路变71路(31路曾经是当时最长的市区线路,天山新村至平凉路军工路,后截为两线,天山至外滩为31路,即现在71路,外滩至军工路先是改75路汽车,后不久改25路电车)。有的加50,如14路改64路,15路改65路(后又改回15路,

1983年行驶于静安寺华山路15路电车

但改为电车至今)。有的加60,12路变72路(后改13路电车),13路变73路(后并入18路电车)。剩下那些就甚是难得,至今未变,如50路、51路、52路、54路、55路、56路、57路、58路、59路、62路、63路等,50年代开通之初,这些线路算作半郊区线路,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扩张,如今大部分已经成为市区线路,且由此派生出的线路更扩充了线网覆盖范围,方便更多民众的出行。这当中最“善变”的一条线路非50路莫属了。

1980年代的50路徐家汇终点站(今六百门前)

1956年开辟之初的50路为徐家汇至上海中学,自徐家汇沿漕溪路向南,过沪闵路一号桥走老沪闵路(该路段已经撤销,大致为南宁路,柳州路,石龙路与现老沪闵路汇合一线),至上中路口止。之后在1965年始设往朱行的高峰车,早4班、晚3班,自老沪闵路上中路向南,至朱行路口(相当于现在松风花园小区大门口)折向西,走朱行路过淀浦河直插朱行镇老街北侧(相当于现莘朱路朱行路口)。

1959年50路路线

朱行为梅陇以南的大镇,原出行全靠东侧老沪闵路一个叫“钱粮庙”的车站乘徐闵线来往市区,而朱行距市区较近,市民往来市区频繁,久而久之,日显不便,至1968年索性全线挺进朱行,而随着市区日益壮大,梅陇和上中地区来往市区徐家汇客流猛增,单机车改铰接也显不够,故在1981年设徐家汇至上中的区间车,过沪闵路一号桥沿新沪闵路直往梅陇,转南沿朱梅路(现虹梅南路)至梅陇路向东过化工学院折回老沪闵路,由此形成了一个绕行的大圈,这一举动对后来的走向起了决定性意义,因为直到今天50路仍是大体上如此走向。沪杭铁路的存在阻碍了两边的交通发展,而原来就是被沪闵路“废弃出局”的老沪闵路在漫长岁月里没有得到好好发展,路况日益差劣,加上铁路平交道口阻断频繁,给公交通行带来极大阻力,种种因素的叠加最终促使50路放弃了老沪闵路梅陇路以北路段的运营,1983年转而将经梅陇化工的区间车走向定为正式线路。1976年后朱行路老沪闵路口向南移位,1990年,朱行路南北向过淀浦河路段被龙州路取代,至今龙州路跨淀浦河的桥梁仍是叫做“朱行桥”。2003年,东西向老沪闵路至龙州路为罗秀路取代。90年代中期后,50路已不再过朱行桥往朱行,而是沿罗秀路往西直至虹梅南路往南。约2000年以后,线路调整至现在朱梅路(原为1977年新筑的朱行路)的终点站。为了市民,50路一直在变,这里透射出一种上海的城市精神,求新求变,以创新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1956年《上海市市区图》

附注:

本文最初作于2014年,收入本号时略有改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