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伤寒 | 如何快速读懂伤寒论?秘诀原来是这样!

 广源恒顺 2019-05-08

今天立夏

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

万物繁茂的时节

同样

也是今天

大家谈开始了与你

解读《伤寒论》的第一天

为何要读经典

(文末告诉你)

与你读伤寒

音频源自师承学员章锦晖,这里必要给个赞

《伤寒论》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与你话伤寒

1

注释

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2

译文

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3

评析

▍@ 章同学

这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 邓同学

我们师承学员读经典,理论要更严谨,学习不仅仅着眼于条文,更要能联系应用于临床。所以个人建议,条文的译文不能简单整合自网络,而要参阅更权威的专业书籍,以经典释经典;不能仅解释词意,还要剖析如何对照应用于临床。

比如,恶风、恶寒、畏寒,从字意上都是怕冷,但在临床辨证中却要做严格的区分,当风而怕冷为恶风,为风伤卫,风性开泄,四诊合参当见微汗出,脉浮缓,此为太阳中风,方以桂枝汤;虽处室内加衣被仍怕冷为恶寒,为寒伤营,寒性收引,四诊合参当见无汗,脉浮紧,此为太阳伤寒,方以麻黄汤;加衣被怕冷即减为畏寒,为三阴里阳虚,虚性不足,四诊合参当见易汗出,四肢不温或逆冷,脉沉迟无力,方以四逆汤。

▍@ 张同学

条文背诵是靠自己了,就算理解了所有条文,如果没有背熟练,到应用的时候还是会想不起来,所以我赞成,既要参阅更权威的专业书籍,以经典释经典,但是条文背诵也是必要的,只是这个是要看各人自己安排。

写在最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人生三境界,而中医人的读书境界,倡导的是读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师承中心的“文化沙龙”旗帜自从去年12月份落地后,师承学员们在学习《伤寒论》的道路上,集结组成了“仲景学说学习委员会”。

本期内容素材,源自师承中心“仲景学说学习委员会”师承学员的日常学习讨论资料。这当中的观点均是师承学员在学习中咀嚼了前人见解基础上的综合思考,再结合临床而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包含着理论体系、学术语言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后续栏目内容,将集结更多医家对于《伤寒论》的解读及临床应用、观点分析点评,丰富“解读伤寒”栏目的知识维度。

# 留言互动 #

读伤寒,话伤寒

经典永流传

留言写下你对伤寒的理解应用

你的看法可能会成为下期内容

- - - 全文完 - -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在文首标注作者与来源。

责编 | 太渊

学中医读经典,我们就点这里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