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条解读《伤寒论》的全部条文,说得很明白,不来看看吗?

 CHOK2620 2020-12-03
导语
小编刚学中医的时候,有一个讲医古文的老师说:读经典一定要只看原文,不要看注解,你一旦先入为主对某种注解有了认可,你就很难再看到、想到别的思路了。对于这个观点,小编起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只看原文,看了很长时间,一筹莫展,因为文学功底不足,实在看不懂,后来发现,老师说的这个方法是要看学习者的水平的,像小编这种中人之姿,还是应该兼容并包地多看,逐渐才能找到感觉。
看过之前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对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名医,是明医,还是二者兼具,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开始就随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伤寒论》的正式学习,不仅仅是重点条文的分析哦,而是全部条文,一条不落,全文注解哦!当然,受限于篇幅,小编只能是逐条摘录,如果想看全文的读者,还是直接拖到页面底部扫码,把书买回家细细研读吧。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就是表病,外邪侵犯体表,所以见脉浮,会出现头项强痛,而且怕冷的症状。太阳病有在经在腑的不同,在经包括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本条的脉证是指病邪初入,病位在太阳经。太阳病初起,外邪从皮毛腠理入经络,出现太阳经的脉证。太阳经主表,古人把它总结为人身的藩篱,所以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太阳病初起是表病,所以出现浮脉;由于外邪侵犯太阳经,所以循太阳经的头、项强痛。强痛是痛得特别严重,恶寒是怕冷的意思。为什么恶寒?伤食恶食,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自然之理。恶是厌恶的意思,由于寒性凝滞收引,就有头项痛和怕冷的表现。这里的恶寒也包括恶风,寒与风是互词。在《内经》时代,伤寒是广义的。《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到了《伤寒论》时代,伤寒仅限于风寒外感病,《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主要是论述风寒外感,其中有中风,有伤寒,也有温病、有风温多种热病。所述风寒看似广义伤寒,只是作为类证提出,备而不详,其内容还是论述风寒外感的。所以说《伤寒论》的“寒”是指风寒而言的,是狭义的。本条的恶寒指风寒。
如果太阳经表之病不传经,病邪会继续深入膀胱腑和小肠腑。这里用了个“之为”。本来写“太阳”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在“太阳”与“病”之间要用个“之为”呢?“之”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提示下文的重要性,以后各条中的“之为”皆相同。下文提出“脉浮头项强(qiáng)痛而恶寒”的脉证。强痛的“强”字读qiáng,有的学者认为读 jiàng,并解释为头痛项强(jiàng),这种解释显然不细腻,而且对临床辨证造成障碍。“头痛项强(jiàng)然”,后面的条文中讲得清楚,那是葛根汤证。头与项分明是两种症状,而本条文是头项强(qiáng)痛症状,而不是头痛项强(jiàng),头只有痛而不会强(jiàng),而项既可有强(jiàng)也可有痛。这里的“强痛”表明头痛严重,是表程度的。而强(jiàng)痛是表性质的。
(小编:上一段的论述见仁见智,反正小编自己得病和看病的经验觉得符合临床实际,很精彩。)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意味着具备第一条的脉证,即脉浮,本条又提出“脉缓”,合起来就是浮缓脉了。这里的脉缓并不是后世的缓脉,而是对下条的紧脉而言,也就是说不像下条的紧脉那么急迫,也不是迟缓的缓。如果临床见到外感表虚中风出现迟缓脉,那一定兼夹内脏的虚损。我在临床遇到的外感中风表虚者,其脉并不是现在的缓脉,而是浮而不急迫的缓和或柔和脉。
发热是正邪相争的结果。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以致卫气不固,营气不能内守就汗出。这里的“恶风”,其实是风寒俱恶的。既然句首点明太阳病,就必然具备提纲中的脉证,就应该有第一条太阳病提纲提及的“恶寒”证。在临床中恶寒与恶风很难分别,只不过是怕风寒轻重而已。没有恶寒不恶风的,也没有恶风不恶寒的。若伤寒恶寒重,由于寒性收引,所以体痛、头痛重;中风恶风寒轻,深居密室或覆被则缓。风性开泄,缓散,所以脉也不如伤寒急迫,故出现浮而不急迫的浮缓脉。
中风是病证名。名为中风,“中”字应按“伤”字或“当”字解。方有执解为“当”,汪琴友解为“伤”,这里的中风不同于后世杂病中的中风,是两个概念。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提纲中的脉证是脉浮,本条言脉阴阳俱紧。
历史上的注家大多认为阴脉指尺脉,阳脉指寸脉。我认为阴脉指沉取,阳脉指浮取。提纲中太阳病脉是浮的,怎么能出现沉脉呢?这其实不矛盾,伤寒的主体脉是紧脉,紧脉浮取一定应手,但沉按也不减,因为表实寒邪刚烈,与卫气相争剧烈,故浮脉紧急,沉取不减,是为实证实脉,不归沉、弦之属。清代伤寒大家柯琴就认为:“阴阳指浮沉言,不专指尺寸。”紧脉急迫如转绳索,焉有尺寸不一致之理。柯琴照顾众说提出浮沉、尺寸兼顾,但他已经发现众说不符合实际或者不能应征于临床。所以,无论浮沉还是尺寸俱紧才是本意。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是说有时候刚刚发病就发热了,有时候刚发病时还未发热。但是无论是已发热还是尚未发热,必然有恶寒怕冷。发热本是正邪交争的现象或结果。人体有强弱,感邪有轻重,机体奋起抗邪的时间也有迟早,所以发热也有迟早的不同。伤食恶食,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自然之理。寒邪郁表,汗不得出,所以身体疼痛。寒邪阻滞气机,胃气不得降,故见呕逆。“名为伤寒”,也就是病证名叫伤寒。这个“寒”是狭义的寒,指太阳经伤了寒邪。

本文节选自下面这本书哦!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读者,直接戳下面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哦!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