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以“伤寒”起首条文之解读(连载《伤寒论解读五》)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3-01-22

(连载五)

伤寒论之以“伤寒”起首条文之解读

   

    开始学习《伤寒论的时候,都是通过学习前人的解读来理解,如《胡希恕讲伤寒论》,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最近开始在理解前人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伤寒论》发现很多以前不怎么注意的小问题,需要重新加以考虑,如以“伤寒”起首条文。如果我们简简单单的将此“伤寒”理解为“太阳病伤寒症”之狭义的“伤寒”的话,很多的条文不太好解释的通。故特别的拿出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首先从统计学角度看,专门以“伤寒”起首的条文进行了统计,发现特别的多,大概有91条之多。其中,除了少阴病篇好像没有之外;其他各篇均有,并且条文号经常的连续出现。

   请看太阳病篇专门对“太阳伤寒”进行定义的狭义的“伤寒”概念。原文如下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条文所论的伤寒,即太阳伤寒的定义,此也为世间所公认,也即所谓狭义的“伤寒”概念。在《伤寒论》中,以“伤寒”二字起首的条文,是不是也表示这个意思——即狭义的伤寒呢?由于太多,我随意的录几条,如下

三五、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五五、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五六、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五七、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二五九、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二六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二六一、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三四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三四二、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三四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三四四、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三四五、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三四六、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三四七、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以上是我随机挑选的条文。我们看看其意义:

    三十五条是麻黄汤证。太阳病表实证的正治。

其他“二六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在此条文中,如果把患者理解成患了太阳病的“伤寒”,然后转属后边的症状,有点说不通。如果我们把此处的“伤寒”理解成患者由于“感受风寒的刺激,导致发病”,也即后世意义上的患者“感冒风寒”了,才引起如下的症状如果按照个意思来理解条文,后边的症状才好解释,才能解释的通。并且很多以前争论的条文,如果用这个思路去理解,也容易解释了;如:大青龙汤的条文:

三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三九、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以前,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斤斤计较于“伤寒脉浮缓”这样的条文,认为“大青龙汤”是既治太阳病的伤寒,又治太阳病的中风;比如宋朝的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就是这样说的。

如果我们按照伤寒论对太阳伤寒的狭义的解释,就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而此处来个“伤寒脉浮缓”,如果我们按照太阳伤寒来解释,此条与提纲不相符,如果按照“感受风寒”的感冒”义,来理解此处的“伤寒”,倒是好解释通。其他条文按照“感冒风寒”也就是“感冒”来置换“伤寒”,一般都很容易的解释的通,由于条文太多,不一一解读。

结论:《伤寒论》中以“伤寒”起首的条文应理解成患者“感受风寒”的伤寒——感冒”,而非“太阳伤寒”所定义狭义的“伤寒”。而是后世人们的俗语“感冒”是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