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3

 雪斌158 2020-05-04
这一节继续讲穴位,做一个收尾,同时开始《伤寒论》正文的讲解。
因为《伤寒论》主要是讲开药方的思路,对针灸涉及的其实不是很多,所以简单记录一下大家可以常用的穴位,并且艾灸的时候,注意不要烧伤(灸到有暖的感觉就好,不要太热,太热反而会把身体里面的津液烧干)。
六腑及心包经主病
膀胱经主筋,三焦主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液,胃主血,胆主骨,心包主脉。
解释
简单解释一下,其实就是脑膜炎这种的角弓反张属于膀胱经的病,后背一条水气不足,看起来好像是抽搐,像筋的病一样;
三焦主气是说,命门之火把水气蒸动上来经过人体淋巴的区块,人的很多元气是从三焦出来的。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液,是说肠道是吸收津液的地方。
心包主脉好理解,因为跟心脏有关,跟脉连接在一起。
胃主血,叔叔暂时没有找到直接相关。
胆主骨,胆经有一些穴位和骨头相关性很高。
募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如图,募穴的位置几乎都在实质脏器所在的位置。
十二募穴的保养
肺的募穴中腑,因为肺脏是娇脏,比较脆弱,不易直接灸。
心包的募穴膻中穴,灸膏肓就会膻中发热,就好像灸关元就会后腰发热这种间接灸法。
肝的募穴期门穴,可以泄邪热。其实肝脏保养好用的是太冲穴,多灸太冲穴可以补肝血,因为血虚会容易中风,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人都喜欢熬夜,熬夜就会导致血虚加大中风的可能,可以灸这个穴位作为保养。另一个用处是生气后肝会被怒气所伤,可以灸太冲保养。
脾的募穴章门穴,在八会穴有讲,这里就不说了。
肾的募穴京门,用到的机会也不多,补肾多用关元和复溜穴,也可以吃中药肾气丸。
胃的募穴中脘也是在八会穴讲。
胆的募穴日月,也不太用,胆结石用中药比较好,要化结石是一个过程,而且《伤寒论》中少阳药已经开的很漂亮了。
大肠募穴天枢穴,这个很有用,因为现代人很多便秘都是因为虚,肠子不能分泌出足够多的润滑液体,而现代人又喜欢用酵素或者是缓泻剂或者是多吃生菜水果,这个会导致肠子更虚,最后甚至会导致肠粘连,肠套叠,所以灸这个穴位很有用,阴虚的话还可以灸三阴交。
三焦募穴石门穴,这个穴位主要是要绕过,针石门穴会让妇女不孕,但是也不一定,避开就好了。
小肠募穴关元穴,可以固定命门之火,简单来说,就是灸关元可以让房事不会累,非常有效的强壮穴。
(有两个穴位巨阙,中极穴叔叔没有讲。)
造气街
人的气汇聚在胸口下降到脚底是健康的,先灸鸠尾穴5~10分钟,再灸中脘穴10分钟左右,再灸关元穴20分钟到半个小时,后腰开始发热,这样三焦的气就会通上来了。这个气有了之后需要降下来,再灸复溜穴10分钟,然后足三里20分钟,这样就是一条人造的健康的气街。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练太极的人说每天生活的时候重心只在一只脚,不要放在两只脚上,比如坐地铁的时候可以左右脚轮换为重心踩地。
八会穴
有的穴位是腧穴,有的是募穴,在保养上比较好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解释
腑会太仓(胃的募穴中脘穴),保养胃,帮助消化,强壮六腑。
脏会季胁(脾的募穴章门穴),现在可以治疗糖尿病的一个穴道,因为它可以把气引到五脏里,把能量收摄在身体里。
筋会阳陵泉,足少阳胆经上面的穴位,主肌肉的力量,年纪大身上没有力气,可以灸这个穴位,练瑜伽拉筋也可以灸。
髓会绝骨,辅助少阳阳气上升,可以补脑,考试读书用脑过度可以试一下;另外,针的效果和灸不一样,针绝骨可以治疗高血脂导致的高血压。
血会膈腧,处于人体的膏肓区块,灸膈腧可以补血活血,比如说有肌肤甲错(皮肤容易有白屑)或者久病必瘀,都可以灸。开补药有时候补不进去要考虑瘀血,小孩受过伤或生病导致长不高,也可以灸膈腧➕身柱。
骨会大杼,可以治疗骨质疏松,补足太阳经能量。
脉会太渊,挨打后气血会逆乱,像感冒的症状,灸太渊调节百脉;补肺的能量(眼睛容易得结膜炎)。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心脏病,心绞痛的保养穴。中医认为心脏病是心包周围有痰,祛除痰才会好;可以补肺气,祛除肺部痰。
补充,除八会穴之外的一个会穴:肉会大包(脾经上的络脉),可以治疗吃不胖或者容易胖(脾胃之气虚,肉不在自己该在的位置)。
四总穴
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也就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治病求快,这是一个大约公约数的正确,也就是比较简单好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伤寒论》正文
受邪与传化
病毒怎样进入人体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风者,百病之始也。
其实就是病毒感染,小到感冒,大到癌症(是的,癌症,可能是身体每次生病累积没有排出的病毒造成,因为倪海厦医师就有把癌症治好最后成为一场感冒治愈的病例),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解释:人到了晚上就应该休息,把衣服穿好,把门窗稍微关上一点,这和我们现在晚上去健身房的行为又有所悖,但是最近一个明星参加夜间极限挑战的综艺发生不测,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稍微考虑一下自然规律。
《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
解释: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是卫气来挡它,也就是保卫人体的气,来源是食物的营养的粗的部分(细的部分是营气),命门蒸动的太阳寒水之气,以及肺气。
所以,如果六腑的力道够的话,邪气就会被挡下来,那邪气中脏(一些内科病,或者免疫系统疾病)的话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跟人的心情有关系,比如说心情不好就会伤到心,吃冷东西就会伤到肺,摔跤以后或生气后就会伤到肝。
条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释
太阳病的总纲,其实就是风寒感冒的典型症状。
上次有一个读者私信我,说希望我在文章里面多引用一些自己的临床案例,那我来讲一讲治疗伤寒感冒的心得,有什么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这种风寒感冒在我们北方特别典型,尤其是现在冬季。基本上受凉以后都有这个症状,就是怕冷,发烧,后脑勺紧,如果是体质好的人的话,甚至会发烧到39度、40度,这个时候你去药店,很多药店推销员会建议你用感冒清热颗粒,999之类的,总之就是一些清热药,他认为只要发烧就是风热感冒,需要清热。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判断风寒还是风热的标准主要是怕冷还是怕热,一个人如果发烧到40度,但是他一直喊冷,盖两层被子都蜷缩着的话,那一定是风寒感冒无疑了,需要用麻黄汤来解表,清热药只会压住病情,甚至用凉药过多的话(包括青霉素),这个人表面症状会减轻,但是你会观察到他慢慢的感冒后不会发烧了,甚至症状越来越不明显,但是本人却会觉得特别难受,甚至出现一些抑郁症状,这是有可能感冒被压到少阴,影响到了情绪。
所以有发烧的感冒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你当时没有条件买中药的话,这里可以教你一个简便的方法:拔罐,穴位是大椎,风门,肺腧等,如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适合家庭简易操作,效果不错哦。
条文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解释
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中风后的感冒。
主要是风邪导致的感冒,和上一条受寒导致的感冒有区别。
主要区别是这种感冒会感到有一点发热,出汗,怕风不怕冷。
这种感冒我遇到的比较少,但是最初学中医的时候,第1次开方,因为不敢用药,明明是上一条受寒的症状(麻黄汤证),我给自己用了这一条的桂枝汤(看起来药物很温和),结果是什么呢?变成了外寒里热的大青龙汤证,整个人非常难受,在原来感冒的基础上像是被闷住一样,最终拿出魄力,用了比麻黄汤还猛的大青龙汤才好,亲身体会过之后,以后用药但求准确,也是我对《伤寒论》药方精准的第一次感触。
那么,这个药方没有用吗?当然不是了,遇到那种感冒后特别怕风、身上出汗的患者,这个方是很好用的。
条文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解释
无论有没有发烧,只要是感到冷就考虑伤寒,现在也有人冷的不严重,身上感到酸痛,胃口很不好,甚至要吐(其实是因为感冒需要人体大量能量对抗病毒,消化系统能量就会减少,导致呕吐)。
这个我本人又有幸经历过,我以前介绍过,我小时候因为有鼻炎,长期输过大量抗生素。导致感冒从来不会发烧,但是每次感冒都非常痛苦,鼻子发干,呼吸都会感到疼痛,情绪非常不好。这种状况在我大学学中医以后,通过吃中药、刮痧、拔罐等等一系列的疗法好转,当然我认为其中针对我每次生病以后,中药的调节效果是最大的。
就这样在我从十三四岁起,十几年感冒都没有发烧过,突然有一次感冒,当时认为只是着了点凉,没有太在意,胃口不好,就按照痞证给自己抓了点调脾胃的药,晚上喝药后就开始难受,呕吐,家人给我量体温是39°,我当时非常震惊,一是感慨我居然发烧了,二是突然理解了这条条文,感冒后是有可能呕吐不适的,而这往往是能量用在了抗感冒上,而不是消化系统的问题。
所以我吃了平时在家里备用的麻黄汤颗粒(没有成药,自己开的)。当晚就完全恢复了。而麻黄汤完全不是治疗脾胃的方,就是精准的打击你的病因,没有一丝啰嗦,不用加一味开胃药,这也是经方用药少效果好的原因所在。
刘渡舟老先生说过,《伤寒论》是你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的书,我很庆幸自己能学《伤寒论》,并且在每一次的实践中感受它的神效,惊为天人。
条文4、5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解释
这两条说了感冒的传变。
读《伤寒论》长医术的另一个原因是感冒变化非常多。有可能第1天受寒是麻黄汤症,第2天就会变成柴胡汤症或者白虎汤证,只要症状变化就必须换药。所以我在家中常备麻黄汤颗粒,因为市面上没有这种成药,又想把感冒掐死在萌芽状态,就提前开好放在家里,家人生病用药都很方便,我家人感冒基本上都是一天就好,家人甚至总结出:要稍微有受寒症状就来一包马上就会好,不然效果就会变差,这个时候我就会笑说:你们已经了解到《伤寒论》的要义了。
回到条文,张仲景喜欢用吐来表示少阳病,爱吐,口苦,往来寒热就可能传到少阳了;烦躁,发热,怕热,可能传到阳明病,热化了。
结束语
针灸大家自己操作的话还是艾灸容易些,针法大家大多不会,但其实不用纠结这些,因为艾灸在现代要比针刺效果好,针法很挑医生的,医生气必须要足,是一个导气的过程,以前有好多扎针的医生甚至是练功夫的,相对来说,艾灸就简单好操作又能补能量,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热哦,有暖的感觉就好了,尤其是脊椎上,绝对不能灸大壮。上火后要灸足三里,把火气导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