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太阳病——日常感冒篇

 愚公移山之志 2018-02-09

前言

伤寒论六经辨证法则,经方用药极峻,力求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

学伤寒论须学好条辨;伤寒论之条辨:「言简刚中」

总纲「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分类

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伤寒 (表寒)

恶寒、怕冷、骨节痛、脉浮紧 、无汗

感:全身拘紧寒束或骨节烦痛 是否流汗决定

水停在表面上,故会感觉到冷、痛

脉:在表则浮,受寒则紧,体虚则缓

体质好者,伤寒先发热,后恶寒怕冷;

体质不好者,不发热,病直入体内,恶寒怕冷。

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汤义

麻黄:「青龙」,生肺阳,开肺解表。桂枝送麻黄至表,麻黄解表。杏仁与麻黄相表里,生肺中津液,润肺。甘草调和诸药,健脾胃。

太阳中风 (表风)

恶风、头疼、出汗、发热、脉浮缓

百病风为使,风性阳,阳升,头疼。

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

汤义

桂枝汤主证在汗,病不在肤,病在肌。

「桂枝汤」恢复胃阳、脾脏功能。桂枝壮心,强动脉血,白芍强静脉血流。火生土,脾脏阳复,表固。桂枝白芍等量,(因体调宜,阳虚者加重桂枝,阴虚者加重芍药)。甘草缓和药性、安脾胃。生姜发阳固本。红枣:「朱雀」,甘饴生胃津液。湿气盛者去之。

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看病人有汗否,此为中风与伤寒两病症的主要区别

会不会身痛体寒在于水排得出去否,故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此两种就好

麻黄汤入肺,桂枝汤入脾胃。辨证施治,因体制宜。乃有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种种。

太阳温病

烦热 温燥 肺热 诸阳合病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病与时疫、素体有关。冬伤于寒,寒未发尽,病未全愈,至春则为温病。(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夏至以后所发出有热症之病为暑湿感冒(湿热)。

葛根汤主之

后录

人若得到感冒表证,里实才能发表。如果发现病人是里虚,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第二就是炙甘草汤;(吃了小建中汤好了变成纯表证的时候,再去看证,开桂枝、麻黄、葛根)

表——太阳,太阳主证「脉浮」

里——阳明,阳明主证「渴」

如为渴而小便不利者,则以「五苓散」主之;如为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烦渴而胃阴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如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渴而谵语大便闭结者,「大小承气汤」主之;

半表半里——少阳

……………………………

感冒与特殊体质

体湿 加厚朴

咳嗽 加杏仁

咽痛 加葛根、银翘

颈项强痛 加葛根

四肢寒、手脚冰 加炮附子

1.寸为阳、尺为阴。临床摸到寸脉与尺脉又浮又紧,即脉阴阳俱紧

2.外感疾病之疾病传变,内传,由太阳入阳明或少阳;若入阳明则不再传,止于阳明;若入少阳,则或入太阴、少阴、厥阴。

3.先阳后阴,先里后表,配伍阴阳调和

4.中土五行 一气周流。复阳气、复胃气,病邪自去。

顺颂时祺

瀚之

子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