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连载十 (24、25条) 二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之证应该不属桂枝汤的适应范围,所以用“反”字来告诫我们。为什么要“刺风池、风府”? 由于我不懂不懂经络,所以本条不释。 二五、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 本节分两段解释: 1、服用桂枝汤后,导致患者的“脉洪大”,而还用桂枝汤,从常规性感觉不妥;由于已经服药,且“大汗出”,所以从人体缺“体液”的角度来理解,则服用“桂枝汤”可解。太阳病发汗后,服用“桂枝汤”是伤寒论的定例。 2、若“形似疟,一日再发”,段,其前提应该是“服桂枝汤”后。所以,患者的前提是“太阳病”。“若形似疟”句应该和前述第23条相联系。23条是“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从23条可以理解为患者仅仅轻微的发热,且其“恶寒”轻微。并且是“一日再发”,所以排除了“疟疾”这个大患。然后才确定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结合23条,都是轻微的发热恶寒,所以,前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后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说明都是到了太阳病的末期,用轻微的药物。两者的区别在于“形似疟”的轻重:“一日再发”,一天仅仅两次寒热,所以病情轻微,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说明一天多次寒热,病情重,所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两次提到“形似疟或如疟状”,是提醒医者注意:一定要和真“疟疾”这个疾病进行鉴别。 毛延升 2013-04-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