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岣嵝峰林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片郁郁葱葱、绵延近60公里的天然氧吧,倾注了衡阳291位知识青年劳苦和心血。45年前,他们在山上披荆斩棘、拓荒修路,为荒山披上绿装。45年后,他们再次来到岣嵝峰,用一座石碑纪念他们的青春之歌。 新闻视频建议在wifi下观看 精彩内容 【正文】 阳春3月的清晨,岣嵝峰上凉风习习,200多名知青的上山热情依旧不减当年。青山依旧巍峨挺立,可人却已经是两鬓斑白。知青名录墙前,他们找寻着自己和同学的名字。45年前,十七八岁少男少女结伴走进丛林的情形如同就在昨日。 【同期声】 钟细庆 知青 到了岣嵝峰的时候我们一看 我的天啊 这个山怎么这么大 路怎么这么陡啊 山上的路都是崎岖小道 羊肠小道 【正文】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1972年的3月28号,291名衡阳市三中和衡阳市十一中的学生们扛着红旗、唱着歌来到岣嵝峰林场,披荆斩棘垦荒造林,修路筑屋。可山上清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远超这群雁城青年的预期。 【同期声】 李可克 知青 记得那一年冬天的时候 一个月下大雪 没有菜吃 学生在这喝了一个月的盐水汤 很艰苦 【正文】 1972年的岣嵝峰,目之所及全是荒山,为完成“大会战”下达的绿化任务,在岣嵝峰上,291名知青的大部分一呆就是6年时间,他们攀爬在苍莽的云林中开垦未来,种植希望,为培育珍贵的情谊,他们倦缩在简陋的屋棚里抱团取暖、倾诉真心。困了,他们就坐在门前,望望天际尽头那故城的璀璨灯火;累了,他们就站在山头,看看远方母亲河那北去的身影。巍巍岣嵝矗立茫茫林海,在大山坚实、宽厚,包容的怀抱默默感召下,这里的山色逐渐被青春染绿,时光悄然将韶华抹净。当最后一位知青走出大山时,那青春驿站上飘渺的梦与情,始化作岁月光影的虹,被系在岣嵝高高的峰顶。 【同期声】 李可克 知青 不管怎么再苦再累 同学们是非常高兴的 看到一片片荒山披上了绿装 大家都非常 高兴 【正文】 如今,建于1958年的岣嵝峰国有林场拥有林地面积31005亩。6年的时间里,知青们的足迹遍及岣嵝峰的每一个角落,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青山间隐约漂浮着往日的烟云,艰苦奋斗从此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也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同期声】 颜学瑞 知青 到社会 不管给我们什么压力 我们都能够承受 所以我们这一代是自强的一代 也是很幸福的一代 【正文】 今天,291名知青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座美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他们绽放在艰苦年代的青春之歌,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45年过去,当年的知识青年回来了,2017年3月28号,他们怀着感恩第二故乡之情,为了心中不离不弃一生的守候,请岣嵝峰作证,立知青之碑,在知青文化园里以慰自己心中最美的巍巍大山——岣嵝峰,纪念那段无悔的青春年华。 【同期】林利民 知青 蹉跎岁月 不悔的年代 我就跟大家商量 倡议大家来搞这个纪念碑和名录墙 所有的知青名字291个人 就(刻)有291个名字 已经死去了26位了 林场也很支持我们 几十年来他们说我们回老家了 我们也感到很激动 【同期声】 佘安端 衡阳县岣嵝峰国有林场场长 他们的知青精神 知青文化 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和林场人 不懈努力 奋力工作 这里是衡阳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的网络同步播放通道,感谢您对此次新闻的关注! 【衡阳新闻】快、准、新,一直是我们电视新闻的基本目标,关注民生、关心时事! 2017年3月30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