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小黄: 开发强大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

 昵称63708061 2019-05-08

导 言

上一期《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必须实现六大转换》讨论了我国银行业在完成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以后,必须把风险管理工作放到重要位置,研究如何修补风险管理上的短板,必须实现六大转换。本期将以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为切入点,作者认为应该开发强大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这样才能做到长缨在手,克敌制胜,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真正驾驭风险。

《远离冰山》朱小黄 著,中信出版社

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劳动资料或者生产工具的发展上。能够完成的,必须是能够计量的,作为一家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是衡量其风险管理水平最直观的标尺。银行必须要有强大的总行,但总行不能仅仅是号召,要有强大的政策制定能力、强大的检查指导能力,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库、强大的工具制造能力。

1、完备和创新风险管理工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苦于无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者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却缺乏必要的载体将其固化为可推广的工具。近年来,我国银行通过创新、借鉴、优化和整合,上述状况得以改观,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风险管理工具库,基本覆盖了各类风险、各项业务、各风险管控环节。其中有不少自主创新研发的工具,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

(一)按管理对象(风险类型)划分风险管理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被划分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风险政策底线、风险限额、经济资本计量和分配、信贷授权、审批指引、准入退出标准、客户和债项评级、评分卡(包括个人贷款和信用卡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等)、额度授信、风险定价、风险缓释、风险预警、风险实时监测(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风险报告、不良信用客户“黑名单”、风险分类(五级分类、十二级分类)、压力测试、贷款催收(标准化催收平台)、资产证券化、贷款转让、诉讼和仲裁、重组、核销等。

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限额管理(交易限额、风险限额、止损限额等)、授权、市值重估、风险监测(RM系统等)、风险报告、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度分析、VaR值计量以及经济资本分配、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套期保值、核销等。

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操作风险自评估、业务持续性计划、应急预案、风险报告、损失数据分析、案件帕雷托分析、不相容岗位梳理、关键风险点排查、员工不良行为排查、柜面业务监控系统、会计稽核、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等。

(二)按用途来划分风险管理工具

以用途划分为风险识别和计量工具、风险安排工具、风险处置工具等。例如,前述风险政策底线、客户和债项评级、评分卡、客户风险偏好测评、风险预警、风险分类、压力测试、市值重估、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度分析、VaR值计量、操作风险自评估、损失数据分析、案件帕雷托分析等,总体上都可归入风险识别和计量工具类别。当然,有些工具可能是多用途的,同时还适用于风险安排、风险处置等领域。风险安排工具主要包括额度授信、风险缓释、风险定价、套期保值、业务持续性计划等。风险处置工具主要包括贷款催收、证券化、贷款转让、诉讼和仲裁、核销、应急预案等。

(三)按功能来划分风险管理工具

以功能划分为结构性工具、质量管理工具等。结构性工具主要运用于宏观或中观层面对风险承担和管控的总体安排或调整,旨在传导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主要工具如前述风险政策底线、风险限额、经济资本计量和分配、信贷审批指引、准入退出标准等。近年来,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过程中,结构性工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工具则主要运用于具体业务、流程的风险管控,例如信贷业务中的客户和债项评级、风险定价、风险缓释、风险分类、贷款催收等。近年来,质量管理工具越来越丰富,与业务流程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四)按流程界面来划分风险管理工具

按流程界面来划分,包括直接管理工具(面向客户)和间接管理工具(银行内部)。直接管理工具包括客户和债项评级、客户风险偏好测评、额度授信、风险定价、风险缓释、实时监测、贷款催收、诉讼、重组、核销等。考虑到客户体验,直接管理工具通常要求标准化、简洁。除了直接管理工具外,其他的大部分都属于间接管理工具。间接管理工具按照管理对象大致又可分为对业务的管理工具以及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工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机构和人员的工具相对要少一些,而且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比方说,对机构和人员的授权,需要更加精细和动态化;对于人员的行为管理,还缺乏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工具等。

(五)按产生时间来划分风险管理工具

以产生时间划分包括传统型工具和现代管理工具。目前传统型工具包括授权、审批指引、风险报告、贷款催收诉讼和仲裁、重组、核销、缺口分析、会计稽核、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等。除了传统工具外,目前运用的大多数都属于近年来引入的现代管理工具。

当然,所谓传统型工具并不意味着“落后”。实际上,前述各类传统型工具仍然在相关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吸收了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传统型工具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

2、风险管理工具的演进趋势

从近年来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轨迹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从定性管理工具为主向定量化管理工具发展。定量化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西方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认为“凡是无法计量的,就无法控制”,虽然失之武断,但是不无道理。过去,风险管理工具以定性的为主,不少地方要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判断,这在客观上制约了风险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流程化。量化管理工具的引入,使得银行风险管理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有力支撑了现代商业银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机制、制度和流程的确立。例如风险边界管理的理念,但是边界是需要计量的。因此,只有在引入了风险定量化管理工具之后,才得以逐步将风险边界管理的理念做实,并开始真正将其落实到了可操作的层面。

凡是无法计量的,就无法控制。量化管理工具的引入,使得银行风险管理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有力支撑了现代商业银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机制、制度和流程的确立。

第二,从事后处置型工具为主向主动管理型工具发展。过去风险管理工具多为事后的、被动处置类型。以信贷业务为例,有贷款分类、不良资产重组、催收、核销等,但真正事前的、主动的管理工具比较少。近年来,国内银行在主动管理型工具方面加大了创新力度,依托新的工具,推动风险关口前移。具体来说,不再是简单、消极地规避风险,而是积极主动地识别、承担和安排风险。例如,通过风险政策底线、风险限额、信贷审批指引、准入退出标准等工具,从源头对风险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取舍;通过客户评级、额度授信、风险定价、风险缓释等工具,对客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安排,将风险管理融入客户服务和授信方案中,实现风险管理向前端延伸。

第三,从批发业务风险管理工具为主,向覆盖批发、零售、市场、操作等各类风险管理工具发展。过去风险管理主要着力点在于信用风险,而且基本上囿于批发信贷业务领域。近年来,根据业务转型的战略导向,国内银行大力发展了零售、市场、操作等各类风险管理工具。例如,开展零售信贷业务评分卡的研发。在原先较为薄弱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领域,也开始了风险管理工具库的搭建,目前也基本上有了一套必备的工具,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四,从单笔业务风险管理工具为主,向单笔业务和组合管理并重的方向发展。风险组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理论研究和经营管理实践都表明,风险安排的局部最优并不意味着全局最优,单笔交易的价值最大化并不等于整体的价值最大化。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组合管理,其必要的前提是有一套科学的风险计量工具和市场化的组合管理工具。例如,计量经济资本的资产波动法,其数理统计模型就是建立在资产组合的相关性的基础上。目前,组合管理工具除了经济资本、风险限额(主要是行业风险限额)外,还有贷款证券化、贷款转让等。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目前组合管理刚刚起步,同时还缺乏外部必要的市场环境(例如成熟的资产证券化、贷款转让市场以及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等),组合管理工具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辨证认识

工具是劳动者智慧传递和表现的载体,风险管理工具亦然。一方面,没有工具就谈不上风险管理,更谈不上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有了工具并不代表实现了对风险的有效管控,关键还在于使用工具的人能否有效地用好工具。因此,对风险管理工具需要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

第一,工具落后直接制约生产力发展,风险管理工具的进步是快速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弓矢不良,则羿不能中微”,落后的工具必然制约人的能力发挥和目标的实现;而拥有先进的工具,不仅能够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且能够帮助劳动者突破其自身的生理、智识等条件的限制,提升和拓展其能力。据有关资料,1800年的英国纺织工人所生产的数量,相当于1785年的46个工人所能够生产的总量,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使用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蒸汽驱动的机器。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也证明,风险管理工具的进步,大大提升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突出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工具的进步和解放促进了生产力。过去银行风险管理大量依靠手工操作、依赖专家判断。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先进工具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建设银行的个贷业务为例,近年来总体上保持超过20%的增速,在这样高速增长背景下,每4年总量就要翻一番,如果银行还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手工模式进行信贷审批、贷后风险监控,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西方先进银行的做法是通过申请评分卡和行为评分卡等工具,实现对大部分零售贷款的审批、贷后的风险监控的IT化和标准化。个贷评分卡工具的研发应用,使信用卡自动审批比例可达到50%,个人住房贷款自动审批比例超过40%,这将大大提升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零售信贷业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风险管理支持保障。

(2)先进工具的进步使全面风险管理成为可能。一方面,依托专业化工具,实现了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敞口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管控。过去银行主要关注信用风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工具,但是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方面则相对欠缺。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以及业务创新的深化,风险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几年前毕马威曾做过一个全球风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过去为55%、35%、5%和5%,调查时演变为40%、35%、20%和5%,将来可能演变成30%、25%、40%和5%。因此,只有引入新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才能做到对银行风险的全面管控。

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风险管理工具,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平台。全面风险管理不是对各项风险的简单算术加总,正如两个西瓜和一个苹果无法直接相加一样。但是通过经济资本计量等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将原先不同特质、不可通约的各类风险,转化为标准统一、可比较、可加总的形态,整合到全面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的框架之下,同时,也使得业务的前中后台有了共同的“风险语言”和对话平台。应该说,这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质的飞跃。

(3)先进工具使风险管理成为价值创造的手段。风险管理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COSO委员会认为,全面风险管理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进价值创造的能力。过去,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往往也容易丧失掉盈利的机会。随着工具的进步,借助风险识别和计量、风险缓释、风险定价等各种专业化工具,银行对业务内含的不确定性的认识和把握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有条件也有能力去主动选择并承担风险,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这使得风险管理不再是经营的附庸,或者事后控制损失的工具,而真正成为价值创造的手段。

比方说,过去不少分支机构做客户营销比较盲目,没有意识,当然也没有能力对客户群体作出有效的区分。现在,借助客户评级工具,基本上可以做到比较直观、定量地对客户作出评价、甄别和取舍;辅之以其他的工具,银行还可以比较准确地匡算客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回报,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客户实行差别化定价、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从而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向高价值贡献客户配置,在降低“逆向选择”风险的同时,提升了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

第二,工具不是风险管理的全部,更无法取代人的作用,工具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使用者能否合理地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管理本身并不是一回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机器不是经济范畴,正像拉犁的牛不是经济范畴一样。”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生产工具是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人是唯一能动要素,劳动者使用工具,并主导工具的变革创新。因此,工具固然重要,但不能迷信工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劳动者才是最重要的。既要有工具,更需要有懂得运用、善于运用工具的人。

(1)完备的风险管理工具不等于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务中不少人有一个认识误区,简单将风险管理工具与风险管理画等号,认为有了一套管理工具覆盖各类风险,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认识是很危险的。举个例子,美国次级按揭危机中就涉及很多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比如CDO、CDS等,以前很多专家对此是推崇有加,但是经过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大家似乎都有些谈CDO、CDS色变。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出在工具本身,而是我们过分依赖乃至迷信技术工具而忽略了真正的风险管理。事实证明,一味寄希望于先进的工具或所谓“金融炼金术”来消除风险是天方夜谭。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管理出了问题,诸多风险被乐观的市场情绪以及看似完备的风险管理工具所掩盖,通过资产证券化机制的不断扩散、积聚和放大,最终波及整个金融市场。

(2)用好风险管理工具的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工具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体现风险管理的生命力和活力的是人,具体地说,取决于工具使用者的观念、经验以及对外部条件的认知。比如,在业务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动辄归咎于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如果仔细分析,固然有制度和工具本身的不足,但更主要的原因往往是经办机构、人员在理解、执行、运用管理工具方面出现了偏差。这些现象在银行业推广风险政策底线、经济资本计量、限额管理等风险管理工具过程中不时碰到,一些银行分支机构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粗放经营,那么这些风险管理工具自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因此,首先还是要强调观念的更新。不能总是把个锄头守着一亩三分地,要善于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文化,学习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知识。先进工具的创新和移植并不困难,最困难的在于人的理念、文化和智识的提升,这并非一日之功。其次要重视经验积累。一方面,经验决定乃至影响一个人的观念。要得心应手地运用好工具,须有必要的经验积累,经验使人对风险有更强的专业敏感性和综合判断力,使人能够真正驾驭工具,而不是异化为工具的奴隶。在西方先进银行,专家的经验受到很高的尊重。而经验的传承和积累,需要有一套机制,过去是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模式,现在不能停留于此,要更多地通过制度、指引等文档化的形式将其提炼、总结和固化。

(3)要在合适的环境使用合适的工具。每一种工具有其不同的适用环境。有些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先进国家可能很好用,但是移植过来可能会因为外部环境不具备、条件不成熟,使之没有用武之地,就像有很好的渔具却没有地方可以下钩。例如,在信用管理方面穆迪公司有一个很著名的KMV风险计量工具,被许多国外金融机构所购买使用,反应很好。但是,专家研究表明,在我国目前的运用条件还不具备,因为这一工具比较适用于资本市场成熟地区的上市公司。

没有最先进的工具,只有最适用的工具。关键是要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合适的工具。

因此,没有最先进的工具,只有最适用的工具,正如古人所说,“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关键是要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合适的工具。很多人在实务中往往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例如,不少银行机构还习以为常地将适用于大客户的信用评级等风险管理工具,用于对小企业客户的风险管理,结果自然是逾淮为枳了。

既要有好的工具,更要学习和应用好工具,这样才能做到长缨在手,克敌制胜,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真正驾驭风险。

作者朱小黄博士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