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五藏論》 晉皇甫謐 撰 黄帝問曰: 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對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也。 故生之来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来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 可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有所存謂之志;因志存變謂之思; 因思逺慕謂之慮;因慮處物謂之智。 故智以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隂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神傷; 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正; 因悲哀動中者,則竭絶而失生; 喜樂者,神嘽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蕩憚而不収。(《太素》不收,作失守。) 《素問》曰: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故氣上;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 恐則神却,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勞則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氣耗; 思則心有所傷,神有所止、氣流而不行,故氣結; 已上言九氣,其義小異大同。 肝藏血,血舍魂; 在氣為語,在液為淚; 肝氣虚則恐、實則怒。 《素問》曰: 人卧,血歸於肝。 目,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攝。 心藏脈,脈舍神。 在氣為吞,在液為汗。 心氣虚則悲、憂實則笑不休。 脾藏營,營舍意。 在氣為噫,在液為涎。 脾氣虚, 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 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噫,音作噯) 肺藏氣,氣舍魄。 在氣為欬,在液為涕。 肺氣虚, 則鼻息不利少氣; 實、則喘喝胷慿九墟作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氣。 在氣為欠,在液為唾。 腎氣虚,則厥;實則脹。 五藏不安,必審察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虚實而謹調之。 肝氣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本作不精;不精則不正當); 令人隂縮而筋攣,兩脇肋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素問》曰: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 《九卷》及《素問》又曰: 精氣并于肝則憂。 解曰:肝虚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肝之與腎、脾之與肺,互相成也。 脾者土也,四藏皆受成焉。 故恐,發於肝而成於腎,愛發於脾,而成於肝。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也。 腎藏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 一過其節,則二藏俱傷。 經言“若錯其歸一也。”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破㬷音窘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素問》曰: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 《九卷》及《素問》又曰: 精氣并于心則喜。 或言心與肺脾二經有錯,何謂也? 解曰:心虛則悲,悲則憂;心實則笑,笑則喜。 心之與肺、脾之與心,亦互相成也。 故喜變於心,而成於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 一過其節,則二藏俱傷。 此經互言其義耳,非有錯也。 又楊上善云: 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 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心主於憂,變而生憂也。 脾愁憂不解,則傷意。 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 《素問》曰: 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 《九卷》及《素問》又曰: 精氣并於脾則饑一作畏。 肺喜樂,樂極則傷魄。 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素問》曰: 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志為憂,憂傷肺。 《九卷》及《素問》又曰: 精氣并于肺則悲。 腎盛怒未止,則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素問》曰: 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怒,怒傷腎。 《九卷》及《素問》又曰: 精氣并於腎則恐。 故恐懼而不改一作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隂虚; 隂虚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鍼者,觀察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亾。 得失之意,五者已傷,鍼不可以治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