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四十一回妙玉再次出场,是明出。原文如下:
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她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盞,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宝玉便轻轻走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来飺茶吃。这里并没有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瓠(ban音)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的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盞(hai音)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出来。(同上)
这一段也值得细细推敲。
首先,妙玉带发修行,有那么多的古玩奇珍在栊翠庵,诸如“瓠爮斝”(又有二行小真字)“点犀䀉”“绿玉斗”“成窑五彩小盖盅”“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鬼脸青”。这一点非常奇怪。特别是在宝玉讲妙玉给他绿玉斗是个俗物时妙玉的表现让人震惊,他说“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贾府是什么人家?“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真正是鲜花着锦、烈火喷油,仅次于皇室,他家都拿不出“这么一个俗器”,表明她的来历和身份非同一般,她应是准皇室的人,只有这些珍奇古玩才能和她的身份地位相称。
其次,玄墓山是苏州的一座山,康熙南巡时曾二次驻跸在此,作者写妙玉曾在“玄墓蟠香寺”修行是有深意的,是在提醒读者妙玉原型与康熙不一般的关系。
第三,“蟠香寺”在苏州玄墓山,事实上玄墓山上没有蟠香寺,蟠香寺是作者虚构的。“蟠”是形容龙盘伏状态。“蟠虬整雕竹根”也是雕龙盘伏在竹根上的意思,还有“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在古代,龙是天子的象征,有龙纹的这些东西要么是皇宫里用的,要么是皇上赐给特别亲近的人。贾府就有皇家赐的“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一般人是不能用也得不到这些东西的。可见妙玉是何人。